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客网

国家级传统村落(河南孟津卫坡村)

翼杨2023-10-11

国家级传统村落 河南孟津卫坡村

洛阳市郊北部,邙山上有一个古老的村庄,它就是孟津县朝阳镇的卫坡村。

在清代,这个古村落就已经闻名河洛地区。清顺治年间,卫氏家族自济源西轵城村携眷属迁入,并按姓氏和地形取名卫家坡。由于历代子孙受命先祖教诲,卫坡家家皆成书香门弟。清乾隆至咸丰年间,卫坡家族在此建起南北座向的堂房并形成北一条古街和南半面古街。街东西长180米,宽10米,两侧建造规制相仿的进深80米的五进宅院3所,长50米的三进宅院11所。建有私塾1处、柜房1处、仆人院1处、库房2处、祠堂1所。南半面古街东西长120米,宽8米,北侧面建有停车院、饲养院、晒粮场、碾磨房、休闲花园等。南北两街原有建筑面积46200平方米,亭、堂、楼、廊567间,靠山窑28孔,天井窑院8所,建筑面积35200平方米。

卫坡古街外部用砂岩石、青砖护砌高墙,属城式建筑。城东西南三面开门,门旁设更楼,每到夜晚城门落锁十分安全。北街北院西段崖头场上,用青砖筑建望楼。南北两街宅院家家设有天网,院院留有偏门秘道。在那些兵荒马乱的日子里,如有兵匪来范,这里每家每户可以闭户相通,街上看不见一个人。敌弱可固守对抗,敌强便弃家暗遁。村周围都是深沟乱窑,熟门熟路,溜走便可逃生。

如今的卫坡村古民居尚存16座200余间,整个建筑布局错落有致,建筑精美,院内建筑多为青砖白缝,建筑的装饰更是多种多样,包括石雕、砖雕、木雕、彩绘、壁画等。 这些装饰极其精美,即使堆在角落里的破旧木门,上面的雕花也令人前一亮。

卫坡是目前豫西地区规模最大、种类最全、保存最为完整的清代古建筑群,先后被评为中国传统村落、中国美丽乡村建设试点村、河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河南省历史文化名村、中国传统村落、“中国美丽乡村”试点村等。

走进村边,转过一棵450年寿命的大国槐,前方路面下陷处,闪出一条东西古街,如青丝线,串连起两侧十几座古庭院。

古街,铺着旧旧青石板,多已破碎。路两侧相对而建的古庭院,呈南北向延伸,高高的门楼大门紧闭,门前上马石磨得溜滑,门后庭院深深,正不知深有几许。

卫家坡古民居建筑面积25500平方米,建于清乾隆至道光年间,是家族兴盛时期建造的官宦住宅,建筑多为硬山式,现存房屋248间,院落窑洞26孔。民居内以一条长150米、宽10米的东西向小街为界,分南北两部分。街南现存7所宅院,街北现存9所宅院。宅院青砖瓦舍,布局对称。宅院内保存有大量木雕、砖雕、石雕及匾额等,展示了清代民间建筑的艺术风格。对研究清代建筑艺术、社会发展、科学技术和传统文化具有重要价值。”

法国建筑大师努维尔批评现代建筑的致命弱点是:“割裂建筑与地理环境和历史之间联系。”导致很多建筑突兀于环境中,华丽而苍白。

站在北邙之上看卫家坡古民居,它不显山不露水,低调敛缩,却是借邙山上一簸形纳金的土脉,将村落与北邙苍然博大化为一体,将其生命依附在沉厚的河洛大地上。

努维尔又称,好的建筑就像电影,总有故事要讲,总有情绪要表达。

这处三百年前的老民居,自有故事可讲。

且让我们踏上数百年的青石台阶,推开龟裂的旧板门,门枢发出“吱纽”幽幽长音,故事开始了。

卫家坡,顾名思义,是卫氏聚族之地,全村人口近2000人,95%以上姓卫。

卫氏起源于周,康叔受封于卫而取为始。

卫国,始建于公元前11世纪初,至公元前200年在野王城(今河南沁阳)败国。卫国亡国后,卫氏子孙各地开枝散叶。

据卫坡村《卫氏家谱》记载,卫氏祖居山西阳城县,后迁居垣曲县峪子村,明洪武年间避乱迁居济源县清上乡无恨里,后又迁居济源轵城镇,卫氏第七世天禄,于清顺治年由轵城镇迁居现住地,因姓氏及地形起村名卫家坡。卫氏先祖天禄公首先择址立家,从第四代卫圣言开始为吏,其后卫家官员渐多,整个清代出仕者近百人,最高官至五城兵马司(四品),七品以上官员有26位,还出过四位诰命夫人。咸丰年间,家族中有功名出仕者渐少,家族逐渐衰落。

卫氏家族最后一个有科举功名者,叫卫作霖。他授徒甚众,1940年,卫作霖逝世三周年时,他的学生为他立教思碑。

“卫——魏——卫”的演变

卫家坡以村民姓氏得地名,但这个家族之姓,曾经由卫易魏又复卫,地名也由卫家坡至魏家坡终至卫家坡,这是怎么回事呢?

