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阳人主食大米,间或面食,近年来人民生活日趋平衡,因地域或种植习惯形成的主食差别减弱,但城乡餐式稍有不同。城镇为适时适事早而准,不误上班、上学、应市。居民多上街“过早”,早餐以面食为主,油条,馒头、包子、花卷,油饼、煎饼、包面、热擀面、米粉、面条、醪糟、豆腐脑、稀饭等。中餐、晚餐主食大米饭。多以蔬菜和猪肉、鱼、禽,蛋佐餐。上午7点左右早餐,12时午餐,18时晚餐。近年城镇兴起“夜霄”。在街边或夜市摆“大排档”,在餐厅或歌舞场喝夜酒,成为人们的消费时尚。
旧时家境贫困的农民,多以杂粮、瓜菜为主食,极少食大米。农闲时一日两餐。现均一日三餐大米饭,以家种小菜、自制咸菜佐餐。农忙季节,上、下午各增加一餐副食:稀饭油条或糖水泡米花。早饭贵早,有“早饭一根绳,一家不出门”之说。佳肴美食只在传统节日备用。
当阳盛产大米,传统副食多以米面为原料。如城镇居民爱吃的发糕、汽水粑粑,均以大米为主要原料,磨成浆,加入少许发酵过的陈浆和糖,蒸煎而成。其味松软香甜。农村在每年冬季农闲时,有摊豆饼的习惯。将大米、绿豆混合磨制成浆,摊成薄饼,切成条块,或炒或煮,其味胜于麦面机制面条。
本县人口味偏咸,多喜食腌菜。每逢蔬菜旺季,几乎家家腌制咸菜。传统的有盐菜(盐渍白菜),鲊广椒(辣椒拌米面加少许盐)。农历腊月间,户户腌腊肉制香肠,以备春节之需。遇有喜庆之事,则以传统的“四大六小”、“头大尾小”宴请宾客。所谓“四大”一般是:肉糕圆子、玉兰片炒肉、扣肉、清炖膀四大碗;“六小”即:烧鸡、红烧鱼、猪肝、瘦肉、牛肉或羊肉、猪肚。“头大”即三鲜(肉糕、圆子、蛋卷);“尾大”即蛋汤;中间上几碗小炒。正宗当阳菜味重色偏暗。20世纪未,由于商品经济的发展,当阳人餐桌上的菜肴发生了很大变化,麻辣的、清淡的、酸甜的各种口味均可选择。新疆羊肉串、兰州拉面、北方水饺、油焖大虾等风味小吃随处可见,“肯德鸡”、“汉堡包”等外国食品也进入百姓饮食。与此同时,一种返朴归真式的饮食习惯又悄然兴起。“郭场火锅鸡”、“王大岩野味餐”、“农家菜馆”受到许多食客的青睐。
1、男性服饰清未、民国初期,男子蓄辫,劳动时缠绕于头顶,百姓四时穿布纽扣偏襟褂,灰色土布长衫,劳动时系腰带,将前后衣襟抄掖腰带上。也有穿对襟短褂的。裤为褶腰便裤。富家穿绫罗绸缎的长袍马褂,脚穿登云鞋。新中国建立初期,农民仍穿旧式服装,城镇居民兴穿棉布学生装、中山装。“文化大革命”时,公职人员一般穿深灰或藏青色涤卡布中山装,青年则多穿国防绿军干服。20世纪80年代流行混纺、毛料西服、牛仔裤、茄克衫、登山服风行一时,男青年各类时装日新月异。
2、女性服饰旧时妇女以小脚为俏,女子三岁后缠足。稍大,耳朵穿眼,佩带耳环。未婚女子梳长辫,已婚者挽发髻,出门劳动时则头顶青色包头布。上装爱穿印花土布偏襟短衫,下穿褶腰带裤,腰系兰印花围裙,脚穿绣花鞋。民国时期流行在上下衣沿灯草沿子或衣裤镶边,以美饰。富家女以落地裙、登云底绣花鞋为雅。新中国建立后,一般妇女穿对襟短便衣,饰以花色塑料纽扣;公职人员则流行列宁服,齐耳短发。“文化大革命”期间,女青年以“不爱红装爱武装”为荣,身穿军装,腰系武装带。中老年妇女服装与男装之别仅在于衣领的不同。1978年以后,女式时装勃兴,紧身服、宽松衫、连衣裙、茄克装、毛料西服、羽绒冬装交替变换。布料讲高档,式样求新颖。从发式、首饰到衣着,均与省城无甚区别,难显乡土本色。
