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江桥建成后,曾几经修缮。据史料记载,1950年和1965年,梅县人民政府两次斥资改铺水泥桥面和扩建人行道,并加筑立体交叉引桥,北岸跨越凌风东路延长桥身,以通行车辆,成为现在全长300米,宽12米的规模。为节省成本,加宽桥面不再采用加宽桥墩的办法,而是根据力学原理,通过在弧形连拱加上横梁扩宽桥面,构成了梅江桥独特的结构和造型,这独一无二的造型使梅江桥更加迷人。经过60年代重修后,梅江桥开始单边通机动车辆,直至1986年,经省有关方面鉴定,梅江桥使用年限已到,禁止通行机动车,从始,梅江桥又成了人行桥。
为了印证史料的记载,笔者又再次通过各种途径找到了现年60岁左右的廖素娥姐妹。姐妹俩曾是当年参与六十年代梅江桥桥墩灌浆加固,以及扩宽人行道的普通劳动者。据她们讲述,当年不少梅州市民都参加了1965年的梅江桥改造工程。当年姐妹俩凌晨三四点钟就起床赶到工地挑运石料,然后把石料用铁锤敲碎。因为那时根本没有碎石机、搅拌机等,全部都是靠人工完成,一日三餐都在工地上吃,离家远的人只能在那里风餐露宿,十分辛苦。姐妹俩每天从凌晨忙到晚上七八点钟才放工,一天的工钱大约就是三四毛钱,回到家时已累得不想动弹。
今年50多岁的梁婉熹女士曾见证梅江桥六十年代重修的历史。据她回忆,那时自己还是个年轻女子,由于是家里的大姐,每天都要过江到江北东门塘去卖菜、卖虾等挣钱补贴家用,印象很深的是,当时梅江桥重修时也被封桥,在不远处的下游有一座用一艘艘木船搭成的供行人过江的简陋浮桥;而家住梅城、曾是《梅州日报》前身《梅江通讯》通讯员的杨鸿军先生,也同样对当年梅江桥重修被封桥而走临时人行浮桥送稿件的情景记忆犹新。
文革时期,梅江桥作为国民党政府时期的建筑并未受到过多的破坏,也没有进行修缮。据了解,那时只是对梅江桥墩、桥拱等进行了一些粉刷并写上革命标语。有趣的是,70年代大桥南端还有军人站岗,守护着大桥的安全。家住梅城、现年60多岁的温国政先生就是当年参与守卫梅江桥的民兵之一。他回忆说,那时守卫梅江桥一天能获得三两粮票和一毛五分钱的补助。
不少市民都清楚地记得,梅江桥的最近一次修缮行动当属2005年3月我市创建“中国优秀旅游城市”期间。当时市规划城建局组织市路灯管理处、市政建设总公司等单位对梅江桥进行全面粉刷桥身、完善灯光照明、主桥面铺设沥青以及增加动感灯饰等,同时还对经过该桥的各种管线进行整改。
在采访中,笔者了解到一些流传百姓街坊当中但在史料上却没有记载或语焉不详的梅江桥轶闻,记者从中择其一二记下,或许可以成为梅江桥正史的“有益补充”。
话说当年建桥时,请来法籍龚神父作工程估算,建造梅江桥约需光洋十二万,经过梅县众多殷商捐款后,仍差大半经费没着落。乡绅父老便推举曾汉南出南洋募捐。途径汕头遇见大富佬胡文虎。曾汉南庆幸遇得巧,在汕头以梅县同乡会名义宴请他。席间,曾汉南请胡文虎捐助,胡文虎当下没有答应。第二天,胡文虎便以答谢宴会为名,提出以下条件:梅江桥仍需的一切费用由他兄弟二人出,不过,南北桥头要树立永安万金油商标,并要塑造开牙的虎、豹各一头。曾汉南听后,认为这有辱梅县人的面子,便坚决谢绝。结果,梅县人的钱被胡文虎“激”出来了,梅县殷商纷纷解囊,在南洋的广大侨胞也大力资助,不久建梅江桥的钱就筹够了。
