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阳人主食大米,间或面食,近年来人民生活日趋平衡,因地域或种植习惯形成的主食差别减弱,但城乡餐式稍有不同。城镇为适时适事早而准,不误上班、上学、应市。居民多上街“过早”,早餐以面食为主,油条,馒头、包子、花卷,油饼、煎饼、包面、热擀面、米粉、面条、醪糟、豆腐脑、稀饭等。中餐、晚餐主食大米饭。多以蔬菜和猪肉、鱼、禽,蛋佐餐。上午7点左右早餐,12时午餐,18时晚餐。近年城镇兴起“夜霄”。在街边或夜市摆“大排档”,在餐厅或歌舞场喝夜酒,成为人们的消费时尚。
旧时家境贫困的农民,多以杂粮、瓜菜为主食,极少食大米。农闲时一日两餐。现均一日三餐大米饭,以家种小菜、自制咸菜佐餐。农忙季节,上、下午各增加一餐副食:稀饭油条或糖水泡米花。早饭贵早,有“早饭一根绳,一家不出门”之说。佳肴美食只在传统节日备用。
当阳盛产大米,传统副食多以米面为原料。如城镇居民爱吃的发糕、汽水粑粑,均以大米为主要原料,磨成浆,加入少许发酵过的陈浆和糖,蒸煎而成。其味松软香甜。农村在每年冬季农闲时,有摊豆饼的习惯。将大米、绿豆混合磨制成浆,摊成薄饼,切成条块,或炒或煮,其味胜于麦面机制面条。
本县人口味偏咸,多喜食腌菜。每逢蔬菜旺季,几乎家家腌制咸菜。传统的有盐菜(盐渍白菜),鲊广椒(辣椒拌米面加少许盐)。农历腊月间,户户腌腊肉制香肠,以备春节之需。遇有喜庆之事,则以传统的“四大六小”、“头大尾小”宴请宾客。所谓“四大”一般是:肉糕圆子、玉兰片炒肉、扣肉、清炖膀四大碗;“六小”即:烧鸡、红烧鱼、猪肝、瘦肉、牛肉或羊肉、猪肚。“头大”即三鲜(肉糕、圆子、蛋卷);“尾大”即蛋汤;中间上几碗小炒。正宗当阳菜味重色偏暗。20世纪未,由于商品经济的发展,当阳人餐桌上的菜肴发生了很大变化,麻辣的、清淡的、酸甜的各种口味均可选择。新疆羊肉串、兰州拉面、北方水饺、油焖大虾等风味小吃随处可见,“肯德鸡”、“汉堡包”等外国食品也进入百姓饮食。与此同时,一种返朴归真式的饮食习惯又悄然兴起。“郭场火锅鸡”、“王大岩野味餐”、“农家菜馆”受到许多食客的青睐。
1、男性服饰清未、民国初期,男子蓄辫,劳动时缠绕于头顶,百姓四时穿布纽扣偏襟褂,灰色土布长衫,劳动时系腰带,将前后衣襟抄掖腰带上。也有穿对襟短褂的。裤为褶腰便裤。富家穿绫罗绸缎的长袍马褂,脚穿登云鞋。新中国建立初期,农民仍穿旧式服装,城镇居民兴穿棉布学生装、中山装。“文化大革命”时,公职人员一般穿深灰或藏青色涤卡布中山装,青年则多穿国防绿军干服。20世纪80年代流行混纺、毛料西服、牛仔裤、茄克衫、登山服风行一时,男青年各类时装日新月异。
2、女性服饰旧时妇女以小脚为俏,女子三岁后缠足。稍大,耳朵穿眼,佩带耳环。未婚女子梳长辫,已婚者挽发髻,出门劳动时则头顶青色包头布。上装爱穿印花土布偏襟短衫,下穿褶腰带裤,腰系兰印花围裙,脚穿绣花鞋。民国时期流行在上下衣沿灯草沿子或衣裤镶边,以美饰。富家女以落地裙、登云底绣花鞋为雅。新中国建立后,一般妇女穿对襟短便衣,饰以花色塑料纽扣;公职人员则流行列宁服,齐耳短发。“文化大革命”期间,女青年以“不爱红装爱武装”为荣,身穿军装,腰系武装带。中老年妇女服装与男装之别仅在于衣领的不同。1978年以后,女式时装勃兴,紧身服、宽松衫、连衣裙、茄克装、毛料西服、羽绒冬装交替变换。布料讲高档,式样求新颖。从发式、首饰到衣着,均与省城无甚区别,难显乡土本色。
