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首歌是这么唱的:
走过我的母亲桥
漫长岁月如江水滔滔
多少风雨多少阳光
多少牵挂多少欢笑
都化作感恩的心在魂牵梦绕
亲我爱我的母亲桥啊
流不尽的故事忘不了
永远永远的母亲桥啊
伴我记忆一直到老……
在无数海内外同胞心中,梅州有一座古老的母亲桥,她就是默默伫立梅江之上,栉风沐雨的梅江第一桥——梅江桥。
多年来,维系着海内外侨贤情感并被他们视作心中“城徽”的梅江桥,给我们留下了太多的记忆……有关她的历史变迁,她的何去何从,以及她身上所折射出一代代梅州客家人可贵的爱国爱乡精神等等,无不成为广大市民欲知而未知的“话题”。为追寻梅江桥的历史“情结”,让逝去的记忆复活,笔者找到了当年的历史见证者,找到了尘封已久的文献资料,试图带着读者走进我们心中神圣的母亲桥……
1931年筹建,1934年初步建成;
由梅县热心人士饶芙裳、黄爕南、黄荣樵、卢耕父、曾汉南等倡议,县长彭精一赞成,得到梅县殷商和海外广大热心桑梓建设的侨胞以及外籍神父等共同捐资;
共耗资十一万二千三百余银洋;
原桥长278.5米,宽6.65米,分十三孔,为连拱弧形钢筋水泥大桥;
为找寻曾亲身参与1931年梅江桥筹建的健在老人,笔者几经周折,终于从龙坪红光居委老人会刘会长处打听到了曾亲身参与梅江桥筹建的93岁老人黄芬,他正是当年筹建梅江桥发起人之一——开明绅士黄荣樵之侄孙。老人腿脚不灵便,坐在轮椅上,但记忆依然很清晰。据他回忆说,当年自己还是十六七岁的小伙子,那时梅江没有桥,往来彼岸靠船渡,雨季时洪水暴涨,水势汹涌,梢公也无法撑船,只能随水漂流至下游的对岸,特别是老人和小孩过江时是十分危险的,不时都有小孩子跌落梅江的悲剧发生;遇干旱季节,梅江三分之二都是浅滩,行船十分辛苦,快到对岸时,一人用力撑,另一人用力拖着船缆才能靠岸。
同样是居住在红光居委的老寿星、现年107岁的应高伯婆坐在床沿上向记者讲述了她记忆中过梅江的情景。老人说,那时自己还是年轻女子,两岸只有两条船对开,遇发洪水时经常没船摆渡,只能望江兴叹,记得摆渡过河只需交半毫子。两岸群众过江极不方便也极不安全,可以说,祖祖辈辈都渴望着母亲河上能有一座桥。
据黄芬老人讲述,叔公黄荣樵早年在广西任县知事,后来因为同情革命党人和厌恶官场,就自动放弃官职回到家乡梅县。黄荣樵足智多谋,人缘又好,而且乐善好施,把修桥补路看成是一件功德无量的事。还有一位重要人物就是当时任建桥座办的曾汉南,他是一位山村小学教师,为躲避土匪袭扰而辗转来到梅城,在水南公学任教。他为人忠厚,对家乡的事尤为热心。黄荣樵、曾汉南等人下决心一定要把梅江桥建起来,以此造福梅县民众和四方来客。经过一番筹划,他们便和多位发起人当即成立建桥筹备小组开展工作。
黄芬老人回忆说,梅江桥是在1931年10月26日正式动工兴建的。那时,在一条大江上兴建钢筋水泥大桥,不仅在梅城就是在粤东地区都是闻所未闻的,在广东省恐怕也为数不多。为了完成这个世代人的夙愿,黄荣樵等人感到肩上担子很重,他们一方面到处联络当时的社会贤达和政府官员,以取得他们的最大支持,在黄荣樵等人的联络推动下,辛亥革命功臣、曾任广东省教育司司长的饶芙裳,梅州第一任州长卢耕父以及梅县县长彭精一先生等都大力支持建桥。
为了营造声势,他利用自己的威望先期发动廖元盛经纪、刘振大兴号布行、熊德大兴米行、张天源号、陈富源号、万可成号等梅城主要商家带头捐款,从而营造了良好的开局,不少先前还在观望的市民于是纷纷响应。由于当时叔公年事已高,自己又是很受叔公疼爱的机灵小子,因此,叔公外出联络时经常都带上自己,有时叔公没有亲近“出马”,就派自己跑腿,要么送捐簿,要么传话儿,自己印象很深的是叔公他们几个负责筹建梅江桥的发起人经常聚集在一起开会,商讨募捐之事。有时叔公还带自己去见和他私交甚笃的县长彭精一、老州长卢耕父等人,并和他们一起吃饭,见面次数多了,县政府的门卫都和他混熟了,后来他出入县政府都不用通报了。