3、儿童服饰从前的童装式样比较单一。幼儿多围抱裙、肚兜、幔巾。有为图个吉利的,讨百家零碎布片连接而成,俗称“百纳衣”。稍大,穿布纽扣对襟小褂、褶腰便裤。家境富裕者讲究在幔巾、肚兜上绣花鸟或龙凤麒麟,颈戴银项链,胸挂百家锁。新中国建立后,童装随成人服饰演变,重在镶边、绣花、拼贴。近年,本地童装吸收了全国各地民族装的精华,花样繁多,不胜枚举。
4、鞋袜新中国建立初期,农民下田劳动多是赤足着草鞋,串亲访友穿家做圆口布鞋或布条编结的凉鞋,冬季穿土布袜子和棉翁鞋。城镇居民穿带有布纳袜底的棉线袜和家做布鞋。20世纪60年代兴尼龙袜、塑料底布鞋。农民则穿解放鞋。70年代流行网球鞋、塑料凉鞋、锦纶丝袜。1978年以后,穿皮鞋者最为多见,男式流行半高跟尖头皮鞋,女式流行酒杯跟及船型皮鞋。农村青年与城镇青年无异。儿童普遍爱穿白色网球鞋。近年,男女时装鞋流行变化速度很快,春秋鞋、运动鞋、旅游鞋、各式凉鞋是最常见的鞋。
当阳村落类型一般为三种:一是家族村落,即最初只有一家一户定居,以后发展成了大家族,再分成若干户为一村,形成家族群居。二是姻亲合体村落。由姻亲联合起来的几个大家族(大姓)组成。三是杂居移民村落。多为集体移民户定居形成。其中第一种类型最多。
清未至民国期间,沮漳河下游两岸及湖区,由于历年水灾,贫民多住高粱壁子茅草屋。这种房屋无粉饰,用高粱杆和泥为墙,茅草铺顶,屋内开窗子,屋脊两边分水直接落地,俗称人字草棚。小康人家富裕户的住宅均为砖石土木结构,式样各异:
四角扳爪是清朝早期的建筑风格。一般两重天井,面宽3间,卧槽门,墙体以薄叶子青砖砌筑;前墙上做出4个砖垛,以堆灰法做成凤尾状,称四角扳爪。
四水归池即当面一厅两边客房,为横向一栋三间,前后分水后由天井进身入横向一排,中间为正堂,两侧房称厢房。要求“亮厨房黑卧室”。
双人头进身纵向,中间一横厅为前后分水,横厅两侧各一栋为左右分水,故称“双人头”。
明三暗五房子在外面看是三大间,里面隔成五间(正厅一间不隔),三间房全部隔成两间的,称“明三暗六”。在正房的山墙边搭一半边水的房子,面积与正房一样,但用料省,造价低,这种房子称“扑搭子”,“扑搭子”前面接出一点,在正房檐口处反水,这部分建筑称“钥匙头子”。在正房的后檐接出的部分,叫“拖檐”。
新连三间是1956年合作化后居住条件提高的产物。此类房屋前后分水,横排三间,前三间与后三间两边围墙成院。其造型美观适用,砖木结构,亮脊型花山尖。每间房都设有二、三或四开钢筋齿窗,光线明亮,空气对流,彻底改变“黑房屋”的观念。
小楼阁是1978年以来改革开放后人民生活水准提高的一种标志。房屋布局是每层二室一厅或三室一厅的钢筋水泥结构,一般为二层楼,也有三层或四层楼的。有的楼阁栏杆雕龙画凤颇具古风,有的保持平房风格为瓦屋式顶。具有二至四开的卧槽门的大窗,有条件的引入自来水,设置洗浴更衣室。外有后院或前院,种植葡萄、柑桔,环境宜人。