3、儿童服饰从前的童装式样比较单一。幼儿多围抱裙、肚兜、幔巾。有为图个吉利的,讨百家零碎布片连接而成,俗称“百纳衣”。稍大,穿布纽扣对襟小褂、褶腰便裤。家境富裕者讲究在幔巾、肚兜上绣花鸟或龙凤麒麟,颈戴银项链,胸挂百家锁。新中国建立后,童装随成人服饰演变,重在镶边、绣花、拼贴。近年,本地童装吸收了全国各地民族装的精华,花样繁多,不胜枚举。
4、鞋袜新中国建立初期,农民下田劳动多是赤足着草鞋,串亲访友穿家做圆口布鞋或布条编结的凉鞋,冬季穿土布袜子和棉翁鞋。城镇居民穿带有布纳袜底的棉线袜和家做布鞋。20世纪60年代兴尼龙袜、塑料底布鞋。农民则穿解放鞋。70年代流行网球鞋、塑料凉鞋、锦纶丝袜。1978年以后,穿皮鞋者最为多见,男式流行半高跟尖头皮鞋,女式流行酒杯跟及船型皮鞋。农村青年与城镇青年无异。儿童普遍爱穿白色网球鞋。近年,男女时装鞋流行变化速度很快,春秋鞋、运动鞋、旅游鞋、各式凉鞋是最常见的鞋。
当阳村落类型一般为三种:一是家族村落,即最初只有一家一户定居,以后发展成了大家族,再分成若干户为一村,形成家族群居。二是姻亲合体村落。由姻亲联合起来的几个大家族(大姓)组成。三是杂居移民村落。多为集体移民户定居形成。其中第一种类型最多。
清未至民国期间,沮漳河下游两岸及湖区,由于历年水灾,贫民多住高粱壁子茅草屋。这种房屋无粉饰,用高粱杆和泥为墙,茅草铺顶,屋内开窗子,屋脊两边分水直接落地,俗称人字草棚。小康人家富裕户的住宅均为砖石土木结构,式样各异:
四角扳爪是清朝早期的建筑风格。一般两重天井,面宽3间,卧槽门,墙体以薄叶子青砖砌筑;前墙上做出4个砖垛,以堆灰法做成凤尾状,称四角扳爪。
四水归池即当面一厅两边客房,为横向一栋三间,前后分水后由天井进身入横向一排,中间为正堂,两侧房称厢房。要求“亮厨房黑卧室”。
双人头进身纵向,中间一横厅为前后分水,横厅两侧各一栋为左右分水,故称“双人头”。
明三暗五房子在外面看是三大间,里面隔成五间(正厅一间不隔),三间房全部隔成两间的,称“明三暗六”。在正房的山墙边搭一半边水的房子,面积与正房一样,但用料省,造价低,这种房子称“扑搭子”,“扑搭子”前面接出一点,在正房檐口处反水,这部分建筑称“钥匙头子”。在正房的后檐接出的部分,叫“拖檐”。
新连三间是1956年合作化后居住条件提高的产物。此类房屋前后分水,横排三间,前三间与后三间两边围墙成院。其造型美观适用,砖木结构,亮脊型花山尖。每间房都设有二、三或四开钢筋齿窗,光线明亮,空气对流,彻底改变“黑房屋”的观念。
