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之锡去世讣闻于朝,一时中外僚友,无不嗟悼。噩耗传来,两河百姓皆悲号陨涕,其济州士庶,或巷哭不已,或匍匐聚哭于堂,如是者累月,实为近代稀有。济宁州知州廖有恒在陈情朱之锡的事迹时说:
(朱之锡)坐镇任城,南北驰驱。万艘允许之力,军民调剂,群黎享安楫之利。新河开而漕并欢呼,纤夫苏而役工敛福。条议损益,已无病于民生。节省帑金,更有裨于国计。殚心劝赈,生活者亿人。尽瘁鞠躬,痛遭仙逝。合州人民罢市辍相,扶老携幼,匍匐恸哭,若失考妣,至今言及,无不泪下。
朱之锡生前河署驻地兖州百姓陈情说:
前任总河朱部院大老爷忠孝性成,廉明夙著。自从抵任,经营河务,千里安澜。徭役均平,公私利赖,其功德及于他省者,未遑概举。即如本州兵差络绎,最苦者无如纤夫。俯念民艰调剂得宜,以苏民困者,此其一。济当孔道,南北应付,无船更替,议贴食米以绝差扰者,此其二。凡驻州养马各差,设法安插,闾阎安堵,以恤居民者,此其三。岁荒民流,亟议赈恤,招徕存活亿万生灵,以拯残黎者,此其四。朱明量首告胡守法一案,肆害株连,诣神公鞠,昭雪无辜,以安良善者,此其五。至于夫沾实惠,市受平价,农安耕稼,境绝萑苻,善政流风,斑斑具在。
宛陵后学施闰章是朱之锡在京师翰林院时知交,时任山东督学。痛哭流涕地说:“呜呼,公视河十年,数千里安澜,无甚昏垫,其功当在史册。古文河淮要害,几溃决者四五,而未雨绸缪治之,卒无患然。其精力亦已消之矣。”
直隶山东河南总督朱昌祚疏言:
之锡治河十载,绸缪旱溢,则尽瘁昕宵;疏浚堤渠,则驰驱南北。受事之初,河库贮银十余万;频年撙节,县令贮库四十六万有奇。核其官守,可谓公忠。及至积劳撄疾,以河事孔亟,不敢请告。北往临清,南至邳、宿,夙病日增,遂以不起。年止四十有四,未有子嗣。吁请思恤,赐祭葬。
康熙皇帝鉴于众大臣的朝奏悼念,以国典从优,谕赐祭葬。朝议大夫李之芳在给朱之锡三月二十二日安葬时的墓志铭上写道:
公感两朝恩宠,经营河上,什一在署,什九在外,兼以雨勿若,非旱忧浅,即潦忧冲。每当各工并急,则南北交驰,寝食俱废。值盛暑,介马暴烈日中。隆冬严寒,触冒霜雪。诚所谓营不乘,暑不盖,骎骎有古大臣风。……是时经纪后事,家无余财。其历年所节河帑裕,公在日不欲以分羡邀功,至是督抚会疏陈功勤事状,具言岁修额银为朝廷节省多至四十六万有奇。即此一端,可以概其官守,此真公忠体国鞠躬尽瘁者也。事下部议。呜呼!公立身许国之诚,自此可以大白于后世矣。
意思是:朱之锡感于两朝皇上对他的信任和重用,在任总督河道一职时,十天有九天是在工地上,只有一天在衙门中理事,风雨无阻。没有发生旱情即想到漕运搁浅,刚下雨就想到洪灾。每当几个工地告急,则南来北往,奔波于其间,废寝忘食。在炎热的夏天,催马在烈日中暴晒。在寒冷的冬天,顶霜冒雪,他从不躲在营帐中避寒,他不撑着伞儿遮阳。其成就超越古人,有大禹遗风……他虽掌握总河经济大权,但家里没有多余的财富。历年所节约的治河资金,他也不以朝廷规定的“余羡”而占为己有。于是各督抚联合上疏陈述其勤政功绩时,都称他已为朝廷节省开支多达46万两有余。仅此一事,就足以证明他尽忠职守,忧国忧民,鞠躬尽瘁啊!朱之锡以身许国的忠诚,值得天下人传颂于后代。
朱之锡从中进士到殉职整整20年。历顺治、康熙二帝。他以河务为政事,精忠报国,终成一代名臣而声名远播。
朱之锡生前的治河功德深入人心,连历朝的大臣也纷纷为他请功。康熙十年(1671)二月初一,时朱之锡已去世五年。总督河道、提督军务、兵部左侍郎兼都察院右副都御史罗宪巡查到兖州府济宁州南关外的报功祠时,在崇祀录中没有发现朱之锡陈列其内,即批示到山东提学道和济宁州知州廖有恒处,查议速报。罗宪总河根据济宁州详细地申报朱之锡的业绩,以“前部院朱,政绩昭著,尽瘁河干。今据士民呈祠,爱戴不忘,尤征公论。允宜置入祠,以慰舆情”之由上书康熙,请恩准朱之锡以“资政大夫、总督河道、提督军务、太子少保、兵部尚书兼都察院右副都御史朱公”入祀济宁州的报功祠中。
乾隆四十五年(1780),乾隆南下巡视河工,看到河运畅通,百姓安居乐业。念及先臣治河有功,恩准大学土、总督河道阿桂等人的奏请,追封朱之锡为“助顺永宁侯”。乾隆为表彰他为清王朝初期所建立的不朽功勋,又为各地的春秋祭祠,先后授以佑安、显应、绥靖、昭感、孚惠、护国、灵庇、翊化、昭显等封号。
