砚是中国传统的文房用具,始于汉代,它是文房四宝之一。古代以笔蘸墨写字,笔、墨、纸、砚四者密不可分。砚虽然在“笔墨纸砚”中排在最后,但从某一方面来说,却居领衔地位,所谓“四宝”砚为首,这是由于它质地坚实,能传之百代的缘故。中国四大名砚的称号始于唐代,它们分别是端砚、歙砚、洮砚与红丝砚。后来宋代澄泥砚兴起,今日称之为四大名砚的是端砚,歙砚、洮砚、澄泥砚,加上红丝砚,应是五大名砚。事实上,中国古砚品种繁多,远不止此,如松花石砚、玉砚、漆砂砚等,在砚史上均占有一席之地。而现在要说的是一种集四大名砚优点于一身,最古老的“新砚种”——苴却砚。
苴(“苴”古音、彝族发音读“zuǒ”;新华字典标准音:jū)却砚,是中国名砚之一,以其丰富的膘、眼、线、纹等众多石色称雄于砚界。传统苴却砚于民国初期失传,我们现今所熟悉的苴却砚实际上是二十世纪八十年代由被誉为“新品苴却砚之父”的罗敬如先生找寻石源并带领弟子重新开发的新品苴却砚,由于其色彩丰富,又被称为中国彩砚,具有极高的观赏性和收藏价值。它的石材产于中国西南攀西大裂谷金沙江沿岸(四川省攀枝花市仁和区平地镇、大龙潭乡境内)的悬崖峭壁之中,此地古称“苴却”,所以称之为苴却砚。
苴却砚是攀枝花的一张名片,中国苴却砚博物馆就位于攀枝花仁和区仁和镇的路歇桥,它是大河流域的文化地标。博物馆以苴却砚台外观为设计原型,包括了多功能展厅、综合展厅、精品陈列厅、名家展示厅、艺品鉴赏厅以及苴却砚石展厅6个展厅,收藏了1600多件苴却石作品。
苴却砚有着千年的古老历史,早在汉魏时期砚石产地归徽州的蜻蛉(今大姚)所辖,传三国时期诸葛亮平定南疆,五月渡泸水的地方,就是现在砚石矿山附近的古拉窄渡口,并在这一带安营扎寨。兵将就地取石磨兵器时发现石质细润,并制作砚品供军前使用,诸葛亮在此喜得七星砚。
公元 621年(唐武德四年),唐朝击败并征服了吐蕃和地方土司势力并设置了云南安抚司,以加强对南疆的统治,使得当时南昭云南王服从唐朝,并在政治、经济、文化上效仿唐朝,极大的促进了南疆经济、文化的发展,也带动了笔墨纸砚需求的增加,于是就地取材用苴却石制成砚以供其需,苴却砚得到第一次小规模开发。
到了宋朝初为了更进一步加强对南疆的统治,弱化南昭云南王的势力,又将洮州等划归泸州管辖,成为泸州十八个州之一。并加强了经济文化交流,使得苴却砚走出当地自产自用的状况,经由泸州进贡朝廷,至此苴却砚正式称为“泸石砚”或“泸州砚”,并成为当时人们所喜爱的名砚之一。
清代这一地区又渐盛,有制砚作坊数十家,公元1909年春,清政府取三方当地盛产的砚赴巴拿马国际展会展出,被选为文房佳品名震中外。砚因产地而得名,从此苴却砚名声便传播开来。后由于多年战乱及交通不便等诸多因素,使苴却砚开发几经中断,流传极少。
1913云南省府准备开发苴却砚、命制砚师傅寸秉信前往昆明传授技艺,但是寸师傅还没来得及出发就病故了,苴却砚从此便失传。
1952年石雕艺术家罗敬如先生从民间摊档上搜集到失传的苴却砚。罗先生又查阅了文史资料,走访了有关部门和专家,终于在1985年找到了苴却石的矿点。在当地政府支持下,先后精雕细琢,制作了一批苴却新品种。
从1987年起,全国众多制砚专门人才,在继承传统制砚工艺的基础上,广泛吸取钟鼎玉石及其它门类的营养,逐渐形成了浑实、厚重、浓郁、瑰丽的艺术风格,尤其在因石立形、因材施艺、俏色利用方面显示出独特的艺术魅力。
苴却砚的石质细密腻滑、莹洁滋润、抚之如婴儿肌肤,扣之声音清越铿然,视之文理清秀。砚石的品种丰富多彩,有碧眼、青花、金星火捺、眉子、金线、银线、绿膘、黄膘、玉带膘、鱼脑冻等数十种。用苴却砚石制做的砚台,有发墨如油、存墨不腐、历寒不冻、耐磨益毫、呵气可以研磨等优点。
