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俗孕妇怀孕,娘家提公鸡探望,叫催生。怀孕期内忌食兔肉,免生缺嘴儿女;接近产期,忌见穿红衣者。孕妇难产,在住宅大门口张鱼网。
婴儿落地,第一个外人进门谓之“踩生”。如来人是多子多福者,主人温酒端茶相待;如果是孤寡人或手持锄头,簸箕等物者,则尽量回避,自认晦气。
婴儿诞生即鸣放鞭炮并随即向娘家报喜。报喜礼物,生男则提公鸡;生女则提母鸡。邵东等地,生男从大门外放炮到堂屋内,生女则从堂屋内放炮到大门外。娘家不受礼,并回赠粮米,衣服、红包等。婴儿出生,一般先取个吉利乳名:龙儿、凤儿、福儿、喜儿;有的则以“贱”代贵,狗儿、牛儿。
小孩初生,即有算命先生上门排算八字,并用书面形式记录好,献给主人家,叫做“送官书”。如果八字带煞,便将小孩寄名,或改取僧名,年年往寺庙庵堂朝香献贡。富家子弟还买来穷人儿子送往庵寺作为“替僧”,或认岩石、松柏、桥梁、碑等为干爷娘,取名“石伢”、“松伢”、“桥伢”、“碑伢”等,每逢生日或新年,便前往岩、松、桥、碑前焚香礼拜。还有认人为亲娘亲爷的,认定后往来密切。
婴儿下地三日,用艾叶、过路樟、九里志、万岁藤、金银花藤等煎水洗澡,边洗边唱念祝祷歌谣,如;“娃娃洗了过路樟,十里过路九里香;娃娃洗了万岁藤,易养易带长成人。”洗澡时,香油涂身,以祛秽免疫,俗称“洗三”。然后给婴儿穿上新衣,抱至大门边,边用棒槌敲门,边喊“嘿嗬、嘿嗬”,名日“吓岩鹰”,可以使小孩胆大有为。这天,亲友来贺,叫“打三朝”,主人办席待客,并分赠红蛋等物。女儿在满月前三天之内,男孩在满月前后三天之间,给婴儿剃除胎发,留下脑气门部位不剃,剃下的胎发由父母收藏。剃头师傅吃过酒饭,收受香桌上敬奉祖先神灵的升米红包,并说吉利语。对小孩不可直称长得嫩胖,乖巧,要反称长得丑,像狗一样。小孩出生百日,开始吃饭食荤菜。一般选用鲤鱼、猪尾、猪嘴、猪肠和三个肉丸子,每样喂一点,外婆家赠送“记性粑”(糯米粑)、柏枝(谐百知),还有赠戴长命锁的,一般戴到十二岁左右解锁。
小孩第一次坐摇窝到外婆家,称“移窝”。外婆家将小孩带来的喜饼分送给邻居,待小孩回家时,外婆及各邻居又回赠钱米衣物,鸣炮相送。
小孩周岁,亲友送礼祝贺,家长宴请款待并举行“抓周”活动,占卜小孩前途。抓周时将算盘、书、笔、糖果、钱币等摆在小孩面前,让其随意抓取,最先抓到什么,便预示小孩将来的爱好。
祝寿。无论大人小孩,每逢诞辰,必须改善饮食,叫过生日,一般男庆虚岁,女庆实岁,称“男上女满”。小孩过生日,称“长尾巴”,也有叫“黄狗过田凼的”。山区有的过生日,早餐吃素,叫吃报母斋。六十岁以上,逢十则叫庆大寿。庆寿前,将请柬分送亲友,寿诞先晚行祝寿礼,寿主居上座,接受晚辈礼拜,俗称拜寿。礼毕,以米粉招待,叫吃长寿粉。寿诞之日,亲友赠鱼、肉及寿联、寿匾等,主人盛宴待客,座次讲究班辈、年龄大小,言谈举止,皆循规矩。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做生简单一点的,煮几个鸡蛋给寿主吃;讲究一点的仍然请宴,诞席散时,赠送蛋糕。
旧俗议婚,男方接女方生庚后,压在神龛香炉之下三夜,家中无不祥之事,便可合婚。
订婚时,男方准备庚帖,即红鸾笺与绿凤柬各一张,称鸾凤书,庚帖里层左边写男的生庚,留右边由女方填写,再请媒人送往女家。女方将女的生庚填好后,留住象征男方的鸾笺,送回代表女方的凤柬,称为拨庚。庚帖也有用龙凤书的,红书为双龙图案,绿书为双凤图案。