黄芬老人清楚地记得,那时的梅县没有人建过桥,如何设计施工心里根本没底,这时他的叔公黄荣樵想到了一帮经常有交往的西方传教士,通过梅县的教会黄荣樵请来了一位懂得力学和建筑学专业的驻汕头法籍龚神父,这位神父曾在汕头设计建造过桥梁,颇有经验,因此众人决定推举他为工程主任,负责桥梁设计建造。由于梅县人没有建桥的经验,当时大部分工匠都为潮汕人。只记得那时经费相当紧缺,加上建筑难度极大,工程停停顿顿。在建筑桥墩过程中,由于工程危险,自己还听闻过一些潮汕工人跌落江中牺牲的消息,直至三年后梅江第一座桥终于建成。那时全城人民欢欣鼓舞,但开通之日,并没有像今天那样举行什么仪式,只是组织了一些简单的祭拜以示庆祝。
当老人坐着轮椅与笔者一起来到梅江桥边时,看着浩浩江水东逝去,老人禁不住感慨万端,用颤抖的手指着这座桥喃喃细语道:“梅江桥凝聚了很多人的心血,在桥墩上就有捐建者的名字,一些无名氏就用圆圈代替……”老人的这番话令我们简直不敢相信,因为未有史料记载,也未有人提起桥墩上镌刻有捐款人的善名,七十多年前的事了,老人会不会记错呢?为了印证这是否属实,笔者来到位于沿江东岸的“梅州渔政”,借来快艇驶向梅江桥墩底部,仰头望去,果然看见部分桥墩上部的椭圆形凹处有用隶书刻写的“熊德大兴号捐建北岸第四桥堆一座”等字样,字迹历经七八十载风雨后仍依稀可辨,可惜的是,大部分桥墩捐建人的名字都被一层水泥封住,这又是为何呢?难道是建国后历次政治运动所留下的“杰作”?记者不得而知,但重要的是我们独家揭开了这个鲜有人知的事实。
采访完参与筹建梅江桥的黄芬老人后,笔者又想到能否再找一位梅江桥捐建者的后裔?经多方打听后,笔者来到了泮坑熊模盛老伯家。67岁的熊伯是当年梅江桥建桥干事、梅江桥北岸第四桥墩捐建人熊德大兴米行老板熊集宏之孙。熊伯说,虽然梅江桥建桥时自己还没出生,对梅江桥的建设没有记忆,但自己见过爷爷,从小就知道爷爷是当时梅县米行生意最大的老板,而且乐善好施。听人讲,爷爷还是当初响应捐建梅江桥的第一人。
为了印证上述老人的追忆,笔者找到了梅州市收藏家协会副会长魏金华先生,从其手中借来一本首印于民国二十三年冬月、重印于公元一九九二年秋的《梅县建筑梅江桥征信总录》这一重要史料。翻阅当年梅江桥建桥座办曾汉南手记以及刘锦庆、黄秉良撰写的《重印<梅县建筑梅江桥征信总录>弁言》、《记寻获原梅江桥建桥缘起及征信总录经过》等记载,笔者从中了解到,梅江桥是在1931年开始筹建,于1934年初步建成,供行人通行的。当时是由梅县热心人士饶芙裳、黄爕南、黄荣樵、卢耕父、曾汉南等倡议,县长彭精一赞成,得到梅县殷商和海外广大热心桑梓建设的侨胞以及外籍神父等共同捐资,共耗资十一万二千三百余银洋建成的。建桥之初,资金严重短缺,施工器械极为落后。
为了保证工程质量,黄荣樵不得不命令工程暂缓。后来,他派曾汉南专程到汕头请来驻汕籍工程师龚神父设计建造。为了让工程顺利进行下去,筹备组四处奔走,呼吁大家认捐。在这前后共有8000多人捐款。各商家店铺也纷纷赊借水泥、钢材给建桥筹备组。在资金再度青黄不接时,黄荣樵一面介绍德大兴、金生庄、黄昌源等商号借款接济,一面写信动员梅县籍的华侨认捐。结果,侯广夫人在南洋募得1.2万多元,东洋探亲归来的潘植我捐助1.5万元。在爪哇吧城,燕络英剧社举行义演,将得大洋2100元全部捐给筹备组。此外,华侨还在南洋发行三期彩票,除颁奖以外,实得大洋21223元,他们把这一巨款全部寄给筹备组。
