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州忠义寺,又称忠义祠,俗称金州关帝庙,原来位于金州古城的城中央,即南街、北街、东街和西街交汇的十字路口,也就是今天的金州步行街(斯大林路)与民主街的交汇处的民主广场那里,为道教庙宇,供奉着东汉末年的蜀国大将关羽,每年的农历五月十三,也就是关公的诞辰那天为传统庙会日。可惜在1949年--1953年这几年间,金州关帝庙因城市建设,陆续被拆毁。
进入新世纪后,经有关部门批准,金州忠义祠迁建于金州区二十里堡街道刘家店村刘家店屯(今属于大连保税区管辖),于2007年7月7日 破土动工,当年冬天竣工,原址以前也是被拆毁的寺庙,为清朝末年盐民捐建的草庙、财神庙,留存一棵有近200年树龄的大柳树,以及在修建忠义祠时,在财神庙出土了一对石鼓。如今忠义祠,也被称为武财神庙,现为金州境内仅存的一座关帝庙。
关羽(约公元160年 -- 219年),本字长生,后改字云长,河东郡解县人(今山西省运城市盐湖区),被俗称为“关公”、“关老爷”、“关帝”,是东汉末年著名的大将。有关关羽的传说流传千古,特别是由明代小说家罗贯中著写的《三国演义》(全名《三国志通俗演义》),将关羽推倒一个忠义勇敢的神话地位。各朝皇帝为了统治的需要,都以关羽为忠义的化身成为教育忠君爱国信念的典范,从南北朝开始到清朝末年,关羽受历代皇帝的崇封,经历了“侯而王,王而帝,帝而圣,圣而天”的过程。
关羽在宗教中地位日尊,它在民间也日益普及,因而关帝庙遍及全国,以及海外有华人居住的地方,如今规模最大的关帝庙为山西运城解州关帝庙。在金州的境内曾经有十余处关帝庙,可惜都毁于新中国的建国初期和文革时期,其中金州古城内曾经就有四座关帝庙,分别是古城中央的忠义寺、古城西北隅的三义寺、古城东街道北的小关帝庙 和三楞瓦小庙。其它散落于金州城乡的关帝庙有:金州古城北门外三里村关帝庙、华家屯街道牟家村牟家屯的老爷庙、华家屯街道转角村杜屯的老爷庙、杏树屯街道沙家村兴隆屯的关帝庙、杏树屯街道柳家村柳家屯的老爷庙、向应街道城西村大土城子屯的老爷庙、三十里堡街道街里(今属于普湾新区管辖)的关帝庙、三十里堡街道马圈子村西马圈子屯(今属于普湾新区管辖)的关帝庙、三十里堡街道老爷庙村老爷庙屯(今属于普湾新区管辖)的老爷庙、石河街道五十里村(今属于普湾新区管辖)的老爷庙、得胜街道东金村盐场屯的老爷庙、马桥子街道马桥子村西赵屯(马桥子村西赵屯,此地名已经不存在)的关帝庙等。象三十里堡的老爷庙村,就是由关帝庙演化而来的地名 ,此村还真出了个武将---开国中将万毅将军。
金州忠义寺始建的年代无文字资料记载,不过流传于金州的民间顺口溜:“先有老爷庙,后有金州城”,以及后来的考古发现,此庙修建不会晚于辽代。
现在的金州城始建于辽代兴宗年间(公元1031年---1055年),那么忠义寺也不会晚于这个年代。有关忠义祠的文字记载主要来自碑文,其中有明代正德十五年(公元1520年)的《重修武安庙记》、清代顺治辛亥年(为顺治十六年,即公元1659年)的《关圣帝君庙貌碑记》、清代康熙三十一年(公元1692年)的《关圣帝君庙貌碑记》、清代乾隆二十一年(公元1756年)的《关帝祠重修记》,清代光绪二十年(公元1894年)的《重修铜像关圣帝君庙碑记》等。据说这些石碑在庙宇拆毁时被放在金州城内东北隅的真武庙内(今金州房产管理处的位置,仅剩2棵大银杏树),后来不知去向。2000年,在金州房产管理处院内施工时,在地下发掘出数通石碑,其中的一通为清光绪二十年(公元1894年)的《重修铜像关圣帝君庙碑记》,为忠义祠目前仅存的一通石碑,发现后保存于原金州博物馆(向应广场北部的金州会旧址,现金州博物馆位于金州北三里永安大街888号)院内,金州副都统衙门复建后,将此碑移存于副都统衙门后院的碑林中,当刘家店的忠义祠建成后,此碑又移存于忠义祠的院内。
