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潮汕,叫“埠”的地名有不少,如庵埠、外埠、下埠、埠尾等。当中,以庵埠最为盛名。“埠”原指船只来往较多的水边,后来多成为码头,叫做“埠头”,又进一步发展成为集市贸易的地方,即所谓的“商埠”。
历史上,潮汕是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节点。潮汕良港众多,商业发达,贸易繁荣,造就了不少商埠。最为出名的有四大商埠——庵埠、达濠埠、樟林埠与汕头埠。
历史上的庵埠,是一个近海的重要港口,因其旁有庵寺,故名“庵埠”。
古时的庵埠,“位于韩江西溪下游的河道分汊海溪西侧,梅溪在其南又分两汊,一由溪东港出海,一由欧汀港(亦称东港)出海,海上交通十分便利。“
据统计,庵埠的水域总面积约3200亩,主要有梅林湖、庵江、竹筒溪、崎沟、庵前溪、庵后溪、庄宝陇新溪、谢涧、斗门溪、亭履前溪、西埔内溪、大鱼尾港、后陇池等。
庵埠港的兴起最早可上溯到南宋时期。据考古发现,庵埠在南宋时从湖头到水吼桥一带,多处设外运货物码头。在《汕头水利志》(稿本)第四册中记载:潮安的庵埠镇,南宋此处是韩江西溪出海口,是汕头地区的古港口……从湖头到水吼桥一带,有“咸鱼路头”“咸路头”等古码头遗迹。
清初的庵埠又称龙溪都,位于韩江下游,属海阳县(今潮安区),虽然“去海三十里”,但因其“北为南桂地,西北通上莆,西南迩揭阳,东南接澄海”,地当三县之交,恰好是位于韩江、练江、榕江三江出海口交汇处不远的黄金位置,再加上历史上形成的自身四通八达的内河网络,成为各出海口与内河码头的最佳中转站。其时,庵埠的内河航道十分发达,上河顺着梅溪直达潮州府城,下可顺中离溪内河,北通“揭阳地美都北炮台,东北至海阳上莆都彩塘市诸处”。“吴越八闽之舶,时挟资以来游”,庵埠“为海、揭、潮、澄之通市”。
康熙二十三年(1684),清政府正式开海贸易。《汕头海关志》记载:由于清政府开放海禁,东南沿海“帆船鳞集,瞻星戴斗而来”,舟船络绎不绝,海上一派兴旺景象。据《庵埠邓氏族谱。冠儒公家传》载:“粤东之有海关也,征收沿海商人贸易税务。清世祖章皇帝入国时,分拨从龙兵丁经理各口,日久皆归土著……而庵埠实为各口之首。”清政府解除海禁的政策,为庵埠成为“各口之首”提供了一个契机。
伴随着康乾盛世的出现,庵埠港进入了繁盛时期。当时的庵埠港,有潮州、樟林、东陇等潮汕沿海几个最繁荣的港口的货物汇集于此,并通过这里分别运到内地。“海(阳)、潮(阳)、揭(阳)、澄(海)四邑商贾辐辏,海船云集。”港内终日热闹非凡,停满了来自各地的船只,“集百货之舟,若蜂屯蚁聚。”
康熙二十四年(1685),即开海贸易的第二年,清廷设立粤海关、江海关、浙海关及闽海关等4个海关,负责管理海贸事宜。清代粤海关在庵埠设立总口收税,总管潮州府各口,为通省海关六大总口之一。据《粤海关志》提供的资料,庵埠总口下属有16个子口之多,为粤海关所属总口之最,可见庵埠港口在清代前期的地理位置有多重要。至今庵埠仍保存着雍正八年(1730)设立的“庵埠海关地界”石碑。在乾隆二十三年(1757),清政府又宣布封闭闽、浙、江三海关,仅留粤海一关对外通商。从此,粤海关便成为全国对外通商的唯一口岸。
庵埠港的兴起,促进了航运业的大发展。庵埠港作为粤东“各口之首”,商船来往更是频繁。据史载,在庵埠港内停泊并征税的商船有:往上海黄、白糖船,往潮阳木排,往琼州铁锅船,往达濠、蓬州鮀浦零星木头的货船,还有往潮阳各地渡船、往潮揭小货船、钢桩船等。此外还有米谷、陶瓷、海盐、棉纱等等,各种各样的农产品与手工业品丰富多样,令人目不暇接。从庵埠海关进口的货物有大米、黄白藤、暹绸、胡椒、木材等,出口的货物有潮州瓷器、潮州刺绣、蒜头、菜籽、爆竹、生柑、麻皮以及内地转运的药材、兽皮、丝绸、松香。大米的运输,是最常见的货物运输之一。