绥宁、城步一带旧婚俗,舅权极大,姑娘的女,要优先嫁舅家,舅家无子或表示不同意时,方可与别人议婚。订婚时,媒人带老油纸伞一把,置放女家堂屋的神龛上。女方背后取下纸伞,将事先备好的花布和丝线彩球藏于伞内,让媒人带回男家。彩球即为订婚信物,要永远保存,一旦离婚,必得退还彩球才算了结,当媒人及其他来客宴饮时,一听到爆竹声响,媒人便立刻取伞往回走,守候门口的妇女同时拥上来,将泥巴往媒人身上涂抹,直追到离家五百米处才止,身上沾的泥巴多,象征女方对亲事满意。
迎亲时,轿门悬着古镜,轿上挂着马灯。彩轿到达女家大门口,其亲戚会把门关上,待男方从缝里塞进一些线,才给开门,叫做“挡亲礼”。新娘出嫁前,家长要邀请年龄相仿的未婚女伴,陪吃一席酒,叫“待女”。还会约闺中姐妹及姑嫂等,执手边哭边唱,叫哭嫁。新娘由兄弟背上彩轿,不让双脚沾地,上了轿,女方亲友随轿掩泣而送,待新郎在途中多次劝回,并投以“回步礼”,送者才依依告别。彩轿抬到男家停在大门外,男方杀雄鸡祭祀后,再抬至堂屋前,安放约一小时,新郎才去开轿门,称为“压性”。
许多地方在迎亲彩轿后用米筛插箭三支,还要两个儿童扮成红包巾,绿包巾行于彩轿前。彩轿回到男家大门口,门槛上预置瓦一片,上罩米筛,下放谷七粒,新娘出轿,要用脚将瓦踩破,表示弄璋(生男)不弄瓦(生女)。隆回北面区乡,在彩轿进入男家中堂时,一人擎伞,在刚出轿门的新娘头上一张一收,连续三次以压煞。新娘进屋时,新郎要站在高处,将来才可超过女方。武冈一带有用火把迎亲的,火把用麻秆、葵杆、竹片扎成,长数尺,中间缠上红纸,当送亲队伍一出现,两个十二三岁的迎亲伢子,一左一右,出大门迎亲。
新婚夫妻到新娘娘家去,叫回门。回门那天,不能留宿,必须当天赶回。如两家相距太远,就等满了月才回门,但不论留住多久,必须夫妻同归。有的则是在婚后次年的春节回门。清代至民国初年,妇女订婚后夫死,提倡“守望门寡”。结婚后夫死,更是守寡终身,不得再嫁。夫妻关系恶化,如有女子私奔,族间有处以沉塘溺死者。如因丈夫死后生活困难而改嫁的,婚礼必简单,不动鼓乐,不拜堂,不闹洞房,轿子不从娘家正堂屋出门。五·四运动以后,青年妇女守寡者日益减少。
50年代后,人民政府提倡婚姻自由,寡妇再嫁为法律所允许,同时也允许离婚男女再行复婚。婚事由男女青年自主。议婚、订婚多由双方交换信物或合影留念。有的征得家长同意,由男方设酒会、舞会招待亲友,宣布订婚。结婚仪程也大为简化,到政府取得结婚证后,各自按经济情况办筵席,请主婚人宣布,亲友聚会热闹热闹。80年代后,嫁妆、筵席逐渐讲究,兴闹洞房,讲恋爱经过,但旧俗的繁文缛节不再恢复
病人咽气前,儿孙辈跪于床前送终,如其神志尚清,就吩咐遗言。有的儿孙外出赶不到送终,就喂参水“吊气”,拖延时日。气绝即放铳一响,鞭炮一挂以报丧。停尸板脚下点一盏灯。用柏叶水沾白布给死者洗身,装殓。装殓衣服要成单数。死者口里含七粒米,叫作带粮走。
绥宁等地凡六十岁以上的人去世,脚要踩一箩谷,谷存给子孙吃。人要坐着死,与生儿女要坐着一样,同称“坐生坐死”。母亲死后,要先通告舅家,舅父母来到,备“报恩餐”招待。孝子要跪在舅父母面前。舅父母对去世情况,予以了解和分析,叫做“分真”。再给外甥讲些好话,叫作“讨好”。父亲死了,跪向伯叔辈请求分真讨好。平时,孝子对父母不好的,会久久跪着,听从教育,许可起身才能站立,然后死者入殓。人死去三天内,要找一块像人形的石头背回
家中供奉。死者是女,则在岩石前供一盆水和一把梳,是男则供以烟叶。每天还要供奉餐食,三年后,才把岩石埋掉。
安葬前,要打道场超度亡灵,孝眷披麻戴孝,穿麻织品长衣,头戴由麻布做成圆圈、前边缀上六颗白棉花的孝帽,并拖上麻布长头巾,脚穿麻鞋和白布袜子,手持孝杖,称作“成服”,并请人唱丧歌或唱戏守夜。出殡不论墓地远近,抬棺的绕道缓行。有的地方抬棺的要走乡间小路表示死者对家乡的留恋和告别。绥宁等地老人死了,棺材埋尸之外,还要用华美的窑缸将死者的生庚八字写在里面掩埋,叫做“埋魂”。