金州忠义寺最早的照片摄于1894年的冬天,那是中日甲午战争日本侵略军攻陷金州城后所拍摄。目前金州的最早影像资料都是出于1895年日本出版的《日清战争写真帖》(日本陆军参谋部陆地测量部写真班)、《明治二十七八年战役写真帖》(龟井兹明)。这场中日之间因为朝鲜问题而爆发的战争发生于清朝光绪二十年---二十一年,也就是公元1894年----1895年,日本的纪年为明治二十七年----二十八年,最后以中国失败而告终,是中国近代史上最屈辱的历史之一。
在人们记忆之中的忠义寺,是清朝后期修缮后的规模,寺庙坐北朝南,在山门前有一座影壁,影壁的北侧有一对旗杆。山门的门楣上悬有“铜像圣帝庙”匾额,匾额的左侧书有“前明正德拾伍年重修”,右侧书有“大清光绪拾柒年敬立”。院内正殿前有明代用青砖砌垒的钟楼、鼓楼各一座。大殿为三楹硬山式砖木结构建筑,正门上方悬挂“武安王殿”的匾额,殿内供奉着一尊关公的铜像,其左右分别侍立着泥塑的关平和周仓。如今,这些只能够留在影像之中和人们的记忆之中。
如今的忠义祠,坐落于201国道(鹤大公路)刘家店屯的道北约80米,路过此处201国道时,可以在道的南边看到竖立的一个大牌匾,上面写着“武财神庙”。
忠义祠是由山门和大殿组成。山门的上方阴刻着繁体楷书“忠义祠”,落款为“丁亥年 -”,不知道此“-”为何方人士。山门是两侧阴刻着繁体楷书对联:“忠心贯日千秋帝与王,义勇腾云一朝兄和弟”。门前左右摆放着两只威武的石狮,倒是大门和门槛非常有年头,古色古香,绝对不是现代的东西,左门上刻着“榖”字,右门上刻着“戬”字,取自”丰收吉祥“之意。在山门外右侧高高竖起一根大旗杆,上面悬挂着“丹天伏魔院”的黄色大旗。
走进山门有一座“九龙壁”,上面罩着玻璃,非常影响拍照,在“九龙壁”的背后悬挂着一块喷绘的介绍金州忠义寺的牌匾。绕过“九龙壁”,左手边为斋堂,右手边为客房。此院落的西边有一通清朝光绪二十年(公元1894年)农历八月《重修铜像关圣帝君庙碑记》的石碑,碑头已无,碑文为楷书阴刻,大部分可以清晰看清,碑文中还提到金州副都统连顺以及其兄金顺。这块石碑立成的时期,正是中日甲午战争的开战之时,碑后面刻写的捐款人员都是当时清军驻防金州(此处是指清代的金州,包含今大连市中山区、西岗区、沙河口区、甘井子区、旅顺口区、金州区、长海县和普兰店市南部地区)的官员和地方士绅等,包含刘盛休、赵怀业、马金叙、龚元有、刘朝泰、佛尔精阿、谈广庆等官员,对了解当时金州的历史有很大的帮助,其中刘盛休、赵怀业、马金叙都是铭字军的将领,都参与了甲午战争。刘盛休与其叔父刘铭传(清代洋务派骨干,台湾第一任巡抚)创建了著名的铭字军,其在甲午战争中表现只是一般;特别这个赵怀业(刘盛休的妻弟)是著名的逃跑主义者,大连湾炮台没有放一枪一弹,拱手送给日本人;马金叙倒是个真汉子,奋勇抗击日寇,为后人所敬仰。龚元有和刘朝泰也是铭字军的将领,但没有找到文字记载。谈广庆是金州海防衙门(俗称民衙门)的同知,为金州的父母官。在此院落的北部中央修建有一花岗岩石亭,亭内供奉着花岗岩石质关公塑像,石亭的两边有石质的牌楼,上面分别书写“浩然正气”、“义气千秋”。石亭的右边有一棵近200余年的老柳树,如今仍然根壮叶茂。
