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客网

福建清流东坑村的奇异风俗

悦恺2023-08-01

福建清流东坑村的奇异风俗

由于历史原因和地理位置等因素的影响,长期以来,在清流县余朋乡东坑村形成了至今依然被村民们津津乐道的一些奇异的民情风俗,如走游会、背三月、提旌等。当然,时光流逝或多或少会对这些风俗带来些许改变,但有些传承下来了,有的却成为了历史。

走游会

“走游会”是东坑独有的体育活动习俗。每年的正月初三,东坑村民都要在祥和愉快的节日气氛中,举办一场别开生面的民间体育活动。赛水平,比风格,健体格。乡间体育活动不仅锻炼了村民的体魄,也将村民更加紧密地团结起来。

“走游会”这项活动最早始于何年,很难说得清楚,从流传下来的一些故事当中可以得到一点佐证。据说是陈氏祖先根据东坑村处于“五马下槽”(村子周围五座山头形同五匹奔马而得名)的地形,悟出马要奔跑才会健壮,人要疾走才能健康,故决定在每年正月初三这天,召集全体村民举行接力比赛跑动,祈求新年交好运,诸事平安,身体健康,人丁兴旺。“走游会”的风俗就是这样形成的,延至今大概也有好几百年的历史了吧。

确切地说,“走游会”其实就是接力赛跑,活动时,村民分几个组进行,每组由若干人组成,赛程设若干个接力站(棒)。按房落分组,每组有一名负责人,称为“福首”,作为本年度“走游会”筹办人员,负责参赛人员的挑选和奖品等事项。比赛路程从陈氏祖祠门前出发,绕村子跑一圈,途中选手将接力棒一站站传下去。赛事一般不搞物质刺激,只由“福首”发给本组的参赛者两个“红蛋”作为嘉奖,以图吉利。

近年来,东坑村举办“走游会”按街坊划片,分为六个小组,各组推选出一位“福首”,全程设六棒,寓含“六六大顺”之意。

当日上午,选手们在各自的位置准备好,三声铣声响过,比赛正式开始。沿路村民高呼“加油”为选手们鼓劲,你追我赶的热烈场面和喝彩助威的人声相形益彰,使“走游会”更加热闹壮观,也给节日的山村增添了几分的喜庆气氛。

背三月

“背三月”是旧时东坑村特有的婚俗。早年东坑村因山高路远,在娶亲迎新时男方唯恐事阻或路途难行耽搁择定好的新娘“入门”良辰,于是将一块书写着新娘生日时辰的银牌,用丈长红布扎起来,由新郎的弟弟或亲人背着随同新娘出门,在喜炮声中和几位亲人护送下先行上路,一路疾走,提前抵达。

如果新娘无法按时入门,即用这块银牌替代新娘,男家用迎新娘一样的隆重礼仪,焚香放炮,敲鼓奏乐,将写有新娘生辰八字的银牌迎进男家的祖祠,向祖宗行礼叩拜,然后放置神座前,表示新娘已在良时吉日如期入门。银牌即是“三月”。有了“背三月”的人,娶亲队伍不用担心会误了时辰,无需着急赶路。

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随着东坑村对外交通条件的改善和嫁娶观念的改变,“背三月”的风俗已经消失,在娶亲迎新方面,东坑村的风俗与县内其他地方渐趋相同。

提旌

“提旌”在东坑村是最隆重的丧俗,能享受“提旌”丧仪的必是最受村人尊敬、家庭经济宽裕且家有三代以上男丁的人。此风俗现在只是印在村中一些老辈的记忆里,如今后生大多不屑于此。

旧时,在东坑村对死者是否“提旌”,由房长根据约定俗成的标准和实际情况作出决定。决定“提旌”之后,丧家需备好核把、猪脚、红包并备轿接请“旌官”。“旌官”由村中有文化、资历深者担任。

“旌官”到达丧家后,在丧家备好1一2丈长的“布”上提笔写“旌字”,旌字内容多为“教子有方、勤俭持家”等内容,落款标明族官与死者关系和本人学历社会地位。“官”在“旌布”上提写的文字,其中有一字一定要留下一笔,待孝子孝孙焚香点烛,三行跪拜礼之后,才将此笔补上。一切准备就绪,丧家子孙着素服,摆上全猪、全牛、全羊“三堂”祭祀死者,死者家属齐声坳哭,超度亡灵。尔后,由死者的长子提着“旌布”在前引路,一行人送棺上山,人土安葬。“旌字”需保存“七个七”天,即七七四十九天,死者的子孙需三年守孝服丧。服丧期间,孝子孝孙必须尽孝、哀悼,不能随意上别人家串门。如有耐不住守孝寂寞的,将受到“旌规”处罚。

关于“提旌”,在东坑村流传着一个故事。传说该村有位先祖极爱看戏,村中凡有戏班来演出,他是场场必到,听得如痴如醉。其父仙逝之后,他因必须尽心守孝,戏班来了他也不敢出门,担心逾矩受罚,遭人耻笑。

一天,村中来了个戏班,他经不住一阵阵热烈的“闹堂”锣鼓的诱惑,悄然走出家门上露天戏场观看演出,“旌长”发现后,愤而斥问:“为人子,守孝期不尽孝,竟敢来看戏?”那位先祖领首认错,并掀开衣衫取出背在身上的父亲灵位动情地说:“父亲灵位我时刻背着,为人之子怎能不尽孝道。”

“旌长”看后默然,为其孝行感动。

热门推荐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