航运业的发达还带来了装卸业的兴旺。其装卸点外溪有咸鱼踏头、本镇码头及赐茶码头等,内溪有官路、乔林、内关、陈厝街、广济桥、万和桥、水吼桥、新桥头等。由于码头管理的纷乱,来自周围乡村的装卸工时常为了争夺客户而打架斗殴,最终清政府不得不立法示禁,以保持各码头卸货秩序的井然。据清道光二十七年(1847)奉宪示禁碑记载:庵埠为“海口通衢,人烟稠密,所售货物络绎往来,向来埠头货物起卸除由本店自行携担外,如需各夫挑运者,俱系附近各乡调送”。可见当时的装卸业确实很兴旺。
庵埠港的兴起,带来了商业的繁荣。史载,当时的庵埠港内有两个主要的墟市,分别是位于郭陇村的内洋墟和庵埠寨内的渡头庵墟。特别是渡头庵墟,更是周围乡镇的第一大墟。“渡头庵墟,县南六十里,即龙溪都庵埠市,海潮揭澄四邑商贾辐辏,海船云集,逐日市。”而渡头庵墟所在的庵埠寨,也成为海阳地区的商业中心,据光绪十六年(1899)倪思铎《重开庵埠寨涵记略》载:“郡(指海阳县)之南有庵埠,海邑一大市镇也。埠有寨,创于唐。为圆城,周围可三百丈,有门七,曰亨利,曰聚星、曰米街、曰马陇、曰拱阳、曰秉利、曰水吼,内皆商贾所居。”当时的地方官员蓝鼎元也发出这样的惊叹:“城南六十里为庵埠,迩海烟火万家,商贾百货所集也。”
对外贸易的频繁,使在庵埠本地流通的货币多样化。据史料记载,乾隆之前已有英国等地的银元流入,称番银。乾隆年间从日本和安南流入铜箔钱,有“光中”“景盛”等年号。道光间,流通的外国银分花边银和杂港银,此外还有从日本等国流入的“大洋”。另外,为了适应市场的需要,典当业也应运而生,如内关太平门的裕隆当、官里的日升当,万和当,都是在这段时期开业。
由于溪东港前内海的淤积,使得商船停泊的地点外移,聚集于比庵埠港地理位置更优越的汕头港。汕头港的兴起,使得潮汕的商贸“今则尽泊汕头东陇港两埠矣”。清道光二十六年(1846)之前,双溪嘴作为韩江下游通海的要口已渐渐淤塞,泄洪缓慢。每当大雨,韩江水奔腾而下,“灌入庵埠内沙,而南桂、上莆、龙溪、遂成巨浸。”
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清政府在汕头的妈屿岛设立潮海关,庵埠总口降为小口,原来的重要政治地位也被汕头所取代。到1931年,庵埠海关最终撤销,庵埠港彻底退出历史舞台。
樟林古港位于澄海东里樟林,古港遗址东起新兴街,西熠墩脚,南起叶厝园,北至天后宫,占地面积4.6平方公里,港埠面积约2平方公里。
始于雍正元年(1723)的红头船贸易,最先兴起于樟林,樟林乃是红头船的故乡。据史料记载,至咸丰时,樟林港远洋的红头船多达一百多艘。每年乘季候风,北上宁波、苏杭、上海、天津、青岛、大连、日本;南下番琼、安南、暹罗、实叻、三宝陇、苏门答腊、文莱、北婆罗洲、新西兰、澳大利亚等地。
自入清之后, “ 各属出洋者, 必来樟林赴船”,樟林港成为“闽粤浙客”的“往来要衢”,承担着“分达诸邑”“转输全潮”的海运任务,成为潮汕早期的海上门户、丝绸之路。《澄海县志》记载,“每当春秋风信,扬帆捆载而来者,不下千百计。高牙错处,民物滋丰,握算持筹,居奇囤积,为海隅一大都会。”樟林港名扬海内外。光绪元年(1885),英国出版的世界地图已赫然标上“樟林”的名字,发来中国的英国货物,只要写上“中国樟林”,就能够收到。昔日樟林港口有一胜景叫做“仙人翻册”,讲的便是遥观“帆随船转”变化的景象。当海船张帆乘风入港而来,由于航道转向,船和帆也必须随着转向,远看犹如仙人无形的手在一页一页地翻过书册一样,蔚为奇观。
