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客网

江苏盐城(中国第一个海洋世界自然遗产)

素香君2023-08-30

江苏盐城 中国第一个海洋世界自然遗产

今年7月5日,在第43届世界遗产大会上,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审议通过,将中国黄(渤)海候鸟栖息地(第一期)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填补了我国滨海湿地类型遗产空白。盐城黄海湿地,成为全球第二块潮间带湿地遗产、江苏省首项自然遗产。

当地时间7月5日,在阿塞拜疆巴库举行的第43届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会议(世界遗产大会)上,中国黄(渤)海候鸟栖息地(第一期)获批入选《世界遗产名录》。至此,我国世界遗产总数增至54处,自然遗产增至14处,自然遗产总数位列世界第一。

中国黄(渤)海候鸟栖息地(第一期)位于江苏省盐城市,主要由潮间带滩涂和其他滨海湿地组成,拥有世界上规模最大的潮间带滩涂,是濒危物种最多、受威胁程度最高的东亚-澳大利西亚候鸟迁徙路线上的关键枢纽,也是全球数以百万迁徙候鸟的停歇地、换羽地和越冬地。作为我国第一个湿地类世界自然遗产,黄(渤)海候鸟栖息地(第一期)的申遗成功体现了中国坚持绿色发展,建设生态文明和保护全球生态与生物多样性的大国担当。

第43届世界遗产大会于6月30日至7月10日在阿塞拜疆共和国首都巴库市举行,本届大会共计划审议35个新申报遗产项目,我国“中国黄渤海候鸟栖息地(第一期)”和“良渚古城遗址”参加本届世界遗产大会审议。7月5日为本届遗产大会的首个新申报遗产项目审议日,预计6日还将对我国 “良渚古城遗址”项目进行评估。

世界遗产大会全称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会议,每年召开一次,首届大会1977年在法国巴黎举行。大会的主要工作包括审议遗产项目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审查已列入《名录》遗产的保护状况,探讨世界遗产领域治理的重要议题等 。

2019年7月中国黄(渤)海候鸟栖息地(第一期)成为中国第一个海洋世界自然遗产。在此之前,中国作为一个海洋大国却没有一项与海洋直接相关的世界自然遗产,实在是一个颇为令人尴尬的情况。

本次申遗范围属于一个特殊的地理板块——南黄海辐射沙洲(即黄海南部沙洲群,自20世纪中期被发现以来,在地理学研究中前后使用过多种称呼,如苏北浅滩、指状潮流脊、潮成沙体、辐射沙脊群等),这是黄海西南部浅海内陆架的一种特殊巨型沉积地貌。范围北起射阳河口,南至长江河口北部的蒿枝港,包括海滨滩涂、潮间带沙洲群及与之同脉相连的水下沙脊群。

本次申遗的具体地区包括:江苏盐城湿地珍禽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大丰麋鹿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盐城条子泥湿地和东台市高泥淤泥质海滩湿地。面积约2700平方公里。

位于辐射沙洲的生态核心区这片宝地为何能孕育出中国第一个海洋自然遗产?

南黄海辐射沙洲是世界上面积最大的辐射状沙洲群(此概念中既包括始终出露水面的沙洲,也包括潮间带沙洲和一直没于海中的水下沙脊,下同),不同于地球上绝大多数藏身海底的水下沙脊群,它罕见地大面积分布在潮间带上(海水涨到最高点与退至最低点之间的海滩范围),除了始终出露海面的部分。其余水深大多在0-20米之间,特别是在低潮时,很多沙洲的近岸部分大量出露,与江苏海岸紧密连接,浑然一体。

沿着潮湿的沙洲或刚没过脚踝、小腿的浅水,能向海中走很远很远,能摸到不少贝类,身边则是成群飞舞的鸟儿。

生命的乐园

辐射沙洲拥有面积庞大的泥沙滩涂,是亚洲最大的海岸型湿地之一,为东亚-澳大利西亚候鸟迁飞路线(EAAF)上的重要区域。据近年地理学界的调查统计,南黄海辐射沙洲范围内0米以上沙洲面积近4000平方公里,0-10米水深沙洲面积约7000平方公里。绵长的沙洲群如条条巨龙向外海匍匐前行,高程缓缓降低,渐渐没入黄海的滚滚浪涛之中。