小楼阁是1978年以来改革开放后人民生活水准提高的一种标志。房屋布局是每层二室一厅或三室一厅的钢筋水泥结构,一般为二层楼,也有三层或四层楼的。有的楼阁栏杆雕龙画凤颇具古风,有的保持平房风格为瓦屋式顶。具有二至四开的卧槽门的大窗,有条件的引入自来水,设置洗浴更衣室。外有后院或前院,种植葡萄、柑桔,环境宜人。
公职人员20世纪50~60年代一般住单位集体宿舍,单间、套间,多为平房。仅有少量楼房。70年代楼房渐多,一般是两间套、三间套带厨房。1978年以后所修宿舍大楼,都配有客厅、寝室、厨房、卫生间及阳台,只是居室大小有所不同。1995年后实行住房制度改革,公房全部由住户购买。
达斡尔族是一个民族特点非常鲜明的少数民族。特别是达斡尔族长期以来的饮食文化方面表现出的爱吃“库木勒”,即柳蒿芽,后又成功地创办了“库木勒”节,把这种饮食文化现象转化为社会文化现象之举,就颇有自己的独到...
情人山头对唱歌(一)男:山歌没人起头我起头林光唱到西街头街上看看无限好 好比温州和杭州女:山歌很早妹起头天亮唱到没日头东边唱到水南户西边唱到张山沟男:唱起山歌没因由想妹和我同个枕头女:杜鹃开花红辣辣好...
来到杭州,除了欣赏西湖美景外,还有一个地方是必去的,那就是清河坊。清河坊自南宋以来,这里就是商铺林立、酒楼茶肆鳞次栉比,是杭州城的政治文化中心和商贾云集之地。据说,清河坊的得名,与南宋的太师张俊有关,...
香港的殡仪历史记载始于1930年代后期,当时香港的殡仪服务主要由义庄包办,但由于使用者的家境普通,所以义庄提供的殡仪服务通常只为灵柩暂存、大殓、出殡及下葬。而家境较富裕的,通常会光顾长生店的上门式殡仪...
死者、丧事礼称竹溪县对死者、丧事称谓,一直沿袭传统礼称,忌称“死”、“丧”。自己亲人死亡,称“走”。幼年死亡称“丢了”或“夭折”。病亡称“病故”。老年人死亡,加称“老”、“去世”、“过世”、“仙逝”、...
武当武术的发源地在湖北武当山,其创始人是元末明初的武当道人张三丰。张三丰将《易经》和《道德经》的精髓与武术巧妙融为一体,创造了具有重要养生健身价值,以太极拳、形意拳、八卦掌为主体的武当武术。武当武术具...
人类和所有生物都需要空气生存,受过污染的空气对人体是有害的,好的空气质量能带给人更高的生活质量,大多人都在追求健康的生活。大家知道世界十大空气质量最好的国家吗,现在一起和小编来了解一下吧。世界十大空气...
丹凤县位于陕西省东南部,秦岭东段南麓,因县城襟带丹江、背依凤冠山而得名,属商洛市管辖。地势西北较高,东南偏低,河谷相间,呈“掌”状地貌,是一个“九山半水半分田” 的土石山区县。全县森林覆盖率70%,是...
“关老爷,骑红马,不见金钱只管打”----山东莱州民歌。现在很多朋友的家里,或者公司店铺都供奉着财神,财神真的可以招财吗?民间相信是可以的,但是自己连供的财神是谁,如何供奉都不明白,怎么为自己招财呢?...
七夕乞巧,这个节日起源于汉代,东晋葛洪的《西京杂记》有“汉彩女常以七月七日穿七孔针于开襟楼,人俱习之”的记载,这便是我们于古代文献中所见到的最早的关于乞巧的记载。后来的唐宋诗词中,妇女乞巧也被屡屡提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