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珠(1869-1936年,一作李洙郎,俗称李鼓珠),是清末民国时期莆仙戏坛上的一位传奇人物,他创立的院里教(又称院里派、院里窝)阵容齐整,名流辈出,辉煌时期“九龙腾飞,五楼耸天”,院里一教,名扬四方,被誉为仙游戏班之魁。
据数据显示,从清中叶到清末,莆田、仙游两地的兴化戏(又称莆仙戏)班多达150个,而仙游一地就有60余个。当时的仙游县令陈盛韶在《问俗录》中记载:“俗喜歌舞,里巷婚丧,靡不演剧,而价亦廉。合邑六十余班,闽人通称七子班。乐操土语,别郡人终日相对,不达一语”。
院里派的崛起,为莆仙戏传承和继往开来创立了不朽的功勋,开创一代之先河,也成为当时莆仙戏表演和音乐人才的摇篮,其影响不可低估,尤其是李珠首倡“院里书会”功不可没。虽然他的家境并不富庶,但却把散居民间的那些文人墨客、业余编剧收编到家中供养起来,让他们无衣食之忧,博览群书,埋头创作,从大量古籍、笔记小说中提取营养,去芜存菁,整理改编新剧目,以供戏班正常演出。
前不久,原中国戏剧家协会理事、国家一级编剧郑怀兴先生在《琐忆杂谈莆仙戏》一文中提到,为什么仙游鲤声剧团(县级)能在新中国建立后短短三十年内诞生出两部巅峰之作《团圆之后》和《春草闯堂》,这一悲一喜两部大戏先后于1959、1979年两度进京献演,轰动京华。溯本追源,这个剧团的诞生竟然与产生于清末至民国时期的仙游的一个莆仙戏流派——“院里教”有着密切的关系。
翻开《莆仙戏音乐人物谱》,名列榜首的头号人物是李珠,书中点赞李家大棚戏的独特鼓艺“阴阳锤满锣”,是莆仙戏打击乐的瑰宝,“优秀演员云集,戏班名声远播,鼎盛时期一家兄弟叔侄祖孙九人当鼓手和司锣,其鼓艺自成流派,人称”院里教“,院里教的祖师爷李珠个人传略亦被收入《中国戏剧史·福建卷》。
李珠于同治己巳年(1869)二月十八日出生在仙游县城东宝峰村与榜头镇泉山村交接的灵陂山人烟稀少的荒村里,他的祖屋背后就是人们敬而远之的”养济院“。据乾隆三十六年《仙游县志》载:”养济院,旧在城东北隅。明洪武十二年,知县顾思敬建。宣德九年,知县王彝重建。万历间始迁灵陂山。国朝恩给孤癞以口粮。“所谓”养济院“是指地方官府设立的收养孤癞(麻风病)患者的慈善机构,从明朝一直延续到新中国成立后的八十年代(后改为仙游县麻风病防治院)才另迁址将军山下,灵陂山以北不远处是汉代的鸡子城遗址。
考“院里”地名,盖因”养济院“得名。麻风病在旧社会被视为一种顽症或不治之症,所以孤踞荒郊,与世隔离。而李氏一族迁居院里,与”养济院“为邻,已有两百多年历史,其远祖可追踪至唐代”金吾大将军,奉天定难功臣“李尚芬,李珠乃院里李氏第六代。据《英里李氏族谱》记载:先祖圣尹公,乾隆十年(1745年)自大济汾阳村迁居城东折桂里英里村(该族谱将院里旧地名改称英里,别有新意)。
李珠的父亲李安会(1829-1907),这个命中注定丁旺的种田人,一生共养育了八男一女,平时度日如年,家里人经常是三饥两饿。为寻求活路,李安会曾专程赴九鲤湖祈梦,渴望何氏九仙指点迷津。那一次他在九鲤湖梦见了九仙向他面授机宜:不须奢求,只在石狮咀讨生。回家后,他百般寻思,不得其解。恰巧第二天邻村宝坑演戏,他趁闲带着孩子前去观戏,无意间发现了戏台边打鼓的师傅将一只小巧的石狮压在鼓面上不时地来回移挪。他看在眼里,想在心里,眼前这一幕莫非是九仙指点我家子弟将来也学打鼓,往石狮咀谋生吗?经过一番权衡之后,他毅然决定将五子珠郎、七子错郎送往同村”院里俊“戏班,投师学司鼓(过去是学司鼓必先学敲锣)。
