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寿阳爱社傩(nuó)舞起源于远古时期的黄河流域,现如今仅流传于晋中市的寿阳县境内。
寿阳县平头镇韩沟村韩富林是爱社傩舞的第四代传承人。
韩富林介绍,爱社从曾经的辉煌,到一段时期的沉寂,在寿阳流传已二百多年的傩舞,在他们这一代的手中,一度面临着失传。“爱社傩舞起源于远古时期的黄河流域,传到寿阳时已是乾隆年间(1782年)。”韩富林说,早年,傩舞多流行于寺庙之内。乾隆年间,寿阳县出了一位叫王府勇的兽医。走南闯北中,王府勇渐渐从寺庙中学会了一种被称为小洪拳的拳术。小洪拳成了爱社傩舞的重要内容。
王府勇是寿阳县平头镇沟北人,傩舞在他的传承下,到了王全手中。可是,王全的父亲早亡,母亲带着王全嫁给了韩沟村的韩姓人。傩舞随着王全的到来,在韩沟村流行起来,后来的沟北一带,反而失传了。
从王全算起,经过韩振华、韩正吉等人,到韩富林为掌舵者的这一辈,傩舞在韩沟村已传承了四代。
爱社傩舞也叫“耍鬼”,是流传于寿阳县平头沟北一带的极为古老而又稀有的汉族传统民间舞蹈形式。
传说,远古时期,平头一带是黄帝战蚩尤的主要战场之一。黄帝为了战胜蚩尤部落,想尽了各种办法,均不奏效。危急时刻,有人建议黄帝用“鬼”驱除敌人。黄帝命令将士打扮成“魂头鬼”,手舞足蹈冲到阵前迷惑蚩尤,果然取得了胜利。为了表彰将士爱社稷的英勇行为,黄帝就将这种傩舞称之为“爱社傩舞”。
流传于民间的爱社傩舞,是否曾在战场上建过奇功,人们不得而知。但爱社傩舞作为人们祭祀上苍、祈祷雨水所用,却有源可寻。《寿阳县志》记载,每年阴历七月十三,爱社傩舞和邻村三大社都要到本县阪泉山附近的北神山轩辕庙进行祭祀表演,为轩辕黄帝过生日。每次,爱社傩舞是唯一被允许进入轩辕庙内进行表演的社火节目,其他三大社的节目则只可在庙外的山头上表演。汉代以后,爱社傩舞有一部分演变为蚩尤戏或角抵戏,如在寿阳境内也留下了一种竹马戏,但形式内容则演变为戏剧,只有爱社傩舞的鬼傩以原始形式在寿阳留存了下来,并且保留了远古鬼图腾的形式和内容。
黄帝的将士由于佩戴鬼饰面具作战获胜,子民便把对黄帝的崇拜转为对“鬼”的崇拜,成为一种“鬼”图腾。到明代以后,傩舞演变为傩戏,傩的分支为两类:一类是娱神重文情,一类是驱鬼重武技。爱社傩舞由于地处平头武术之乡,其舞蹈动作将武术中的小洪拳与舞蹈融会为一体,粗犷简单,原始性极强。
如今,每年重要的节庆和活动时,爱社傩舞已成为寿阳一带必不可少的表演节目之一。每年春节、元宵节期间,一对对面具舞者组成的社火队伍,一边舞蹈一边行进,到寿阳城、晋中市内,向人们送去节日祝福。
近年来,随着爱社傩舞成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寿阳一带不仅为此连续5年举办了艺术节,韩富林等还带着弟子们,为国际研讨会演出,并为中国社火节、中国清明寒食节、平遥国际摄影大展等活动助兴。
说到爱社傩舞的历史,就不得不提及这一重要项目经历的一次次劫难和辉煌。
1937年日寇全面侵华后,平头一带成了烽火连天的战场,整日枪炮轰鸣、鸡飞狗叫、人心惶惶。有一年春节,大家正在看爱社、闹红火,日本鬼子又冲了进来,把敲着的大鼓也捅了个窟窿。自此,不论节日还是农闲,人们很少进行爱社傩舞表演了。
1940年,当地遇上了大旱。一整个春天的干旱过后,平头一带地头的禾苗好不容易长出来了,却又赶上了伏旱。当时,人们想到了用傩舞来祈雨、驱灾。
新中国成立后,为了庆祝胜利,村里的老艺人又聚在一起,认真地排练、仔细地组织,拿出了最好的水准到寿阳县城表演。此后的几年,傩舞也成了当地正月最热闹的社火之一。
1966年,因特殊的历史原因,爱社傩舞又一次面临毁灭性的打击。直到上世纪80年代,当地人又重振热情,开始了对爱社傩舞技艺的整理和重视。
2008年,爱社傩舞被列为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12年,寿阳县对爱社傩舞的推广大规模展开,但当时“二十四鬼”中的六位扮演者,有的去世、有的外出谋生,能够真正演出、推广的人,也就只剩下了韩富林。