据卫氏后人的说法,卫家最早迁居于此,命名此地卫家坡。

到了卫守仁卫守义兄弟时,家道变殷实,与洛阳知县魏襄素有往来,书信中魏襄误将卫写为魏,后来户书造册、书柬往来均书以“魏”字。

卫氏族人认为卫、魏同音,加上居住地又在北魏孝文帝陵墓之侧,且此处是“魏紫”牡丹发祥地,未加更正。

再往后,卫家当官的多起来了,官场往来,朝廷诰封,所写匾额、墓碑、祠堂,均为“魏”字。

到了清光绪时,族人为溯根本,决定复卫。由族长卫镶、族正卫智林撰碑文写明这段历史。卫家原来曾建一座魏氏祠堂,位于古街北侧称北祠,复卫之后,在路南侧又建了一座卫氏祠堂称南祠。同时供奉卫、魏先祖神主。

建筑中的历史文化

卫家坡卫氏老六门中,卫圣言次子卫文奇生卫应升、卫应拔,古街上大部分建筑都是这弟兄两人所建。他们弟兄分家,卫应拔住街北,卫应升住街南。街北多为三进院,街南多为五进院。

两侧宅院门前,原本都有上马石,房顶都是五脊六兽狮子海马分列,并装有钢叉。所有宅院客厅均为十二扇雕花门。

在大宅中生活,卫氏有严格家规:“长工不准进街,外客只能到客厅,不准过屏门,女眷不能出屏门。人路水路神路分清,主人路仆人路各走其道。”以此维持着纲纪伦常、尊卑有序的生活。

古民居中,年头最老的一所宅院,是街北侧第四家的一处三进院,建于清乾隆年间,现在仍有卫氏老人居住。

这座客厅面阔三间,厅前侧无墙体,由十二扇雕花隔扇门组成,隔扇门上部打窗格,下部裙板都是图案精美的平板浮雕,有“麒麟祥云”、“凤穿牡丹”、“松鹤莲花”、“鹿衔仙草”等。正中两扇门为圆形浮雕,中间“寿”字,“寿”字中盛开牡丹,意为富贵长寿,“寿”字周围环绕五只蝙蝠,意为“五福捧寿”,精巧而又寓意巧妙。

这间客厅廊檐柱头上雕有麒麟送子、天女散花,柱侧雕有双龙,均极精美。

这间客厅梁上还曾用铁条高吊一个诰封盒,1958年诰封盒摔落,里面的圣旨年久而朽,诰封盒面板上刻有“双龙捧旨”图案,1980年盒面板几块钱卖掉了。

这最老的一处院子,当年曾多处悬匾,至今仍有四块匾存放在院落临街房内,分别是“袭庆承休”、“望重兰台”、“辟雍俊杰”、“祖笃同宗”。

说完街北再说街南。街南都是五进院,其中第五家保留最完整。

这座房的主人是卫大伦,是卫应升长子卫万策的次子。卫万策为千总(正七品武官)、修职郎(正八品文官,虚衔),卫大伦官比父亲小,只是从九品,但他居于此院,培养出儿子卫楷,做过三任知州,从四品。

这处五进院全长80米,建房33间,从大门到后门,共10道门。

大门临街房是一进,进二门过穿堂两边有对厦,是客人留宿处,谓二进。上月台进客厅为三进。客厅内有屏门,过屏门出客厅后门,过后门风道再进内宅门,内宅正面为堂楼,两厢有闺房谓“四进”,堂楼为主人住处,闺房为女眷住处,闺房堂楼是两层木楼。入后院为五进,是仆人住处,有裙房有厦房,与前面四进不同的是,前面房屋均为外砖内坯,仆人房屋纯土坯。最后临街可出后门。

现在这处院落,厢房已倾塌,别的建筑大致尚存。从大门一眼望进去,仍有“庭院深深深几许,杨柳堆烟,帘幕无重数”的大家气象。

卫家坡古民居,砖雕、石雕、木雕随处可见,令人赞叹。

热门推荐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