光绪十四年,刚刚跨入弱冠之年的李珠迈出了人生的关键一步,他自筹资金率先创办了有生以来的第一个戏班”庆仙楼“,藉以报答何氏九仙点化之恩。父传子,子传孙,祖孙三代,九对鼓槌,冬练三九,夏练三伏。每天东方既白,一家大小齐聚在自家门口练习鼓艺,年复一年,光滑的石板竟然被敲打出道道凹痕。苍天不负有心人,数年后祖孙三代九人俱各成材,且都能独挡一面,成为当地的司鼓名手,从此院里名声越来越响,戏班人马越积越多。据李珠后人提供的族谱记载,1888年至1949年半个多世纪以来叔、侄、孙辈先后组建了九个戏班,最早出现的是李珠的”庆仙楼“,接下去滚雪球似的又催生了聚春楼、宴春楼、庆春楼、胜春楼、赛春楼、赛嫦娥总共九楼。在兴化方言流行的莆、仙、惠三县,哪一村哪一家能上演”院里“的戏,都感到脸上有光。
李珠曾自嘲说,我的艺术是梦的艺术,如果说有什么秘诀,那就是八个字:熟能生巧,惯而为师。院里派最红火的看家剧目是大棚戏《目连尊者》,当时莆仙戏剧界公推”院里目连,盖世无双“,并给李珠戴上了”通天教主“的光环。李家大棚戏素以艺术风格粗犷豪放,锣鼓喧嚣、舞台激荡著称。意想不到的是,《目连》这出戏演出成功后,正值盛年的李珠却看破红尘,一反常态,从此开始斋戒,直至1936年寿终正寝,享年68岁。
李珠常年带领手下的戏班穿梭于城乡各地,深知任何一门艺术如果墨守陈规,停滞不前,缺少创新和突破,就将被时代所扬弃。因此,他从肩负班主重任后就开始搜罗人才,招贤纳士,组建李氏的私家创作班子,大力挖掘剧本资源。他常说:”欲想戏好,先得簿(剧本)好。“故此,他不惜钱财招揽民间饱学多才的文化人组成”院里书会“,专心致志挖戏、写戏。比如,震撼戏坛的”目连“戏就是院里书会最成功的代表作,仅唱腔曲牌就有287首、”双槌“”阴阳槌“”阴阳槌满锣“的锣鼓经300多种,可谓博大精深。
1962年仙游鲤声剧团将李珠光绪二十九年藏本”目连“戏搬到省会连演三夜,国内名流云集,评价极高,特别是在”普渡救母“那出戏里”三锤四打“别开生面,鼓手的右手执两只锤打”文鼓“,左手一只锤打”汇鼓“,鼓面还放着一对小钹,按着节奏,敲钹打鼓,又叫”两手示鼓“。据说这是千年前李唐王朝的遗响,经专家鉴定,一致认为这是鼓中”珍品“。1990年鲤声剧团将李珠藏本在”国际南戏暨目连戏学术研讨会“上展演,再次载誉归来。2013年,鲤声剧团远赴重洋将《目连救母》搬到法国首都巴黎演出,受到了异国他乡观众的好评。
李珠不但是个天生的好鼓手,而且还是莆仙戏音乐作曲家,他腹藏莆仙戏传统唱腔曲牌”大题三百六,小题七百二“,并且能根据人物行当在不同情境里的情感变化而灵活编曲。李家班由于剧本出色、演技精彩、音乐动听,在当时仙游演艺界可谓首屈一指。
