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句潮州俗语,意思是不要多管闲事,不要探问别人家的私事。
旧时府城人家住宅,大门正门通大街大巷,小门后门通小巷僻巷。后门是不常开的。从后门出入,一般都是干私密点的事,比如倒马桶、运垃圾或会密客之类,并不想让外人知道。劝你别问,是尊重人家的隐私。本来,直说“勿问别人后门开还是关”就行了,为何要抬出李姐:潮州人使用许多俗语,都相当具体,体现一种亲近感。比如用张三李四来指称,是汉语常用的习惯。潮人用李姐,是个尽人皆知的故事人物,潮剧《荔镜记》中的媒婆,谁都可以议论她。就是这样的公众人物的隐私,也请你尊重,足见潮州人的文明程度,确非一般。
这句俗语现在少用了,年轻人根本不知有这么一句俗语了。但,喜欢打听或传播别人隐私的现象却一直存在着。
有位朋友是个乐天派,见面总是嘻嘻哈哈,她开一家卖饰品的商店,生意一直很好,有个独生女,健康活泼孝顺,现在顶替了她在经营店子。她清闲了,五十外岁人,看去跟三十岁一般。但这天到我家聊天,却一反常态,进门就叹气说:“近来心很烦!”
原来,有两位老阿姨,就是那种食饱无事的广场大妈,跳完舞就到她店中喝茶闲谈。这天,指着她那正在柜台忙碌着的女儿,低声问她:“你走仔结婚三年半了,怎呢个肚还静静?”
她被这突如其来的问话镇住了,心中一沉,点有火。但来者是客,她还是忍住了,挤出个笑脸说:“哦,后生人说不急,要多玩几年。”对方当然不满足,是有备而来的。那眼光怪怪,嘴角微笑,下面可能会说:“不是吧,有没有去医院检查一下……”我这位朋友很机灵,马上大声说:“食茶食茶,勿问阿李姐后门开还是关!”
她说那泡茶一点味道也没有,问这事真令人扫兴,一直好几天都一想就心烦。
这种喜欢打探别人隐私的人,往往是丈夫或儿子养着,无所事事,精力旺盛,是别人茶座的常客。一坐下,有新见面的人,就问人家年龄,又问是虚岁还是实岁,甚至还问属猪属狗,真是连猪狗都不放过。人家不再接嘴,就换个话题:是退休还是离休。啊,离休老革命,那有大把钱可去天下旅游!
以前我住老市区,那条巷里有位半老姿娘,最喜欢张家长李家短,大家称她“炉底炭”(意谓块块透,即事事通)。邻居们一般回避她,少与交谈。邻居的退休女教师最不喜欢她,家内事一点都不让她知道。有一次,对方热情地拦住买菜归来的老师:“你女儿返来探亲了,三餐做滂沛一些,俺潮州青菜就是好。”女老师嗯嗯两声。“炉底炭”又问:“你外孙么三岁了?”女老师忍不住问:“你怎知我女儿返来,外孙女也一起来?”“炉底炭”笑嘻嘻说:“我看你阳台晾的衣服就知。”女老师说听了这话,脊背都是凉的。
不久,女老师一家搬走了,换了新居。
像“炉底炭”这样的人,什么办法能让其尊重人家的隐私呢?
有部日本影片《望乡》,反映明治年间,一位叫阿琦的穷家女儿,与一群同龄女孩被骗往南洋,被逼当了歧女,人称南洋姐。过了十几年非人生活,后来回国。想不到用她的血泪钱银建了楼房的哥嫂嫌弃她的歧女身份,冷眼相待。她躲到中国东北,与一位日本籍皮匠结婚,生个儿子男治。后来一家回国,丈夫病亡,儿子也嫌弃她。她只好到一个叫天草的渔村,孤身一人过活,与一群她收留的流浪猫为伴。村里人也隐约知道这位阿琦婆的南洋姐身份。她一直生活在别人的冷言冷语中,最怕听人提及南洋姐。
有位叫圭子的女记者为了解南洋姐的悲惨生活,知道天草昔年就有许多女孩去南洋当歧女,特地来天草调查,但一无所获。后来偶遇阿琦婆,与之聊天,获她好感,邀至家中,一连几天,与她“三同”(同吃同住同劳动)。圭子的真诚打动了阿琦婆,终于敞开心扉,把南洋的经历和盘托出。
圭子要告辞了,问阿琦婆有什么话要说,阿琦婆除了请她以后有机会再来,并讨一条圭子的披巾留念外,再没话了。圭子实在忍不住说:我一个陌生人,在你家这么多天,现在要告别了,你连我是什么人,从何处来,来干什么都不问一声?阿琦婆说:本来,我也曾想问。但是,各人有各人的情况,该说的人家会说,不想说的,你又何必问呢?