据记载,梅江桥原桥长278.5米,宽6.65米,分十三孔,为连拱弧形钢筋水泥大桥。造型美观,是当时广东省屈指可数的钢筋水泥新式大桥之一。1934年冬,大桥初步建成,在桥的北段旁边,建有碑亭一座,将主要捐资人的相片和数百位捐资人的芳名镶勒其上,以垂范后世,永志功德。当时的桥面,中间只铺木板,桥的两端,砌筑石阶梯,行人拾级上落,不能行车。在曾汉南的手记中,详细记述了当年多位发起人为共襄善举而奔走呼告,艰难推进工程的经过,也记述了梅城众多殷商以及海外侨胞潘植我、侯广夫人、熊幼霖、廖弼良等热心捐款或发动捐款的简要事迹,此外,在《梅县建筑梅江桥征信总录》里,详细开列了从捐款最多的一万五千银洋到捐资一元几角共8100多人的芳名,包括印尼、马来西亚、新加坡、泰国、南非等国家和地区的华侨。这8000多颗殷红的赤子之心,多么令人赞叹!而当年远涉重洋、辛劳劝募的筹建人士那一丝不苟,廉洁高尚的情操又多么令人赞叹!
来到杭州,除了欣赏西湖美景外,还有一个地方是必去的,那就是清河坊。清河坊自南宋以来,这里就是商铺林立、酒楼茶肆鳞次栉比,是杭州城的政治文化中心和商贾云集之地。据说,清河坊的得名,与南宋的太师张俊有关,...
香港的殡仪历史记载始于1930年代后期,当时香港的殡仪服务主要由义庄包办,但由于使用者的家境普通,所以义庄提供的殡仪服务通常只为灵柩暂存、大殓、出殡及下葬。而家境较富裕的,通常会光顾长生店的上门式殡仪...
死者、丧事礼称竹溪县对死者、丧事称谓,一直沿袭传统礼称,忌称“死”、“丧”。自己亲人死亡,称“走”。幼年死亡称“丢了”或“夭折”。病亡称“病故”。老年人死亡,加称“老”、“去世”、“过世”、“仙逝”、...
武当武术的发源地在湖北武当山,其创始人是元末明初的武当道人张三丰。张三丰将《易经》和《道德经》的精髓与武术巧妙融为一体,创造了具有重要养生健身价值,以太极拳、形意拳、八卦掌为主体的武当武术。武当武术具...
人类和所有生物都需要空气生存,受过污染的空气对人体是有害的,好的空气质量能带给人更高的生活质量,大多人都在追求健康的生活。大家知道世界十大空气质量最好的国家吗,现在一起和小编来了解一下吧。世界十大空气...
丹凤县位于陕西省东南部,秦岭东段南麓,因县城襟带丹江、背依凤冠山而得名,属商洛市管辖。地势西北较高,东南偏低,河谷相间,呈“掌”状地貌,是一个“九山半水半分田” 的土石山区县。全县森林覆盖率70%,是...
“关老爷,骑红马,不见金钱只管打”----山东莱州民歌。现在很多朋友的家里,或者公司店铺都供奉着财神,财神真的可以招财吗?民间相信是可以的,但是自己连供的财神是谁,如何供奉都不明白,怎么为自己招财呢?...
七夕乞巧,这个节日起源于汉代,东晋葛洪的《西京杂记》有“汉彩女常以七月七日穿七孔针于开襟楼,人俱习之”的记载,这便是我们于古代文献中所见到的最早的关于乞巧的记载。后来的唐宋诗词中,妇女乞巧也被屡屡提及...
茶,是回族人民所喜爱的一种传统饮料,是回族人民生活中必不可少的必需品。回族饮茶的历史悠久,相传回族先民在唐朝贞观年间就开始饮茶。“惟回教初传,曾有一部来自海路,盖居苏杭,产茶之区,回民或此时染有嗜好,...
在陇东,差不多每个民间节日都要做面花。腊月二十三过小年,迎请灶神,就要敬供枣山面塑。有的在除夕夜就要用未发酵的荞麦面做成12盏或8盏不等的面灯,12盏面灯代表12个月和十二生肖。到了正月二十三晚上,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