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客网

湖北枣阳民俗文化

艺硕子2023-07-09

湖北枣阳民俗文化

枣阳,位于湖北省西北部,唐白河入汉水汇合处的东部;东与随州接壤,西与襄州区毗连,南与宜城为邻,北与河南省唐河县相连,东北与河南省桐柏县交界,西北与河南省新野县为邻。让我们走进枣阳,去了解它那独特而美丽的民俗文化吧!

年节习俗

小年

农历腊月二十三。枣阳人叫过“小年”(在枣阳又的地方过腊月二十四),这一天是祭灶神的日子。传说,灶王爷和灶王奶这一天要回天庭述职,向玉皇大帝禀报这一年人间的善恶是非,所以家家户户都十分虔诚地把室内和厨房打扫得干干净净,在灶台上摆上供品,焚香燃烛,叩首跪拜。供品中一般都少不了用糯米熬制的灶糖,传说灶糖是用来粘住灶神的牙,免得她说坏话。有的说是为了“甜”她们的嘴,祈求她们“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

春节

从农历腊月三十到正月初五,人们称之为春节,也叫过“大年”。春节是人们辛劳一年难得休闲的节日,因此,比较隆重。为了庆祝这个隆重的节日,一进入农历腊月,人们就开始过年的准备工作。城镇、乡村组织排练文艺节目,扎制灯具、练习龙灯、旱船、竹马、小车等民间歌舞。家家户户置办年货,购买衣物,添置用具, 腌制鸡鸭鱼肉等腊味食品。腊月二十五、六,就开始蒸馍,包包子,炸油馍及各种菜类,但炸制食品不能在腊月二十八进行,民间有“炸七不炸八”的忌讳。

腊月三十为除夕,这天下午,家家户户要贴门神、贴春联,迎灶王爷。除夕的晚上,家家挂起红灯,放鞭炮,点蜡烛,焚香烧纸,敬祖祀神;全家欢聚一堂,共进晚餐,称“团年”,也叫“团年饭”。“团年”时,农家都要给耕牛一碗饭吃,以示对耕牛辛勤劳动的敬意,故有“打一千,骂一万,三十晚上吃碗饭”的农谚。除夕之夜,全家通宵达旦,谈天娱乐,彻夜不眠。谓之“守岁”。建国后,门神演化为年画,春联也不断更新内容。只有“守岁”还得到了保留和继承,不过近年由于电视的普及,除夕夜收看春节文艺晚会节目已成为千家万户的习惯。

正月初一早晨,大人小孩换新衣、新帽子、新鞋,小孩给爷爷、奶奶、爸爸、妈妈拜年,大人给小孩“压岁钱”。早餐,家家吃饺子,锅内放青菜,象征人口清吉, 饺子形式元宝,也象征着招财进宝,发家致富的意思。早餐后,近邻本门,左邻右舍互相拜年,道“恭喜”,贺“发财”。初二起,亲友互相拜年,一般是先舅父母,后岳父母,再是其他亲友。建国后,敬神祀鬼的活动渐渐减少,跪拜之礼多被废除。互相握手问好,机关团体举行“团拜”,城乡开展拥军优属活动,显示了新时代的新风尚。

元宵节

农历正月十五为元宵节。也称灯节或上元节。元宵节这天,合家欢饮元宵酒,吃以糯米制成的“元宵”。晚上,商家店铺、家家户户都张灯结彩,人们涌上街头 ,看花灯,燃放和观看各种烟火。还有龙灯、彩般、高跷、狮子等各种民间文艺活动。

清明节

清明节这天,人们都要上坟,祭扫亡故亲人的坟墓。故称“上坟”。在坟上培土、烧纸钱、放鞭炮、插柳枝、挂“坟飘”等。建国后,仍沿袭此俗。这天,学校 、共青团还组织学生祭扫烈士墓,缅怀革命先烈,进行革命传统教育,已成为新的习俗。

端午节

也称端阳节,为农历五月初五日。届时家家门楣上插艾蒿,意在祛邪避灾。这天,人们习惯吃用糯米包的粽子、鸡蛋、凉粉、大蒜头,饮雄黄酒。还多把雄黄酒涂于小孩耳、鼻孔上,还以彩色绸布缝制成装有香料的菱形、辣椒、布袋等各种形状的香袋,让小孩佩戴,以示除病消灾。

中元节

农历七月十五日为中元节。旧时人们晚上在“十”字路上用草木灰画一灰圈,然后在圈内焚香、烧纸、放鞭炮,祭祀亡故亲人。此俗至今尚未全废。

中秋节

农历八月十五日为 中秋节,这天,各家各户以月饼、柿子、石榴等瓜果为节日食品。并以此馈赠亲友。旧时是月出时在庭院设台供饼,焚香赏月,大人话说古今,小孩嬉戏玩耍。枣阳还有“摸秋”习俗,即当晚在菜地里摸一南瓜,画上口、鼻、眼、耳,送于不育妇女,意在吃瓜生子。建国后,敬月、摸瓜之习俗已废。

重阳节

古人以九为阳数,故称农历九月九日为重阳,也叫重九。旧时,有在重阳日登高饮酒赏菊花的习俗。建国后,人们把九九重阳定为老年人的节日。

热门推荐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