朱之锡的墓志铭上,石刻着这样两则故事。第一则是说他在受封之日,梦见宋代名臣胡公,亲自前来恭贺。朱之锡大喜过望。一梦醒来,除了惊奇更平添了一份为国图报之心。第二则故事则说朱之锡在归省途中,渡船夜泊黄河时,梦见一金龙神送给朱之锡一个鳞纹灿灿的大鲤鱼。并对朱之锡说:“善善好了,异时当期相见。”然后,金龙神很有礼貌地辞别而去。说来也是奇遇,当夜跟随朱之锡之船随行的曹孝廉、文烩也梦见有成千上万虾兵鳖将,托举着朱之锡的大船,一帆风顺地渡过黄河。朝政大夫李之芳撰写并镌刻在朱之锡墓志铭上的这二则十分离奇又有趣的故事,从另一侧面,颂扬了朱之锡治河的惠政。
会稽后学姜希辙,为朱之锡的《河防疏略》作序说:“民生并用云材,而操大利大害之权者,莫如水。古帝云:平地成天,以治水为首务。……公之勋绩,昭昭在天壤间。”朱之锡逝世后,被西河百姓敬奉为“河神”,称为“朱大王”。两河百姓纷纷沿河立庙祭祀,常年香火不绝。各儒学宦词也相继为朱之锡雕塑,称其为一代治河功臣。
义乌陇头朱山头下村,朱之锡祖造的三间泥墙瓦房,如今已荡然无存了。遗址处绿意点点,仿佛在向后人述说着逝去的史实故事。朱之锡的真容像及“助顺永宁候”牌匾,以及现义乌市人民医院附近的梅麓公祠,均在“文革”中被毁。原址在金华中心医院东部的“大王庙”是清皇朝特为梅麓公朱之锡营建的,以令后人子弟追念先贤之伟绩。如今也已年久倾颓。
朱之锡的墓址在离陇头朱村十多里地的金华方村南面,他父母的合葬墓则在倍磊金山村。均已遗迹无存,面目全非,仅剩几个高大的石人、石马、石羊了。最近,赤岸镇赤岸村发现了一块有门板大小的牌匾。木匾上用金粉写着“越国世家”四个金光灿灿的大字,左下角的落款依旧清晰可见——詹土府詹事学士朱之锡,是距今300余年的珍贵文物。
朱之锡一生为官,两袖清风,他为治理河道,造福黎民百姓,不惜舍身报国,鞠躬尽瘁的精神,永远激励着后人。他,永远活在人民心中。
玻璃银光刻是在制镜基础上进行的美术创作,即在玻璃上作画,故而又称“镜画”。又因其在镜画中的线条都是银色的,所以通称“玻璃银光刻”。约在民国初期,上海市场的衣柜门上出现了一种既具有观赏性又具有实用性的装...
李白(701年-762年),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又号“谪仙人”,是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与杜甫并称为“李杜”,为了与另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 区别,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
拉洋片,是一种传统民间艺术。表演者通常为一人,道具是一个约一人高两臂宽的大木柜,柜的前面有四个直径二三厘米的圆洞,洞上安了凸透镜,柜子的一侧安装有锣、鼓、镲,由两条小绳控制。透过柜子上圆洞观众可以看到...
利比里亚共和国 (The Republic of Liberia)利比里亚国旗利比里亚国旗呈横长方形,长与宽之比为19∶10。由红、白相间的11道平行横条组成,左上角为蓝色正方形,内有一白色五角星。1...
孟加拉国人以米饭为主食,也喜欢各种各样的甜食。他们对中餐倍加喜欢。当地人除了在高级饭馆或正式社交场合使用刀叉外,平时一般用右手抓食取饭。男子和妇女通常是分开就餐。家中妇女常在男子吃过饭之后才用餐。在吃...
甘肃省陇南市成县民间音乐主要包涵在传统的春节社火、木偶戏、锁呐和南北山区山民们哼唱的山歌,目前已濒临失传。传统社火曲传统社火主要有步社火、夜社火等形式。其中主要传唱的社火曲普遍为《渡船曲》,小曲有《十...
云南大理、洱源、剑川、鹤庆、云龙等地服饰的款式略异,但基本构件一致。男痕迹由对襟白衬衫、黑领褂、大筒裤、剪口布鞋等件组成。女装由蓝、白、雅布(淡蓝)等色布制成的右衽大襟衬衫、领褂、围腰(围裙)、飘带、...
竹板书形成于清代嘉庆年间(1796-1820)。竹板书的表演方式为一个人右手持大板、左手持节子板站唱。竹板书老艺人口头传说:嘉庆年间,皇太后寿终,上谕京师百日之内禁止动用管弦乐器,致使北京许多艺人难以...
秦皇岛,是渤海湾西北岸一片普通而又神奇的土地,一片古老而又年轻的土地。在这片土地上,浓缩了中华民族几千年的文明史,演出了一幕幕惊天地、泣鬼神的历史活剧。秦皇岛市是一座有着悠久历史的古城。因公元前215...
人有生就有死,谁也逃避不了。世界各民族都有自己丧葬习俗,从古至今流传了几千年中国文化文明历史,它涵盖了儒、道、佛三教派思想理念。在湖南省郴州市最南边陲的桂东县,淳朴的祖祖辈辈对丧葬习俗历来非常重视,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