果戈理的头骨去了哪里?
每一个墓碑下,都埋葬着一部长篇小说。写下《死灵魂》、《钦差大臣》、《狂人日记》等传世名篇的果戈理的墓碑即是一例。
果戈理墓地,黑色花岗石圆柱墓碑上,端立着一尊果戈理的半身像,那颗充满哲思智慧的头颅,是雕刻家为世人留下的果戈理最后的珍贵形象。浅浅的微笑,深邃的目光,散发着一种令人琢磨不透的神秘气息。他在自慰于自己的洞察力,还是在嘲笑后人的愚蠢多事?
果戈理生前曾再三叮嘱后人:千万不要为他竖立任何墓碑,好让他与大地共融一体。他甚至警告世人:“否则,你们也许会见到墓穴里的虫子在我脸上蠕动。”可是,俄罗斯人依然为他举行了风光厚葬,并替他修葺了一个墓碑。谁曾料想,上世纪30年代,莫斯科进行城市改造时,果戈理的墓葬自外面迁移至新圣女公墓,待人们小心翼翼揭开棺木后,却被眼前的景象惊得目瞪口呆,果戈理的预言得到了某种应验:开棺者见到的不是蠕动在脸上的虫子,而是一副没有了头骨的遗骸。
这个天大秘密让人们一阵慌乱。最后,大家将怀疑的目光集中在一个名叫巴赫鲁申的著名戏剧家身上。有知情人道破:巴赫鲁申当年极其崇拜果戈理,说服了丹尼尔修道院看守墓地的修士,偷偷将果戈理的头骨挖出,并用银片桂叶将其装饰起来,盛在一个精致的玻璃盒子里,藏于一个隐蔽之处。果戈理的后人获悉真相后,便逼迫巴赫鲁申交出了头骨,打算运往果戈理生前视为第二故乡的意大利,入土为安。但在辗转委托了他人后,最终果戈理的头骨却不知所终。
更富戏剧性的还在后头。一生视果戈理为师,自号“神秘主义作家”的米·布尔加科夫,生前得益于果戈理的作品及其思想的滋养,改编过果戈理的《死灵魂》、《钦差大臣》等作品。在写给朋友的信中他曾提及恩师果戈理,一句“先生(果戈理),请用灰色外套把我保护起来吧!”意味深长。谁知竟然一语成谶。在其身后,原先竖立在果戈理墓地后又被弃置的一块墓石,被布尔加科夫的夫人无意之中发现,并用于后者的墓地中。这块墓石,当年是果戈理的好友自遥远的克里木黑海之滨挑选来的,并不辞劳苦运到了莫斯科,安放于果戈理的墓前。现在,它如同一件灰色的外套,默默守护着布尔加科夫的亡灵。
很多事情我们习以为常,但却不知来源,比如为什么是上厕所下厨房?羊到底是怎么了要替罪?男宠和面首两个词到底有毛关系?犬子的爸爸为什么甘心当犬爹……常见又难解,细思极困惑。1、为什么是上厕所、下厨房?中国...
会龙山雷祖庙会(简称雷会)是河湟地区传统民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广泛的群众性和民间传承性,有着悠久的历史。会龙山龙福观是道教、佛教、藏传佛教为一体的民间信仰多元文化并存的地区(道教殿宇:雷祖殿、斗...
北京有多少胡同呢?据文献记载,在明代就多达几千条,其中内城有900多条,外城300多条。清代发展到1800多条,民国时有1900多条。新中国成立初统计有2550多条。后来合并了一些旧名,新命名了一些;...
布依戏是盛开在贵州高原的一朵鲜花。它最先是从祭祀仪式跳神活动中孕育出来的。在跳神的基础上,先后创立了布依板凳戏,布依彩绸(即八音坐弹戏)和布依地戏。以后一些民间艺人,再经过改造、融合,使它逐渐成为布依...
壮族人民能歌善唱,右江一带称为“欢”,左江一带称为“诗”,桂北一带称为“比”和“欢”,都是唱山歌的意思。有定期举行的唱山歌会,称为歌圩。歌圩日期各地不同。以农历三月初三为最隆重。大山歌圩有万人以上参加...
吕蒙正故里位于洛阳城东南10余里偃师市西南佃庄镇(现属伊滨区)相公庄村。北宋名相吕蒙正(944~1011年),洛阳人,幼贫苦读,孜孜好学。太平兴国二年(977年)进士及第,为将作监丞,通判昇州,不数年...
“飞山庙”曾经是城步常见的一种庙宇,也是中国中部和南部过去常见的庙宇。可以说,在过去,凡是有杨姓人聚居的地方,就有“飞山庙”。这种庙宇一般都二至三进的单层四合建筑,体积宽大,屋面盖青瓦,挑檐翘角;屋内...
捷克人的饮食以猪肉为主,日常民族饭菜是猪肉排 、甜酸菜和馒头片,捷克人喜饮啤酒,人均消费量160升,据世界首位。到了捷克,可别错过捷克人常吃的Knedliky,也就是面皮包肉馅的洋水饺,但是配上东欧人...
酒与民俗不可分。农事节庆、婚丧嫁娶、奉迎宾客等民俗活动,酒都首当其充成为主角。无酒不成礼,无酒不成俗,离开了酒,民俗活动便无所依托。贵州各民族绚丽多姿的酒礼酒俗,构成了贵州酒文化令人陶醉的千年画卷。能...
盐城的风土人情摸秋 立秋之夜,盐城北部地区传有“摸秋”的习俗。这天夜晚人们可以在私人或集体的瓜园中摸回各种瓜果,俗称“摸秋”。丢了“秋”的人家,无论丢多少,也不叫骂,此俗相传始于元代。 元末,淮河流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