粤海关在澄海设立税口共5处:樟林口、东陇口、南洋口、卡路口、南关口。广东省在澄海征得的税银占总金额的1/5,12而樟林口居五口之首。由此可见樟林港埠发展之快速,地位之重要。
樟林港的繁荣昌盛,推动了樟林港商埠的发达。自雍正元年至乾隆五十六年(1723—1791)大约70年的时间,是樟林港埠早期的黄金时代。这时,樟林港“六社八街”商埠格局已经形成。
所谓“六社八街”,指的是港埠中心的仙桥、长发、古新、广盛、顺兴、洽兴、永兴、商园等8道大街,以及围绕的外围——东、西、南、北社及塘西、新陇等6个村社,后又扩增三条街道共数百间铺屋。其中,仙桥街和长发街最繁盛,仙桥街拥有商店和作坊60余家,故有“金仙桥,银长发”美称。但这些铺屋各营其业,有海产、豆行、米行、布行、药材行、茶行、洋行、当铺、日杂、百货、染织、糖房、火砻、打铁、打石、渔网、竹篾、屠宰等。
新兴街是樟林古港继“六社八街”又增建三街之后,最终建设且保存至今的仅有一街。该街建于嘉庆七年(1802),已有200多年的历史。全街长达200米,由54间两层楼的货栈组成。每间货栈宽5米,长10米。栈房巨楹厚板,精灰厚墙,质量特优,可囤积大批货物。栈房前门向着街道,后门连接内港,临内港处,设石门、水闸各一个和小码头一处,便于制水和起卸货物。当停泊在外港红头船上的货物要运进内港时,改用小船载入,直达小码头,然后搬进栈房,省时省力,通畅无阻。
新兴街口东南面有一高大建筑物,建筑物的大门匾上书“永定楼”三个大字。这座建筑物占地约800平方米,是货仓和航标两用的实用建筑。据称,当年楼上挂着红色的航灯,红头船进入南澳海面即可见到。街的入口处,是一座小石牌坊,牌坊匾额书“新兴街”街名,临内街一面,又书狂草“紫气东来”四字。街中部转弯处有一大码头,设有石门、木闸制水,码头对岸为南社。码头东侧,有一“即南海”小庙,俗称“阿娘祠”,供奉南海观世音。据口碑,原街南面出口处,还有石牌坊四座,其中一座系书法家吴殿邦手书“入门思敬”,今已无存,仅存出口一座,也书街名。值得一提的是,栈房中有两处富寓史考价值的超脱建筑:
一是“安平栈”,该栈一砖一瓦,一楹一柱,保留完美,门前匾额上“安平栈”三个大字十分清楚,栈内有一碑记,说明兴建年代及资金等情况,其余结构布局,保留原状,进之如闻古港涛声,古风犹存。
二是“藏楼”,相传是红头船主巨贾蔡彦(澄海程洋岗人)之寓所,也是栈房住屋两用的建筑。据新兴街一位100多岁老者称,从他懂事至今新兴街面目依旧。由此可见,新兴街是樟林古港最繁荣时期的一个历史缩影,记录了18世纪初叶樟林古港的经济、政治、人文和民俗风情等情况,印证了古港的历史地位:它是潮人对外拓展、对内繁荣经济的忠实历史见证。
古港遗址现保留有潮汕地区规模最大的妈祖宫(天后宫)并有“藏资楼”“永定楼”“货栈街(新兴街)”“观海楼”“风伯庙”“关部税口”“巡检司旧址”以及行铺、栈房等遗迹和一批石刻碑记,其中“天后宫”保存的碑记就有22方。1990年又新建一座古港亭,吴南生题“樟林古港”碑匾,作家秦牧撰写碑记。
由于海道逐渐淤塞,至同治年间樟林东面已成沙田,港内出海路程不下十里;更是由于汕头开埠,汕头港崛起,樟林古港日益衰落,樟林商埠也辉煌难再。
孟加拉国人以米饭为主食,也喜欢各种各样的甜食。他们对中餐倍加喜欢。当地人除了在高级饭馆或正式社交场合使用刀叉外,平时一般用右手抓食取饭。男子和妇女通常是分开就餐。家中妇女常在男子吃过饭之后才用餐。在吃...