更令人欣喜的是李珠的胞弟李错(又作李错郎,字能盘,1875-1929),12岁起随兄学艺,15岁出师,从艺43年,精通各种鼓法,成为清末民初赫赫有名的鼓师,而且还是《目连》戏的主打鼓手。嗣后,李错长子李金华(1910-1943)又把”院里派“单传的《目连尊者》锣鼓经和整套演出习俗全盘传授给入室弟子郑牡丹(1913-1995)。四十年代末,李家诸鼓师李文豹、李文熊、李金华等相继谢世,郑牡丹成为”院里派“独一无二的传人。1951年他继承”院里教“先师遗志,重拾旧山河,组建了群声剧团,1952年9月正式收编为仙游鲤声剧团,其代表作有《团圆之后》《莲花庵》《追鱼》《寻妃记》等。已故著名戏剧大师陈仁鉴先生曾称郑牡丹是莆仙戏之宝。
1962年,李珠后人毫无保留地将当年”院里书会“历年改编的传统剧本三百多册全部捐赠给国家,为研究和探索宋元南戏活化石莆仙戏立下了汗马之功。
生活中拥有许多潜在的危险,有可能随时会出现,尤其是无法阻挡的那种灾害,不仅仅是人类的死亡,还会给整个大自然带来难以磨灭的损伤。今天排行榜123小编就来为大家列出世界十大灾难,感兴趣的小伙伴快来看看吧。...
什么是天才,天才就是在智慧上超乎常人的人,他们的事迹和成就都可以说能让人惊叹的,那么到底有哪几位天才是公认的呢?下面本站就整理了世界十大天才,一起来看看吧!一、牛顿在世界十大天才中牛顿是英国人,被评价...
迢迢牵牛星两汉 佚名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纤纤擢素手,札札弄机杼。终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燕歌行二首·其一魏 曹丕秋风萧瑟天气凉,草木摇落露为霜,群燕...
根据美国CNN的研究,认为七种最让阿根廷人喜欢的食物如下:1、烤肉 Asado虽然这道菜在其他国家不过被称为“烧烤”,不过阿根廷的烧烤却是具有相当学问的,对于阿根廷人来说,没有什么比家庭烧烤或与朋友在...
春节是中华民族古老的节日,也是全年最重要的节日,俗称“过年”。农历正月初一,即大年初一,也称“元日”或“元旦”。“正月一日是三元之日也。”元是首的意思,“三元”就是一年的开始、四季的开始、12个月的开...
中国古代阅兵有数千年的历史,第一部编年史《左传》有云:“国之大事,在祀与戎”。“祀”指国家的公祭仪式,“戎”是国家的军事行动或战争。阅兵仪式,既是“祀”,也是“戎”,是当之无愧的国家大事。孟津观兵伐纣...
在吉林省长春市人民广场的绿树鲜花中,一座标志性建筑巍然矗立,这就是苏联红军烈士纪念塔。这座为纪念对日作战中英勇牺牲的23名苏联红军贝加尔湖方面军飞行员而修建的纪念塔,是当时苏军在东北各地所建纪念塔建筑...
“百鸟衣” 是苗家人不老的传说。广西融水苗族自治县就流传着“百鸟衣节”这个古老的节日。在杆洞乡,苗家每年都会欢度这个盛会。苗家人无论男女老少,个个身穿节日盛装,精神饱满,围在村中的平地上。苗哥们兴高采...
“青砖碧瓦古民房,翘角雕檐图画廊。”好一幅炊烟袅袅、生活安详的民居图景,这就是广西灌阳县月岭村今天的写照。被称为桂北民居“神秘的大观园”的月岭村,以规划得体,施工精巧的古民居建筑而成名,现在是广西重点...
沈万三故居,位于周庄镇东垞。是周庄富贵园根据历史资料和历史原貌,在原址精心设计、精心修建、精心布置的仿明式建筑。故居参照沈万三致富的各种传说、经商的坎坷历史、一生的传奇经历和沈家生活起居的场景,通过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