磅礴沙洲群:海洋与时间的馈赠

黄海南部的沙洲群拥有独特的地理条件,除了出色的生态环境,还反映了古黄河、古长江和中国海岸的变迁,展现了特殊的海洋动力条件。

整个辐射沙洲气势磅礴,一望无际。南北长达200公里,东西宽约140公里,拥有涨潮为大海,落潮为巨滩的别致地貌和景观。

千百年来,它每天都经历着“沧海”和“大地”之间的快速变换,世界其他地区海岸罕有可媲美者。

缤纷地貌:“扇面”上的无限创意

辐射沙洲仿佛打开的巨扇,每天的潮起潮落如同永不疲倦的艺术家,在气势磅礴的“扇面”上留下了各种的地貌。变幻无穷的水道如一幅幅抽象画,连绵的彩色草滩则像是浓烈的油画。再加上云霞变幻,鹤舞长空,令人沉醉。

根据国际《湿地公约》,除了淡水湿地如沼泽地、湿原、泥炭地等,带有静止或流动的半咸水或咸水水体,包括低潮时水深不超过6米的海水水域都属于湿地。

对于很多候鸟来说,辽阔的滨海湿地正是它们理想的家园。

辐射沙洲处于暖温带与亚热带过渡地区,气候温和,雨水丰沛,沿海和潮间带的滩涂湿地兼具陆地与海洋环境特征,粉砂淤泥质滩涂可固定水分、盐分等营养物质,贝类丰富,草滩辽阔,比坚硬的岩石海岸更利于多种生物的生存

槽深滩阔:仍在不断生长变化的海中“巨扇”

近几十年来,辐射沙洲在整体稳定的前提下,中心地带的近岸沙洲淤长和并岸趋势较为明显。尤以条子泥、东沙最为典型。与此同时,沙洲群南北两翼的潮汐通道仍不断被潮流冲刷深切,保持着动态平衡的状态。图为夕阳下辐射沙洲的南部地区,洋口港大桥越过淤积的浅滩沙洲,通向近海港口及深水潮汐通道。

此外,沙洲群地形独特,它们一道道分布在浅海处,仿佛是镇海的巨龙,天然的海堤,能缓冲外海大浪和风暴潮的冲击,忠实守护着优越的生态环境。也有利于广袤潮滩和沙洲中心地带的淤长发育。

在沙洲群不断成长的漫长岁月里,沙洲不断并岸和成陆,成为大片新生土地,为候鸟等动植物持续营造着新的家园。一望无际的湿地滩涂,丰富的浮游生物、贝类资源为各种海洋生物和候鸟等提供了充足食物与优越环境,成为它们栖息繁衍的乐园。

据相关机构的观察研究,目前极度濒危的勺嘴鹬,全球数量不超过500只,其中约一半都会来到这一地区觅食、换羽,停留长达3个月。全球50%-80%的丹顶鹤来此越冬,被誉为“丹顶鹤的第二故乡”。

数量众多的小青脚鹬、大杓鹬、黑脸琵鹭等长距离迁徙鸟类也在此停歇和补充能量,每年候鸟数量可达几十万只。这里还有大批野生麋鹿(最初几十只为放养),爱在湿地中生活的它们,数量已达到4000多头。其繁殖率、存活率、年递增率,均居世界之首。

可以说,不仅仅是申遗的生态核心区,整个南黄海辐射沙洲,在生物多样性,作为珍稀或濒危动植物种栖息地方面都有着非常珍贵的价值和独特地位。

值得一提的是,长久以来,南黄海辐射沙洲一直是地理和海洋学界关注的焦点,它在海洋动力学、地形地貌等方面都非常独特,其亮眼的生态价值只不过是其诸多精彩中的一部分而已。

热门推荐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