甘肃省陇南市成县民间音乐主要包涵在传统的春节社火、木偶戏、锁呐和南北山区山民们哼唱的山歌,目前已濒临失传。传统社火曲传统社火主要有步社火、夜社火等形式。其中主要传唱的社火曲普遍为《渡船曲》,小曲有《十...
云南大理、洱源、剑川、鹤庆、云龙等地服饰的款式略异,但基本构件一致。男痕迹由对襟白衬衫、黑领褂、大筒裤、剪口布鞋等件组成。女装由蓝、白、雅布(淡蓝)等色布制成的右衽大襟衬衫、领褂、围腰(围裙)、飘带、...
竹板书形成于清代嘉庆年间(1796-1820)。竹板书的表演方式为一个人右手持大板、左手持节子板站唱。竹板书老艺人口头传说:嘉庆年间,皇太后寿终,上谕京师百日之内禁止动用管弦乐器,致使北京许多艺人难以...
秦皇岛,是渤海湾西北岸一片普通而又神奇的土地,一片古老而又年轻的土地。在这片土地上,浓缩了中华民族几千年的文明史,演出了一幕幕惊天地、泣鬼神的历史活剧。秦皇岛市是一座有着悠久历史的古城。因公元前215...
人有生就有死,谁也逃避不了。世界各民族都有自己丧葬习俗,从古至今流传了几千年中国文化文明历史,它涵盖了儒、道、佛三教派思想理念。在湖南省郴州市最南边陲的桂东县,淳朴的祖祖辈辈对丧葬习俗历来非常重视,在...
水尾圣娘信仰的形成东郊水尾圣娘庙,位于海南省文昌市东郊镇椰海村委会坡尾村,庙中供奉着南天闪电感应火雷水尾圣娘。但是当地人平时并不直呼水尾圣娘的名号,而是简单亲切地称其为“婆祖”。(“婆祖”最初是海南人...
西盟佤族衣服,多为佤族妇女自己纺织的棉、麻布做成,有衣、裤、裙、毯子、挎包、槟榔袋、包头等,也有从外民族购买的布匹、衣服和棉毯等。装饰品有银、锡制作而成的头箍、手箍项圈、耳环、手镯,还有用竹、藤制作而...
坦桑尼亚信奉基督教的人占44%(其中天主教占28.2%),信奉伊斯兰教的人占32.5%,信奉传统宗教的人占22.8%,其他占0.7%。信奉天主教和基督教新教的人忌讳13和星期五;信奉伊斯兰教的人忌讳谈...
张家界“三分坪,七分山”,老百姓世代与高山相伴,也与背篓结下不解之缘。姑娘出嫁,要织“洗衣背篓”作陪嫁。洗衣背篓 小巧玲珑,蔑丝细腻,图案别致,花纹精妙,是新娘子巧手勤劳的“招牌”;女儿生孩 子,娘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