真是曾经沧海,世事洞明。她自己就是不愿让人问及既往,一朝想说,就会毫无保留的人。圭子听了,泪雨滂沱!
我的一位文友,结婚四年未见妻子怀孕,双方父母催着去医院检查,介绍推荐药物。一天很烦地对我说:“一点自由都无,亚历山大!”再后来,在路上,他驾车从我身边经过,摇下车窗,扬声说:“我老婆下月要升级了!”
一个月后,他夫人生了个胖娃娃,升级为母亲了。
“该说的人家会说。”阿琦婆这话太经典了。“勿问李姐后门开还是关。”这潮州俗语太经典了。
北京有多少胡同呢?据文献记载,在明代就多达几千条,其中内城有900多条,外城300多条。清代发展到1800多条,民国时有1900多条。新中国成立初统计有2550多条。后来合并了一些旧名,新命名了一些;...
布依戏是盛开在贵州高原的一朵鲜花。它最先是从祭祀仪式跳神活动中孕育出来的。在跳神的基础上,先后创立了布依板凳戏,布依彩绸(即八音坐弹戏)和布依地戏。以后一些民间艺人,再经过改造、融合,使它逐渐成为布依...
壮族人民能歌善唱,右江一带称为“欢”,左江一带称为“诗”,桂北一带称为“比”和“欢”,都是唱山歌的意思。有定期举行的唱山歌会,称为歌圩。歌圩日期各地不同。以农历三月初三为最隆重。大山歌圩有万人以上参加...
吕蒙正故里位于洛阳城东南10余里偃师市西南佃庄镇(现属伊滨区)相公庄村。北宋名相吕蒙正(944~1011年),洛阳人,幼贫苦读,孜孜好学。太平兴国二年(977年)进士及第,为将作监丞,通判昇州,不数年...
“飞山庙”曾经是城步常见的一种庙宇,也是中国中部和南部过去常见的庙宇。可以说,在过去,凡是有杨姓人聚居的地方,就有“飞山庙”。这种庙宇一般都二至三进的单层四合建筑,体积宽大,屋面盖青瓦,挑檐翘角;屋内...
捷克人的饮食以猪肉为主,日常民族饭菜是猪肉排 、甜酸菜和馒头片,捷克人喜饮啤酒,人均消费量160升,据世界首位。到了捷克,可别错过捷克人常吃的Knedliky,也就是面皮包肉馅的洋水饺,但是配上东欧人...
酒与民俗不可分。农事节庆、婚丧嫁娶、奉迎宾客等民俗活动,酒都首当其充成为主角。无酒不成礼,无酒不成俗,离开了酒,民俗活动便无所依托。贵州各民族绚丽多姿的酒礼酒俗,构成了贵州酒文化令人陶醉的千年画卷。能...
盐城的风土人情摸秋 立秋之夜,盐城北部地区传有“摸秋”的习俗。这天夜晚人们可以在私人或集体的瓜园中摸回各种瓜果,俗称“摸秋”。丢了“秋”的人家,无论丢多少,也不叫骂,此俗相传始于元代。 元末,淮河流域...
壮族迁徙及分布桂平市壮族除部分土著外,其余均从外地迁徙而来。另一部分来自贵州,另据壮族民间族谱记载,一部分则从广东迁到平南再迁入本市。服饰壮族男女惯穿自织自染的棉、麻布服装(冬棉夏麻)。男穿对襟唐装衫...
咖啡对于工作人员来说是必不可少的物品,特别是经常熬夜的工作者,不过喝咖啡杯子就很重要,一款舒适顺心的杯子能给人很好的心情,不仅如此还能提高咖啡的档次。本站小编为你带来世界上最大的咖啡杯。英国伦敦,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