梅江桥建成后,要嵌上“梅江桥”三个字和“桥联”。当时曾公开征求书法家贡献翰墨,还公开征求佳联,以彰盛事。一时间,梅县的文人雅士纷纷挥笔,撰联应征,结果佳作尽献。最终,周辉甫、宋汪若、谢心源三位书法家写的“梅江桥”桥名被录用,而当时入选的佳联则不知因何未印其上。现在把这两副佳联集录如下。入选第一名的佳联是:
梅属灵地,功成之用仙鞭石;
江横天堑,普渡何须鹊架桥。
另一副入选的佳联是:
梅水架长虹,不用祖龙鞭石;
江山留胜迹,且看司马题桥。
这两副桥联,都系十一个字,“梅江桥”三个字都嵌入其中,首尾呼应,一气呵成,写得有气势,对仗也工整,称得上是佳作。
梅江桥历经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其中在1938年还差点被炸毁。1938年,日军占领潮汕平原,大有东进内陆之势。丰顺县则首当其冲,成为日军进犯和轰炸的目标,日军继而又轰炸梅县多处地方。当局为了切断日军东进之路,曾下令立即炸掉多条通往内地的道路和桥梁,梅江桥也是其中之一。时为县长的杨幼敏接令后心急如焚。
一方面军令如山,不可抗拒,另一方面考虑到梅江两岸人民好不容易刚建成不久的唯一桥梁即将在自己任上被毁,实在难于面对父老乡亲和海内外侨贤。在这关键时刻,他当机立断,毅然向上级反映并提出缓炸方案:首先立即在桥北端第三墩凿炮眼安放足够的炸药(当时目睹凿炮眼的见证人之一黄禄祥老伯,现居住在梅城下市角卖柴坪巷子黄屋),并接通电源线,安排人员24小时轮流值班警戒,配置电话随时候令炸桥,一有情况立即疏散桥上行人切断两端交通,接着点炮炸毁桥梁。缓炸方案上报后,得到了同意,这才使得尚处“襁褓”之中的梅江桥幸免于难。
另据家住梅龙居委、现年86岁的廖华龄回忆,抗战期间日本飞机曾对梅江桥实施轰炸,自己记不清是哪年哪天了,只记得当时自己正在江北的现在黄解兴医院处上学,只听得防空警报响起,不久就听到几声巨响,市民都知道是日本飞机来轰炸了,便纷纷藏身,待警报解除后,大家又跑出来看看,结果发现炸弹没有炸中梅江桥,而是炸中了北岸的个别店铺,但当时并没有听说有人伤亡。
悠悠岁月,历史不会忘记,七、八十载前,梅县开明人士黄荣樵、黄燮南、曾汉南、饶芙裳、刘耀初、卢耕父等人发动广大海内外乡亲建起了这座母亲桥,从而谱写了一曲海内外乡亲爱国爱乡的动人篇章。梅江桥是梅江第一桥,也是梅城横跨梅江两岸的六座桥梁中名气最大、历史最悠久的桥梁。它几历沧桑,仍屹立于梅江之上,直至上世纪八十年代中期,还一直扮演着沟通南北两岸的咽喉要道和唯一桥梁的角色。70年代后期,梅城又通过梅江桥向南拓展,突破了城市仅止于江北片的现状……可以说,这座母亲桥,给梅州城区交通和城市的发展,默默地作出了历史性的奉献。
原广东文学院院长、著名作家程贤章生前接受采访时曾说,自己见证了梅江桥的历史变迁,梅江桥从建筑风格上是中西建筑艺术的融合,外形独特美观,具有很高的美学价值;从建桥历史来看,他凝聚了当时梅县8000多位海内外乡贤的心血,特别是众多海外侨胞为筹捐梅江桥不遗余力,是梅州作为“华侨之乡”的有力佐证,折射出了梅州人爱国爱乡等可贵的人文精神;从主观情感上,梅江桥存在历史悠久,已成为梅州城市的象征,也成为海内外侨胞思念家乡的心中偶像。
