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家沟是一个带有传奇色彩的山村,也可以说是一个独一无二的山村,有着说不完道不尽的神奇故事。
袁家沟是潜藏在沟壑纵横的黄土高原腹地。哪里的山、那里的水、哪里的潭、那里的壑,宛如一副完美的画卷。
这里一座大山形状卧龙,镇守村北,一块巨石貌如吼狮静守南门,东西两口“龙清井”,也叫“龙眼”,泉水喷雾,流水潺潺,两水相会,奔流向东。曾有一首民谣是这样描绘的:“龙凤山,鱼鳖潭,自古二水绕村流,潭水清澈映公案,还有三斗三升菜子官,此地天生自然贵,藏龙卧虎官不断”。
1936年元月26日,毛主席从瓦窑堡出发,途径延川等地,于2月5日,毛主席率领东征红军总部机关人员来到了袁家沟,并在这里战斗和生活了16个昼夜。
袁家沟村,也是远近闻名的传奇村。钟灵毓秀,人才辈出,被人们誉为“省委书记”村。
袁家沟有着这样的一首民谣:
龙凤山下藏龙虎,面对公案福千秋。
山山环抱水环绕,代代富贵不断头。
二泉汇溪流当沟,土鱼抢鳖万年留。
风水生成聚宝盆,世世代代出名流。
袁家沟村是千古名篇《沁园春·雪》的诞生之地;是伟人毛泽东向全国发出著名的《东征宣言》之地;是陕北最早的革命策源地之一;是养育出共和国4位省委书记、8位副省级、28位地师级、70多位县团级领导干部的红色旅游胜地。
这里只是陕北一个普普通通的小山村,普通得在地图上都找不到它的位置。然而就是这个537人的小山村,却成了闻名全国的“传奇”村。因为这里是千古名篇《沁园春·雪》的诞生之地;是伟人毛泽东向全国发出著名的《东征宣言》之地;是陕北最早的革命策源地之一;是养育出共和国四位省委书记和百余名中高级领导干部之地。这四位省委书记是白如冰、白栋才、白治民、白恩培。前山东省委书记白如冰于1994年4月逝世,前江西省委书记白栋才、前陕西省委书记白治民现退居二线,最年轻的白恩培,56岁的现任云南省委书记,正活跃在西南开发的改革大潮中。这里,就是位于清涧县城东55公里处的高杰村镇袁家沟村。
在袁家沟村党支部书记白江思的带领下,我们来到当年毛主席在这里居住了16天的地方,一进大门就看见院子里两棵枝繁叶茂的老槐树,白江思说村里没有人知道这两棵老槐树有多少年了,从老人们记事起就一直存在,至少有百年的历史了。院子里一线五孔窑洞,毛主席当年就居住在中间那一孔,右边相邻的一孔住贺子珍,靠左边的两孔窑洞住着警卫人员,进大门右边的第一孔窑洞住着勤务人员。
窑洞里一应陈列着毛主席当年用过的物品,窑洞最里面是一个黑色的屏柜、再往前是一张八仙桌,左右分别放着两把太师椅,八仙桌上是一个竹篾编的暖壶,还有喝水的茶缸。炕上是一床简单的被褥和枕头,除此之外,是已经保护起来的一个小炕桌和麻油灯,还有一件蓝布大衣。
关于这件蓝布大衣,还引出了一个感人的故事。有一天,毛主席的秘书在袁家沟村头给大家讲述毛主席和战士们同甘共苦的故事:“主席现在穿的那件蓝布棉大衣还是在吴旗缝的,那时主席说什么也不穿,他说战士们不也穿着单衣吗?后来在警卫员贺清华等人的再三说服下才勉强穿上,现在主席连件像样的衬衣也没有。”
当时的村支书白发云一边吧嗒吧嗒抽着旱烟,一边听黄秘书讲故事,感到一阵阵难过。晚上,白发云偷偷给婆姨白玉桂说:“我今儿才晓得,毛主席尔格连件像样的衬衣也没有,你抽空给他缝一件。”白玉桂一听给毛主席做衣服,高兴地说:“我怕笨手笨脚做不好,毛主席笑话呀。”白发云说“你放心,毛主席身材高大,你缝宽套些。”于是,白玉桂把家里仅有的珍藏多年的一块白细布拿出,精心地缝起来。
过了两天,白发云把做好的衬衣送给毛主席,主席高兴地说:“发云,你媳妇的手艺真不错,真是个好媳妇!”说着,顺手拿出四块红军票递给他,白发云赶忙说:“主席啊,你怎么把我们当外人?你为受苦人操碎了心,难道缝一件衬衣,也要算钱?”毛主席笑着说:“你媳妇给我缝衬衣,关心我,我很高兴。给你四块红军票也是合情合理的,不拿群众一针一线,这是我们红军铁的纪律嘛!”白发云听主席这么一说,只好把钱收下。从此,他把这四块红军票当做传家宝,生活再困难也舍不得花。
1971年,毛主席当年的警卫员贺清华、白海山等人和延安纪念馆的同志来到袁家沟时,白玉桂才把这四块珍藏多年的红军票交给他们,贺清华还给她写下了字条。
我们很难想像,毛主席当年就是在如此艰苦的条件下,写下了千古名篇《沁园春·雪》。