公职人员20世纪50~60年代一般住单位集体宿舍,单间、套间,多为平房。仅有少量楼房。70年代楼房渐多,一般是两间套、三间套带厨房。1978年以后所修宿舍大楼,都配有客厅、寝室、厨房、卫生间及阳台,只是居室大小有所不同。1995年后实行住房制度改革,公房全部由住户购买。
吝啬鬼的存在不分时代,无论是以前还是现在吝啬鬼都是人们心中认为最小气的人,古代有很多吝啬鬼,他们有很多小气的方式。本站小编为你盘点中国古代最吝啬的人。一是曹洪三国时期的曹洪,是曹操的堂弟,曾数次舍命救...
毒蛇朝圣日是希腊的民间传统节日。每年8月6日在西法罗尼亚岛举行。这个节日的来源是这样的:几百年来,每年的8月6日这一天,总有上千条毒蛇聚集在岛上的两座教堂里,盘结在圣母像下,10天后悄然离去。而且它们...
开封菊花,河南省 开封市特产,中国地理标志产品( 农产品地理标志)。开封菊花栽培历史悠久,北宋时期,养菊蔚然成风。作为当时的都城,开封的养菊之风更为盛行,形成了传统,家家户户都以养菊、赏菊为乐事。菊花...
按照传统观念,华人把传宗接代当作人生的重要任务,古语说:“男大当婚,女大当嫁”,婚嫁是终身大事,人们不怕辛劳,一定要找到个良好的终身伴侣,婚后多子多孙,让自己的家族人丁旺盛。明白了这一点之后,我们就不...
崇祯皇帝是明朝的第十六位皇帝,也是最后一位皇帝。崇祯继位之时,明朝内忧外患重重,已经到了崩溃的边缘。崇祯皇帝奋发图强,想要挽救危亡的江山社稷。可由于种种原因,崇祯最后还是失败了。但崇祯留下的那句:“朕...
话说很久很久以前,得道高僧玄能大师云游到新州东南部一座高山下,见此地风光旖旎,顿觉神清气爽。不知不觉攀登到山顶,举目远眺,只见山脉走向竟似蠢蠢欲动的巨蚕,不觉脱口而出:飞天蚕!据说海拔863米的飞天蚕...
在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长河中,很长一段时间都相信有鬼神的存在,并且存着敬畏之心,同时又感到害怕。虽说现在提倡相信科学,但是还是有一些科学也无法解释的存在,而这些就变成了口口相传的灵异故事。下面排行榜12...
在楚雄南华县五街镇,一个山青水秀、云雾笼罩的彝族村寨,如今依然完整地保留着一种原始而野性的彝族传统舞蹈——羊皮舞。羊皮一穿,气势如山;弦子一响,双脚发痒;调子一唱,浑身舒畅。这是对五街羊皮舞最生动的描...
摩洛哥人喜欢绿色和红色,并且以红色作为他们国旗的主色。在这个面积45.873万平方公里,人口2569.8万的国家里,阿拉伯人占了60%,其余为柏柏尔人。居民中信奉伊斯兰教的占99.4%。以阿拉伯语官方...
周王朝一共存在了八百年,分为西周和东周。周幽王是西周的第十二个国王,从公元前782年到公元前771年在位。他登基后,立申伯的女儿为王后,又立大儿子宜臼为太子,申伯为申侯。在周幽王统治的后期,国家政治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