法籍留尼旺华侨陈根深说,梅江桥是海外华人维系家乡情结的记忆之桥,情感之桥,就像埃菲尔铁塔之于法国巴黎一样,梅江桥无可争辩地扮演着梅城城标的角色。
梅江浩浩,岁月如歌。多少年来,梅江桥始终不离不弃地陪伴着梅州人民,不管人世间有多少沧桑,她总是默默地守望着这片故土,守望着游子的归期。当笔者再次回望母亲桥时,心中对她的多少感念和祝福,已默默地化作了一首诗:
我虽然没见过
母亲年轻的肖像
但她佝偻的背影
给我的记忆很深很深
八十多年勤劳的腰身
早已俯成一座永远的桥
摆渡着一辈又一辈子孙……
吝啬鬼的存在不分时代,无论是以前还是现在吝啬鬼都是人们心中认为最小气的人,古代有很多吝啬鬼,他们有很多小气的方式。本站小编为你盘点中国古代最吝啬的人。一是曹洪三国时期的曹洪,是曹操的堂弟,曾数次舍命救...
毒蛇朝圣日是希腊的民间传统节日。每年8月6日在西法罗尼亚岛举行。这个节日的来源是这样的:几百年来,每年的8月6日这一天,总有上千条毒蛇聚集在岛上的两座教堂里,盘结在圣母像下,10天后悄然离去。而且它们...
开封菊花,河南省 开封市特产,中国地理标志产品( 农产品地理标志)。开封菊花栽培历史悠久,北宋时期,养菊蔚然成风。作为当时的都城,开封的养菊之风更为盛行,形成了传统,家家户户都以养菊、赏菊为乐事。菊花...
按照传统观念,华人把传宗接代当作人生的重要任务,古语说:“男大当婚,女大当嫁”,婚嫁是终身大事,人们不怕辛劳,一定要找到个良好的终身伴侣,婚后多子多孙,让自己的家族人丁旺盛。明白了这一点之后,我们就不...
崇祯皇帝是明朝的第十六位皇帝,也是最后一位皇帝。崇祯继位之时,明朝内忧外患重重,已经到了崩溃的边缘。崇祯皇帝奋发图强,想要挽救危亡的江山社稷。可由于种种原因,崇祯最后还是失败了。但崇祯留下的那句:“朕...
话说很久很久以前,得道高僧玄能大师云游到新州东南部一座高山下,见此地风光旖旎,顿觉神清气爽。不知不觉攀登到山顶,举目远眺,只见山脉走向竟似蠢蠢欲动的巨蚕,不觉脱口而出:飞天蚕!据说海拔863米的飞天蚕...
在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长河中,很长一段时间都相信有鬼神的存在,并且存着敬畏之心,同时又感到害怕。虽说现在提倡相信科学,但是还是有一些科学也无法解释的存在,而这些就变成了口口相传的灵异故事。下面排行榜12...
在楚雄南华县五街镇,一个山青水秀、云雾笼罩的彝族村寨,如今依然完整地保留着一种原始而野性的彝族传统舞蹈——羊皮舞。羊皮一穿,气势如山;弦子一响,双脚发痒;调子一唱,浑身舒畅。这是对五街羊皮舞最生动的描...
摩洛哥人喜欢绿色和红色,并且以红色作为他们国旗的主色。在这个面积45.873万平方公里,人口2569.8万的国家里,阿拉伯人占了60%,其余为柏柏尔人。居民中信奉伊斯兰教的占99.4%。以阿拉伯语官方...
周王朝一共存在了八百年,分为西周和东周。周幽王是西周的第十二个国王,从公元前782年到公元前771年在位。他登基后,立申伯的女儿为王后,又立大儿子宜臼为太子,申伯为申侯。在周幽王统治的后期,国家政治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