苴却砚集端、歙二砚优点于一身,雕刻集浅浮、镂空、圆雕、深雕、薄意、减地雕刻于一体,形成了多元化的风格。
石眼是砚石中珍贵的石品,只有端砚和苴却砚所独有,由带核心的绿色极规则的椭圆形团块分布在砚石中,顺圆心水平单面剥开中心呈或红或紫或带金星的瞳眼,一般称眼心,眼有心为活眼,无心为死眼、盲眼。眼心周围或带晕、或有数圆环,型如 、猫眼、龙眼、象眼、鹤眼、鹰眼等,碧翠高洁光润如玉,撒落在砚面上如月立当空,似群星璀璨。装饰性极佳,给人丰富遐想。
苴却石中的黄色金线、白色银线和深色墨线别具一格,长、短、粗、细镶嵌在紫墨、黄绿色的砚石中各具特色,特别是有些线竟排列得像书签一般非常整齐极为珍贵,实属罕见。
中国的历史文化源远流长,传承是中华民族的美德,无论什么时候这种世代相传的美德都要继续流传下去,也正是这些笔墨传情,薪火相传的民族传统,才让中华民族五千年的文化遗产得以保存下来,流芳百世,待后人瞻仰。
八月月圆节是拉祜族的传统节日。农历八月十五这天晚上,要把自己的瓜果和谷等选最好的拿来献月亮,因为月亮为人们分明耕种的节令。当月亮升起的时候,各家把选来的南瓜、黄瓜、包谷、谷穗、水果等(其中梨是不可缺少...
梅山文化,点点滴滴的汇聚,集成古代文明的瑰宝,其中那些独特的地名传说,更是古老长河中迸出的浪花。地处新化县桑梓镇石窖村北面的前程村,俗名叫玉米冲,讲起这一地名原由,是一段沧桑久远而讽渝深刻的故事。康熙...
传说畲族的祖先是狗头王,人身狗头。为什么人身狗头呢?古时候,高辛帝宫中有个左耳奇大的大耳婆。一天,高辛帝请医生替大耳婆治耳朵。医生却在耳朵里扣出一颗蛋来,群臣把蛋拿到宫中的一个楼上。天上的凤凰领着地上...
孟轲之母因为“孟母三迁”和“断机教子”等故事成为天下母仪的典范。但是孔子母亲颜征在的教子故事,却鲜为人知。其实,孔母在孔子的成长中同样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孔子家族先祖微仲,是商朝最后一个国王纣王的弟弟...
车村,一个很奇怪的名字。车村每年年初六都要从姚夫人庙里请出姚娘娘到村里巡游,保各家各户平安,各家各户都会在姚娘娘到来之前准备好祭品和香火祭拜娘娘。当天是车村一年中最热闹的一天。对于乡间的神仙,我见得很...
山西民间普遍信奉财神爷,希冀发财致富,商人更甚,商号店铺大都供奉财神爷。民间一般把赵公明视为财神,大约来源于《封神演义》,因他助商纣王抗周,被姜子牙治死。姜子牙封他为正一龙虎玄坛真君,统帅招宝天尊萧升...
世界上最高的女人我们都说姚巨人,但是世界上有一个女人比她还高,虽然不会打篮球,这名“壮汉”的身高竟达到了2.31,成为了世界上最高的女人。印度人艾伦,这名世界公认的最高女性,2...
很多事情我们习以为常,但却不知来源,比如为什么是上厕所下厨房?羊到底是怎么了要替罪?男宠和面首两个词到底有毛关系?犬子的爸爸为什么甘心当犬爹……常见又难解,细思极困惑。1、为什么是上厕所、下厨房?中国...
会龙山雷祖庙会(简称雷会)是河湟地区传统民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广泛的群众性和民间传承性,有着悠久的历史。会龙山龙福观是道教、佛教、藏传佛教为一体的民间信仰多元文化并存的地区(道教殿宇:雷祖殿、斗...
北京有多少胡同呢?据文献记载,在明代就多达几千条,其中内城有900多条,外城300多条。清代发展到1800多条,民国时有1900多条。新中国成立初统计有2550多条。后来合并了一些旧名,新命名了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