1949年后,各地丧事改革从简。一般出讣告,开追悼会以悼念死者。城市推行火化,在殡仪馆或死者生前所在单位举行追悼会,亲友吊丧,送以花圈、祭幛,出席追悼会。乡镇也开始推行火化,土葬者亦减少了很多1日俗礼仪。80年代起,出殡时有动用汽车、旌旗为前驱的,送葬人员多,冲炮喧腾,花圈直径高达3~5米,祭坟修墓比过去增多而且讲究。
亲戚朋友之间,逢年节、寿诞、喜庆,互相探望、庆贺。邵阳有“初一崽,初二郎,初三初四拜姑娘”的习惯,初一这天一般是在家里给大人拜年,也有邻居互拜;初二,女儿女婿给岳家、舅家拜年。新宁地方正月初八接女儿、姑娘回家小住,正月初十左右,岳父、舅父去女婿、外甥家看望;五、六月间岳母看望女儿、女婿,叫“望夏”。平时敬客,与客人见面或分离,相互抱拳作揖,民国以后逐渐改为握手。有客入室,须起身相迎让坐,敬烟茶要用双手。客人在座不责备家人,不打骂小孩。有长者在座,不摇头晃脑,不跷腿、不乱笑。客人谈话,不随便插嘴。客人众多,须逐一招呼,不得疏漏一人。客人告辞,须起身相送出门。客入主门,雨具不带入室内,并忌带中草药及纸线、香烛和白布等物。主人敬烟茶,要双手接取。不经主人招呼,忌入内室。
捷克人的饮食以猪肉为主,日常民族饭菜是猪肉排 、甜酸菜和馒头片,捷克人喜饮啤酒,人均消费量160升,据世界首位。到了捷克,可别错过捷克人常吃的Knedliky,也就是面皮包肉馅的洋水饺,但是配上东欧人...
酒与民俗不可分。农事节庆、婚丧嫁娶、奉迎宾客等民俗活动,酒都首当其充成为主角。无酒不成礼,无酒不成俗,离开了酒,民俗活动便无所依托。贵州各民族绚丽多姿的酒礼酒俗,构成了贵州酒文化令人陶醉的千年画卷。能...
盐城的风土人情摸秋 立秋之夜,盐城北部地区传有“摸秋”的习俗。这天夜晚人们可以在私人或集体的瓜园中摸回各种瓜果,俗称“摸秋”。丢了“秋”的人家,无论丢多少,也不叫骂,此俗相传始于元代。 元末,淮河流域...
壮族迁徙及分布桂平市壮族除部分土著外,其余均从外地迁徙而来。另一部分来自贵州,另据壮族民间族谱记载,一部分则从广东迁到平南再迁入本市。服饰壮族男女惯穿自织自染的棉、麻布服装(冬棉夏麻)。男穿对襟唐装衫...
咖啡对于工作人员来说是必不可少的物品,特别是经常熬夜的工作者,不过喝咖啡杯子就很重要,一款舒适顺心的杯子能给人很好的心情,不仅如此还能提高咖啡的档次。本站小编为你带来世界上最大的咖啡杯。英国伦敦,一个...
达斡尔族是一个民族特点非常鲜明的少数民族。特别是达斡尔族长期以来的饮食文化方面表现出的爱吃“库木勒”,即柳蒿芽,后又成功地创办了“库木勒”节,把这种饮食文化现象转化为社会文化现象之举,就颇有自己的独到...
情人山头对唱歌(一)男:山歌没人起头我起头林光唱到西街头街上看看无限好 好比温州和杭州女:山歌很早妹起头天亮唱到没日头东边唱到水南户西边唱到张山沟男:唱起山歌没因由想妹和我同个枕头女:杜鹃开花红辣辣好...
来到杭州,除了欣赏西湖美景外,还有一个地方是必去的,那就是清河坊。清河坊自南宋以来,这里就是商铺林立、酒楼茶肆鳞次栉比,是杭州城的政治文化中心和商贾云集之地。据说,清河坊的得名,与南宋的太师张俊有关,...
香港的殡仪历史记载始于1930年代后期,当时香港的殡仪服务主要由义庄包办,但由于使用者的家境普通,所以义庄提供的殡仪服务通常只为灵柩暂存、大殓、出殡及下葬。而家境较富裕的,通常会光顾长生店的上门式殡仪...
死者、丧事礼称竹溪县对死者、丧事称谓,一直沿袭传统礼称,忌称“死”、“丧”。自己亲人死亡,称“走”。幼年死亡称“丢了”或“夭折”。病亡称“病故”。老年人死亡,加称“老”、“去世”、“过世”、“仙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