石亭的后面是一个月亮门,在月亮门后有2个在此地出土的石鼓。走过月亮门,北方就是庙宇的正殿---关帝殿,为三楹硬山式砖木结构建筑,东西各有一座配殿,分别是文昌殿和观音殿。正殿上方悬挂着一木质匾额,上 书“关帝殿”,落款为“丁亥冬 -”,廊柱上挂有一副对联:“忠义长存青史载,正气浩荡古今传”。大殿内正中供奉着泥塑的关公塑像,左右为关平、周仓的塑像,在三面墙体上彩绘关羽生平中著名的典故。在此院落的东西各建有厢房,里面供奉着龙王、药王、送子观音、财神等各路神仙。
捷克人的饮食以猪肉为主,日常民族饭菜是猪肉排 、甜酸菜和馒头片,捷克人喜饮啤酒,人均消费量160升,据世界首位。到了捷克,可别错过捷克人常吃的Knedliky,也就是面皮包肉馅的洋水饺,但是配上东欧人...
酒与民俗不可分。农事节庆、婚丧嫁娶、奉迎宾客等民俗活动,酒都首当其充成为主角。无酒不成礼,无酒不成俗,离开了酒,民俗活动便无所依托。贵州各民族绚丽多姿的酒礼酒俗,构成了贵州酒文化令人陶醉的千年画卷。能...
盐城的风土人情摸秋 立秋之夜,盐城北部地区传有“摸秋”的习俗。这天夜晚人们可以在私人或集体的瓜园中摸回各种瓜果,俗称“摸秋”。丢了“秋”的人家,无论丢多少,也不叫骂,此俗相传始于元代。 元末,淮河流域...
壮族迁徙及分布桂平市壮族除部分土著外,其余均从外地迁徙而来。另一部分来自贵州,另据壮族民间族谱记载,一部分则从广东迁到平南再迁入本市。服饰壮族男女惯穿自织自染的棉、麻布服装(冬棉夏麻)。男穿对襟唐装衫...
咖啡对于工作人员来说是必不可少的物品,特别是经常熬夜的工作者,不过喝咖啡杯子就很重要,一款舒适顺心的杯子能给人很好的心情,不仅如此还能提高咖啡的档次。本站小编为你带来世界上最大的咖啡杯。英国伦敦,一个...
达斡尔族是一个民族特点非常鲜明的少数民族。特别是达斡尔族长期以来的饮食文化方面表现出的爱吃“库木勒”,即柳蒿芽,后又成功地创办了“库木勒”节,把这种饮食文化现象转化为社会文化现象之举,就颇有自己的独到...
情人山头对唱歌(一)男:山歌没人起头我起头林光唱到西街头街上看看无限好 好比温州和杭州女:山歌很早妹起头天亮唱到没日头东边唱到水南户西边唱到张山沟男:唱起山歌没因由想妹和我同个枕头女:杜鹃开花红辣辣好...
来到杭州,除了欣赏西湖美景外,还有一个地方是必去的,那就是清河坊。清河坊自南宋以来,这里就是商铺林立、酒楼茶肆鳞次栉比,是杭州城的政治文化中心和商贾云集之地。据说,清河坊的得名,与南宋的太师张俊有关,...
香港的殡仪历史记载始于1930年代后期,当时香港的殡仪服务主要由义庄包办,但由于使用者的家境普通,所以义庄提供的殡仪服务通常只为灵柩暂存、大殓、出殡及下葬。而家境较富裕的,通常会光顾长生店的上门式殡仪...
死者、丧事礼称竹溪县对死者、丧事称谓,一直沿袭传统礼称,忌称“死”、“丧”。自己亲人死亡,称“走”。幼年死亡称“丢了”或“夭折”。病亡称“病故”。老年人死亡,加称“老”、“去世”、“过世”、“仙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