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客网

湖北襄阳习家池

赛赛2024-05-13

湖北襄阳习家池

习家池位于襄阳城南郊约5公里处的凤凰山下、阎家冲西端的白马泉旁,北负岘山群峰,东临汉水碧波,西靠谷隐古寺,南接荆襄古道,群山环抱,苍松古柏,风景清幽,是一处天然佳境。

习家池始建于东汉初年,是襄阳侯习郁的私家园林,迄今已有近2000年的历史。它是中国最早的私家园林之一,被誉为“中国郊野园林第一家”,在中国园林史上有着重要地位,是襄阳具有标志性意义的人文景点。

东汉襄阳侯习郁,利用白马泉水,效仿范蠡养鱼之法修筑鱼池,建起私家园林,名曰“习池”,距今近2000年。东晋时,习郁后裔习凿齿在此临池读书,登亭著史,留下千古名作《汉晋春秋》,使习家池益负盛名。

唐前后,所遗园林逐步变为游览胜地,被称作“习家池”或“高阳池”;南宋时期原址重建;明清两代均有修缮。习家池以其自然美和建筑美的统一,吸引着历代游客,成为文人雅士、官宦名流、黎民百姓来到襄阳的必访之所。孟浩然、皮日休、欧阳修等大诗人,都曾留墨遗诗于此。

1956年,习家池被湖北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第一批文物保护单位,1992年被列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习家池独具特色的园林文化、诗酒文化、佛教文化、建筑文化等已影响全国,历代文人对其也有很高的评价。习家池具备了后世园林所有的诗、史、酒、礼、民俗、休闲、垂钓等文化内涵,自然而不做作,实用而不奢华。明代造园大师和园林学家计成的著名园林学著作《园冶》,将习家池奉为私家园林的鼻祖和典范。

千百年来,习家池历经沧桑,屡建屡毁,现存的两层重檐六角亭系清代所建,俗称“湖心亭”。据《襄阳县志》记载,清代同治、光绪年间,习家池就已经是全国知名的旅游胜地。目前现存的文物遗迹中,习氏宗祠是景区核心,养鱼池是习家池的文化之源,六角亭、半规池等园林景点都蕴含着深厚的文化积淀。此外,园区通过大量的雕塑、石碑等,向游人展示发生在习家池的人文典故和文人骚客留下的诗词歌赋。

养鱼池是习家池最早建成的景点之一。池内栽种莲藕、菱角,夏秋之际荷花开放,因而后人又把养鱼池称为“荷花池”。四周松、柏、桂、槐交错,古树参天,整个池、台、亭连为一体,相映成趣。

作为景区核心的习氏宗祠是值得探寻的。襄阳习氏祠堂始建于明朝嘉靖年间,除家祠外,习家池明清两代还有官方修建的祠堂。明末天下多难,襄阳尤甚,习氏祠堂曾毁于战乱,清道光年间重建。

2006年至2009年,襄阳市政府对习家池进行了较大规模的整修,依据史料记载和历史图片,按照修旧如旧的原则,参照原有的建筑风格、形制和规模原址修复,翻新重建习氏宗祠。

现在的习氏宗祠主体两层,占地面积1102平方米,建筑面积1953平方米,建筑呈二进四合院式布局,依次布局有牌坊式门楼、戏楼、拜殿和祖宗殿,两侧分布有看楼和厢房。建筑为明、清时期襄阳民间风格,朴实精致,并利用砖雕、石雕、木雕和彩绘等手法进行装饰,充分体现了民间工匠的高超技艺,极富旅游观赏价值。

今日习家池,具汉晋郊野园林风貌,是集古园、古祠、古树、古风、古韵于一体的自然山水园林。作为一个开放式园林景区,2014年7月1日开始对所有市民和游人免费开放。

习家池群山环抱,苍松古柏,流水涓涓,亭台掩映,花香鸟语,风景幽静。自古常有骚人墨客来此咏诗作赋,不少游客来此参观白马泉、养鱼池和亭台等景观。现仅存六角亭、荷花池、溅珠池、半规池等景点,仍不失为览胜之地。

亭为重檐六角攒尖顶,斗拱高耸,檐角翠飞,通高6.5米,正面面阔4米,檐柱为四角方石柱,坚固厚实,古朴大方。挑檐和额枋上遍饰象征吉祥的天宫赐福、万事如意、蝙蝠双至、犀牛望月、凤凰展翅等图案,形象逼真、

《襄阳县志》录重建习家池馆记中赞誉说:"全楚十八九而胜迹,名流都人士留连而慨慕者,习家池为最。"因此,对于熟悉中国历史文化的人们来说,习家池是个知名度很高的历史胜迹。其独具特色的园林文化、诗酒文化、佛教文化,其影响早已播及全国。

习郁所建习家池,着意渲染鱼池与范蠡的关系,隐然透露飘洒于江湖之志。以宅第和大、小鱼池为主体构成的习家池园林,背依青山,面迎碧水,开创了利用自然山水配合花木房屋建造园林的造园风格,具备了后世园林所有的山水池泉、亭台楼榭、茂林修竹景物和诗、礼、史、酒、民俗、休闲、垂钓等文化内涵。

在近两千年的历史中,习家池历经沧桑,几度兴废,发挥过郊游胜迹、祭祀贤达、传播佛教、灌溉水利等重要作用,成为文人雅士、官宦名流、黎民百姓来到襄阳的必访之所。

热门推荐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