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涧法师庙,位于清涧县城东22公里,李家塔镇西1公里,清(涧)石(盘)干线公路旁。占地10余亩。庙观三山环绕,二水交汇,殿宇巍峨,亭台有致,苍松翠柏,郁郁葱葱。
法师庙,始建于明末清初,已近500年历史。清代以来,信众遍及十里八乡,香火鼎盛,闻名遐迩。每逢农历三月二十五、八月初八,善男信女纷至沓来,上香许愿,求签打卦,法事森严,鼓乐氤氲,香烟缭绕。商贾云集,贸易繁荣,交流活跃。
由于历史久远,法师庙由来,众说不一。据碑碣记载:明初,有父女二人自远方来,落户李家塔镇李家川村。后女被娉于邻村大舍沟,嫁女送亲经今庙覌处时,恰有大蟒蛇出,蜿蜒当道。前曾时常出没,伤人无数。女子施展法术,斩蟒蛇除民害,并就地坐化。百姓为感念女子为民除害,遂建庙塑像祭祀。称法师娘娘庙、法师庙。
民间更有生动传说:
从前,镇北李家川村一李家姑娘,自幼随父习文演武,研修法术。及长,许配镇西惠家为媳。到婆家必经苜蓿岭大路。时苜蓿岭下山洞居一巨蟒,很多路人被吞殁。乡民凡经此路者必绕道而行。嫁日,李姑娘执意不绕道走大路。临近苜蓿岭,果然狂风大作,飞沙走石,蟒蛇出洞。迎送亲戚四散逃命,唯李姑娘盘腿打坐岩石上,双手合十,嘴里念念有词。蟒蛇张开血盆大口,扑向姑娘。只见她猛然撕裂一只裤腿,在一声巨响中,蟒蛇破肚而死。李姑娘也当即化为石像。百姓崇仰她舍身斩妖除怪壮举,尊为法师娘娘。修法师庙,供法师娘娘石像。自此,法师庙香火繁盛。
“文革”时庙覌被毁坏殆尽。
改革开放后,恢复党的宗教政策。1989年,庙覌周围十里八村信众,捐款捐物投劳,修建正殿,重塑法师娘娘金身。左右建文昌、财神二殿,供奉道教中管理“世间之乡举里选,大比制科,服色禄秩,封赠奏予,乃至二府进退等”的尊神文昌帝君(又称梓潼帝君)和掌管“赏罚诉讼、保病禳灾之神,买卖求财,使之宜利”的赵公明(赵元帅)。后又扩建戏楼,增设看台,修建社防,栽植树木花草等。
自此,法师庙庙会逐渐恢复往日兴盛,被列为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由于社会发展,交通更加便捷。近年来,法师庙庙会期间,连台大戏,鼓乐齐鸣,民间艺术异彩纷呈。不仅庙覌四邻,十里八乡信众云集,更有晋陕甘宁蒙各省市信众慕名而来,车辆排列长达数里。商贾摊贩熙熙攘攘,整个山沟香客摩肩接踵,人声鼎沸。
法师庙传统庙会,已成为群众山民对天地神灵,祖宗先人的感恩节,走亲访友,全族团聚的团圆节,更是商贾们送货下乡,商品流通交易会,政府各部门科技宣传,服务三农活动日。法师庙传统庙会增进了山民友谊,融洽了族人血浓于水的亲情,展现了民间艺术,扩展了陕北民俗文化的舞台。对于弘扬传统美德,构建乡村和谐社会,促进贸易流通,推动山乡经济社会的发展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摄影:舵手制作)
传说畲族的祖先是狗头王,人身狗头。为什么人身狗头呢?古时候,高辛帝宫中有个左耳奇大的大耳婆。一天,高辛帝请医生替大耳婆治耳朵。医生却在耳朵里扣出一颗蛋来,群臣把蛋拿到宫中的一个楼上。天上的凤凰领着地上...
孟轲之母因为“孟母三迁”和“断机教子”等故事成为天下母仪的典范。但是孔子母亲颜征在的教子故事,却鲜为人知。其实,孔母在孔子的成长中同样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孔子家族先祖微仲,是商朝最后一个国王纣王的弟弟...
车村,一个很奇怪的名字。车村每年年初六都要从姚夫人庙里请出姚娘娘到村里巡游,保各家各户平安,各家各户都会在姚娘娘到来之前准备好祭品和香火祭拜娘娘。当天是车村一年中最热闹的一天。对于乡间的神仙,我见得很...
山西民间普遍信奉财神爷,希冀发财致富,商人更甚,商号店铺大都供奉财神爷。民间一般把赵公明视为财神,大约来源于《封神演义》,因他助商纣王抗周,被姜子牙治死。姜子牙封他为正一龙虎玄坛真君,统帅招宝天尊萧升...
世界上最高的女人我们都说姚巨人,但是世界上有一个女人比她还高,虽然不会打篮球,这名“壮汉”的身高竟达到了2.31,成为了世界上最高的女人。印度人艾伦,这名世界公认的最高女性,2...
很多事情我们习以为常,但却不知来源,比如为什么是上厕所下厨房?羊到底是怎么了要替罪?男宠和面首两个词到底有毛关系?犬子的爸爸为什么甘心当犬爹……常见又难解,细思极困惑。1、为什么是上厕所、下厨房?中国...
会龙山雷祖庙会(简称雷会)是河湟地区传统民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广泛的群众性和民间传承性,有着悠久的历史。会龙山龙福观是道教、佛教、藏传佛教为一体的民间信仰多元文化并存的地区(道教殿宇:雷祖殿、斗...
北京有多少胡同呢?据文献记载,在明代就多达几千条,其中内城有900多条,外城300多条。清代发展到1800多条,民国时有1900多条。新中国成立初统计有2550多条。后来合并了一些旧名,新命名了一些;...
布依戏是盛开在贵州高原的一朵鲜花。它最先是从祭祀仪式跳神活动中孕育出来的。在跳神的基础上,先后创立了布依板凳戏,布依彩绸(即八音坐弹戏)和布依地戏。以后一些民间艺人,再经过改造、融合,使它逐渐成为布依...
壮族人民能歌善唱,右江一带称为“欢”,左江一带称为“诗”,桂北一带称为“比”和“欢”,都是唱山歌的意思。有定期举行的唱山歌会,称为歌圩。歌圩日期各地不同。以农历三月初三为最隆重。大山歌圩有万人以上参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