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客网

河南内乡马山童谣

昆谊2023-09-02

河南内乡马山童谣

“马山童谣”起源于内乡县马山口镇,流传于宛西各县,一代又一代在民间广泛流传,经久不衰,影响很大。不少专家学者对马山童谣给予高度评价,作家叶文玲、军旅作家周大新更是对马山童谣赞不绝口。

“月亮走、我也走,我给月亮赶牲口,一赶赶到马山口”是“马山童谣”脍炙人口的代表作。一句“一赶赶到马山口”在豫西奠定了“儿歌经典”和“童谣至尊”。

马山口镇早在元代就商贾云集,是历史上闻名于世的中药材集散地。明清时期鄂、豫、川、陕、沪等商人在此开店经商,马山口被誉为物华天宝、经贸昌盛、人才荟萃、文化灿烂的中州名镇。古有“下汉口,上河口,要上就上马山口”之说。

马山口在民国时期,天宁寺办有“宛西乡村师范学校”,被称之为宛西的“最高学府”、“黄埔军校”。加上历史以来南北客商酿成的异地风尚,成就当地多元文化,对马山童谣原生态的继承保护产生巨大的推动和发展。“马山童谣”是马山口当地群众千百年来劳动与智慧的结晶,又是马山口的“名片”,更是马山口的精神象征。

“马山童谣”以儿歌传唱为载体,彰显劳动、生活、喻世、明理、勤学、孝廉、礼仪、亲情、和睦、博爱等中原民族的传统美德。所有童谣喻理人间情真、善恶报应、民生和谐、积极向上,极有深远意义。如代表性童谣《月亮走、我也走》:“月亮走、我也走,我给月亮赶牲口,一赶赶到马山口。逮个鸡,叨豌豆,逮个猴,栽跟头,一栽栽到嫂子门里头,看看嫂子花枕头。嫂子不让看,扒住窗子要要看,窗子扒倒了,嫂子吓跑了”。

反映民风的《薄嘴女》:“薄嘴女,肯说话,一说说到马山凹,眼看鸡娃要上架,撇着火,点上灯,还有两句没说清”。

反映乡情的《好媳妇》:“剪子剪,剪韭菜,黑夜作梦俺姐来,拿上金盆就和面,面条锅里圆圆转,公一碗、婆一碗,最后给姐盛一碗”。

反映亲情的《小乖乖》:“小乖乖,摔门下,头上碰个大疙瘩,疙瘩疙瘩旋旋,别叫奶奶看见”。

反映礼仪的《筛筛隔隔》:“筛筛隔隔,大舅来了吃啥饭,打鸡蛋,烙油旋,不吃不吃两大碗。筛筛隔隔,大舅来了吃啥饭,我家住在马山口,门前有条大黄狗,杀了吃了舅再走”等等。

“马山童谣”是在农耕社会经贸发达的文化先进集镇,群众农闲时在自娱自乐的基础上千锤百炼产生的一种民间文学。是当地群众思想观念的产物。它的体裁、内容、传唱形式随当时的民情社风特点产生,具有独特的乡土气息和田园情趣,形式多样,语言纯朴,浪漫热情,恨爱分明等艺术特色。其价值表现为:

2008年3月,“马山童谣”被南阳市政府公布为南阳市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

热门推荐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