从面具的做法,到服装的制作,再到舞步和武术的培训,韩富林带着人仔细研习。在当地的重视和他的努力下,如今,当地已有400多人的非遗传承队伍。
寿阳爱社傩舞是一种古老的汉族民间舞蹈,它借助祭祀鬼神的傩舞形式,表现了“黄帝战蚩尤”的传说和远古人类狩猎时代的自然崇拜、人神崇拜、鬼神崇拜。
爱社傩舞表演时由24人组成,6名“大鬼”戴鬼脸面具主要表演,18名“小鬼”站成马蹄形面向中央作为城廓形两边助阵,整个演出约50分钟。表演时,全体演员都站在庙院中,18个“小鬼”每人手拿小锣敲击,时而发出“嗷嗷”的叫声。锣鼓一响,站在中间的6个“大鬼”开始表演,其舞蹈有软势、猴势、抱势、推门等动作以及珍珠倒卷帘等组合。整个表演节奏平稳,气氛沉闷,呈现一种古朴、森严的神秘色彩。
爱社傩舞不仅舞步、拳术形式丰富,从面具、服装到器具的制作等,也很独特。
舞步表演程序,分武势、倒上墙、直墙、小场、过关、耍桌六部分,主要反映从相互的打斗到冲关、胜利,直至庆祝的六个场面。
面具方面,选用龙头形状的木质模型或纸浆硬壳做模具,上敷纸浆半指厚,外裱麻纸,涂以桐油或各色油漆,做成红、紫、黑、绿、黄、蓝各种鬼脸。
服装方面,舞者大多穿对襟衫,紧腰裤等。演出的配乐,则用大锣、大鼓、大镲等传统民间打击乐器。舞者还要拿一个叫绣鱼的道具,中间是莲花,用白布手工缝制,两边是两条鱼状的装饰。
老舍,原名舒庆春,字舍予,满族人。中国现代小说家、著名作家、语言大师。是新中国第一个获得“人民艺术家”的作家。曾任全国文联主席,作协副主席。老舍一生创作了许多脍炙人口的文学作品,如《四世同堂》、《骆驼...
伊拉克节日伊拉克的新年就是回历(伊斯兰教历)的新年,09年的新年是12月18日,回历的1月1日。国庆日:7月17日阿拉伯椰枣节:9月15日...
喀麦隆全称喀麦隆共和国(英语:The Republic of Cameroun,法语:La République du Cameroun)。国土面积47.54万平方公里。位于非洲中西部,西南濒几内亚湾...
1940年代初期,以延安为中心的陕甘宁边区开展了新秧歌运动,广大文艺工作者深入农村学习秧歌、腰鼓,掌握了基本的动律特征和典型的舞姿动态后,升华为规范的、新农民形象的舞蹈动作,形成新型的秧歌和腰鼓,领头...
郎德上寨,属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雷山县,是一个有百户人家的苗族村寨,距凯里市区29公里,距县政府雷山15公里,是贵州省东线民族风情游的重点村寨之一。朗德上寨古建筑群被列为我国第五批重点文物保护单...
兰亭寺是一座千年古寺,始建于宋代哲宗元祐年(公元1086-1094年),是“院宇弘深的大寺,皇帝赐名为“兰亭禅院”(意为拜佛求学圣地),位于现在宝应县兰亭村内,兰亭村之前原为一座繁华的城镇,后由于发生...
现如今小青年们闪婚的现象非常普遍,当然离婚的现象也是不在少数,当然要离婚也要找一个可以离婚的理由,本站就来为你盘点中国之最中国最奇葩的十大离婚理由。中国最奇葩的十大离婚理由第十位:婚后还要AA制,离婚...
居住民俗文化作为一种文化现象,往往体现出当地人民在长期与自然抗争中产生出的避邪、求吉、审美、实用的复杂心理意象与价值观念。甘肃民居大多也表现了劳动人民普遍的讲实际、重伦理、求功利及尊神灵的传统民俗结构...
哈达,是蒙古族人民用来表示敬意的一种礼品。献哈达,是蒙古族人民最高的礼节。哈达,是一种生丝织巾。颜色很多,一般多用白色、蓝色和黄色。长度通常为1.5米,最长的有4米。宽度不等。两端有穗,约6厘米。哈达...
西马村,是明代雁门关所辖的古堡之一,旧称永和堡,现在该村东堡门上方的明代石雕门额依稀可辨,永和堡等三十九堡军事防御遗迹被列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该村距鹿蹄涧村约5公里,现居人口中百分之七八十为杨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