日本人的数字吉凶观和中国人大不相同。
中国人通常认为偶数代表吉利,也因此,“好事成双”等吉祥成语自古就是中国人每逢喜事所追求的极致。
如婚庆就一定要用双喜字,春节的对联、律诗的对仗等,也都是中国人追求偶数吉祥的具体例证。只有在供佛、祭奠亡灵时,国人才用奇数。至于原因,据说在古中国的传统习俗里奇数一直是被当作“忌数”的。
而日本人却与中国人正相反,他们认为奇数代表吉祥,比如和歌、俳句的格律就用奇数,歌舞伎名也以取5字或7字为吉。
在日本,“三”是最吉利的数字,所以很多时候送东西给人家,都是三个三个的。偶数基本被排除在吉利数字以外,其中原因是偶数都可以分,所以比如你送新郎新娘一对什么东西,就有"预祝"人家早日分开的意思。
在日本人眼里,从一到九这几个数字可以分成六个等级。
等级最低的数字是四。除了日本人认为偶数天生不吉利外,四在日语中的发音为“西”,和“死”的发音相近,这就是双重的不吉利了,算是数字里的魔头。
其次不吉利的是二和六。当你在日本看到尾数一串“6”的车牌时,绝对不要以为是什么大款竞拍的吉利数字,倒很可能是哪位中国人顺手牵羊的结果。
奇数里面也有不怎么吉利的,那就是九,仅仅比偶数地位稍高。这是因为九虽然是奇数,但发音为“窟”,与日语中的“苦”相同,日本人整天加班熬夜的,从小受的就是吃苦教育,所以大家普遍对这个数字有心理障碍。
日本人没感觉的数字是一,一虽然是奇数,但是太过孤单,对喜欢从众的日本人来说缺乏吸引力,好在它是奇数,所以就有了不被讨厌,也不受喜欢的独特地位。
除过以上那些数字,剩下来比较吉利的就是五、七、八了,不过这三个数字虽属同一阶级,情况又各不相同。
五是没有什么毛病的奇数,吉利得正常。五日元的硬币是祭祀时候的用钱,因为它的发音在日本类似敬语的"缘"。
七的情况比较复杂,它本来可以和三争夺第一吉利数字的称号(因为它既是奇数,又是基督教的吉利数字),但可惜的是七也有个毛病——它的发音“西奇”和日语的“死”也有些相近,因此七的位置便只能靠后了。
现在,迷信的日本人说七的时候,还往往用它的另一个发音“那那”来回避。
八被列为吉利数有些偶然。其原因是它仅比数字中的九小一点,接受月满则亏道理的日本人,认为八象征着美满而仍有发展前途,故此对这个偶数网开一面。同时,从中文文化中传来对八代表“发”的含义,也被日本人所接受。
相比之下三就成了日本最吉利的数字。它既是奇数,又是基督教中的吉利数字。
还有一个有趣的问题,日本人虽然忌讳四喜欢三,但饭桌上却有一个例外,比如菜喜欢设四个碟而绝非三个,为什么呢?因为日本人祭奠先人的时候,惯常用三个碟,所以吃饭的时候绝对不可以向"鬼"看齐!
日本人还很忌讳“4”这个数字,那则是因在日语里“4”与“死”谐音之故,这倒和中国一样,喜欢偶数的中国人唯独对偶数“4”字不感冒,原因竟和日本完全相同,估计又是一衣带水惹的祸。
除此,日本人也讨厌“6”这个数字,那又是因在日语里“6”和“碌”谐音之故。“6”为中国人所喜爱是因为它象征着“六六大顺”,而日本人对它的理解却是“一生碌碌”之意。
“13”这个数字,经由明治开国传入日本后,因日本古时的断头台就设在最高的13级台阶上,走到13级台阶也就意味着行将遭斩首,本就对“13”极其敏感的日本人引进了基督教后,“13”这个数字对某些日本人而言就成了双重恐惧。
据西方的传统说法,每月的13日这一天,12个巫婆就要举行狂欢夜会,而第13个魔鬼撒旦,就会在夜会高潮时出现,给人们带来灾难,因此,西方人对凡涉“13”的数字、问题都极忌讳,典型的例子就是,西方各国许多大楼都不设第13层。
还有一种说法是耶稣是被其第13个门徒出卖而后于星期五被钉死于十字架的,因此,以后凡信奉基督教的民族,都以“星期五”和“13”为大忌。
车村,一个很奇怪的名字。车村每年年初六都要从姚夫人庙里请出姚娘娘到村里巡游,保各家各户平安,各家各户都会在姚娘娘到来之前准备好祭品和香火祭拜娘娘。当天是车村一年中最热闹的一天。对于乡间的神仙,我见得很...
山西民间普遍信奉财神爷,希冀发财致富,商人更甚,商号店铺大都供奉财神爷。民间一般把赵公明视为财神,大约来源于《封神演义》,因他助商纣王抗周,被姜子牙治死。姜子牙封他为正一龙虎玄坛真君,统帅招宝天尊萧升...
世界上最高的女人我们都说姚巨人,但是世界上有一个女人比她还高,虽然不会打篮球,这名“壮汉”的身高竟达到了2.31,成为了世界上最高的女人。印度人艾伦,这名世界公认的最高女性,2...
很多事情我们习以为常,但却不知来源,比如为什么是上厕所下厨房?羊到底是怎么了要替罪?男宠和面首两个词到底有毛关系?犬子的爸爸为什么甘心当犬爹……常见又难解,细思极困惑。1、为什么是上厕所、下厨房?中国...
会龙山雷祖庙会(简称雷会)是河湟地区传统民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广泛的群众性和民间传承性,有着悠久的历史。会龙山龙福观是道教、佛教、藏传佛教为一体的民间信仰多元文化并存的地区(道教殿宇:雷祖殿、斗...
北京有多少胡同呢?据文献记载,在明代就多达几千条,其中内城有900多条,外城300多条。清代发展到1800多条,民国时有1900多条。新中国成立初统计有2550多条。后来合并了一些旧名,新命名了一些;...
布依戏是盛开在贵州高原的一朵鲜花。它最先是从祭祀仪式跳神活动中孕育出来的。在跳神的基础上,先后创立了布依板凳戏,布依彩绸(即八音坐弹戏)和布依地戏。以后一些民间艺人,再经过改造、融合,使它逐渐成为布依...
壮族人民能歌善唱,右江一带称为“欢”,左江一带称为“诗”,桂北一带称为“比”和“欢”,都是唱山歌的意思。有定期举行的唱山歌会,称为歌圩。歌圩日期各地不同。以农历三月初三为最隆重。大山歌圩有万人以上参加...
吕蒙正故里位于洛阳城东南10余里偃师市西南佃庄镇(现属伊滨区)相公庄村。北宋名相吕蒙正(944~1011年),洛阳人,幼贫苦读,孜孜好学。太平兴国二年(977年)进士及第,为将作监丞,通判昇州,不数年...
“飞山庙”曾经是城步常见的一种庙宇,也是中国中部和南部过去常见的庙宇。可以说,在过去,凡是有杨姓人聚居的地方,就有“飞山庙”。这种庙宇一般都二至三进的单层四合建筑,体积宽大,屋面盖青瓦,挑檐翘角;屋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