1936年2月,已经到了冬末,这一年冬末的气候很特别,天气十分寒冷,而且从2月2日(农历正月初十)开始一直到2月7日(农历正月十五),百年不遇的鹅毛大雪整整下了五天五夜。整个陕北高原白雪茫茫,所有的交通道路都被封得严严实实。
2月7日早晨,毛主席带领随行人员,踏着积雪,亲自到距离袁家沟村10公里的高家洼塬察看地形,了解渡口情况,准备挥师东征。
在此之前,毛主席苦苦寻求救国之路,发出了“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的疑问。而站在白雪皑皑的高家洼塬上,目之所视,万里雪飘,千里冰封。一代伟人触景生情,谈古论今,感慨万千。当晚,毛主席回到袁家沟村所居住的窑洞里,就用那个小炕桌做办公桌,点着白蜡挥毫泼墨写下了名垂千古的《沁园春·雪》:“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伟人毛主席的《沁园春·雪》在高家洼塬激发了灵感,创作完成于袁家沟村的土窑洞里,但最终发表却是在1945年8月底。抗战胜利后,蒋介石采取“假和平,真内战”的策略,在重庆摆下“鸿门宴”,口出狂言:“中国不能有两个太阳”。毛主席临危不惧,笑答:“两个太阳应该由人民选择一个”。伟人离开重庆后,《沁园春·雪》正式发表,词中那种胜利姿态宣告蒋家王朝必然灭亡。老蒋恼羞成怒,邀请多位大诗人比试毛主席的代表作,但谁能有伟人的襟怀和文韬武略?毛主席嘲笑此“小动作”:“可以喷饭”!
直到现在,这个小炕桌上依稀还能看见一个被白蜡燃烧过的痕迹。毛主席东征离开后,窑主白育才非常珍惜这个小炕桌,他80多岁临终的时候留下遗言:这炕桌有毛主席办公时点蜡烧的印记,娃们可要记住,咱毛主席为穷人操心费力,不分昼夜啊,这张小炕桌以后就作为咱白家的传家宝永远保存下来。
酒与民俗不可分。农事节庆、婚丧嫁娶、奉迎宾客等民俗活动,酒都首当其充成为主角。无酒不成礼,无酒不成俗,离开了酒,民俗活动便无所依托。贵州各民族绚丽多姿的酒礼酒俗,构成了贵州酒文化令人陶醉的千年画卷。能...
盐城的风土人情摸秋 立秋之夜,盐城北部地区传有“摸秋”的习俗。这天夜晚人们可以在私人或集体的瓜园中摸回各种瓜果,俗称“摸秋”。丢了“秋”的人家,无论丢多少,也不叫骂,此俗相传始于元代。 元末,淮河流域...
壮族迁徙及分布桂平市壮族除部分土著外,其余均从外地迁徙而来。另一部分来自贵州,另据壮族民间族谱记载,一部分则从广东迁到平南再迁入本市。服饰壮族男女惯穿自织自染的棉、麻布服装(冬棉夏麻)。男穿对襟唐装衫...
咖啡对于工作人员来说是必不可少的物品,特别是经常熬夜的工作者,不过喝咖啡杯子就很重要,一款舒适顺心的杯子能给人很好的心情,不仅如此还能提高咖啡的档次。本站小编为你带来世界上最大的咖啡杯。英国伦敦,一个...
达斡尔族是一个民族特点非常鲜明的少数民族。特别是达斡尔族长期以来的饮食文化方面表现出的爱吃“库木勒”,即柳蒿芽,后又成功地创办了“库木勒”节,把这种饮食文化现象转化为社会文化现象之举,就颇有自己的独到...
情人山头对唱歌(一)男:山歌没人起头我起头林光唱到西街头街上看看无限好 好比温州和杭州女:山歌很早妹起头天亮唱到没日头东边唱到水南户西边唱到张山沟男:唱起山歌没因由想妹和我同个枕头女:杜鹃开花红辣辣好...
来到杭州,除了欣赏西湖美景外,还有一个地方是必去的,那就是清河坊。清河坊自南宋以来,这里就是商铺林立、酒楼茶肆鳞次栉比,是杭州城的政治文化中心和商贾云集之地。据说,清河坊的得名,与南宋的太师张俊有关,...
香港的殡仪历史记载始于1930年代后期,当时香港的殡仪服务主要由义庄包办,但由于使用者的家境普通,所以义庄提供的殡仪服务通常只为灵柩暂存、大殓、出殡及下葬。而家境较富裕的,通常会光顾长生店的上门式殡仪...
死者、丧事礼称竹溪县对死者、丧事称谓,一直沿袭传统礼称,忌称“死”、“丧”。自己亲人死亡,称“走”。幼年死亡称“丢了”或“夭折”。病亡称“病故”。老年人死亡,加称“老”、“去世”、“过世”、“仙逝”、...
武当武术的发源地在湖北武当山,其创始人是元末明初的武当道人张三丰。张三丰将《易经》和《道德经》的精髓与武术巧妙融为一体,创造了具有重要养生健身价值,以太极拳、形意拳、八卦掌为主体的武当武术。武当武术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