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山的木叶烂成堆,只因小郎不会吹。几时吹得木叶叫,只用木叶不用媒。高坡上种荞哪用灰,哥妹相爱哪用媒。用得灰来荞要倒,用得媒来惹是非……”
这首名为《木叶情歌》的土家族民歌,在酉阳可谓家喻户晓,耳熟能详。大人小孩开口就能唱上一段,还载歌载舞,声情并茂。
话说在渝鄂湘边界处,千百年一直耸立着八面山,流淌着酉水河。在八面山腰、酉水河畔到处传唱着很多的民歌,这里是土家民族民间歌曲的摇篮。《木叶情歌》就是这里世代流传的歌曲之一。
在酉阳,经常可以听到一阵阵高亢、悠扬的乐声,这是聪颖的少数民族人民,利用一种叶面光滑、具有韧性的椭圆形树叶,通过各种吹奏技巧而发出的清脆、明亮的乐音,就像是多才多艺的山歌手在欢乐地歌唱。
关于吹木叶的起源,流传着这样一个故事:
很早以前,有个青年小伙叫姜兄九,有个姑娘叫戛兄九,他们的家被一座高山阻隔着,终年不得相见。有一次,他们“游方”(即男女青年用对歌来谈情说爱)时一见钟情。没过多久姑娘就到姜兄九家来了,可是小伙的母亲对姑娘不中意,总想叫她走。为了能挽留姑娘,姜兄九就装病卧床不起,姑娘也就一直留在身边服侍。戛兄九不知是计,服侍三载不见病愈,便提起包袱怏怏离去。姜兄九紧追出门,顺手摘下门前的花椒树叶,放在嘴边吹吐真情。优美而恳切的木叶声飞过田野、山岗,飘到半山坡上,姑娘闻声而返,小伙的母亲见姑娘这样一片深情,再也不赶她走了。他们结成美满姻缘,从此,他们一家过上和睦幸福的生活。
叶,是最简单、最古老的乐器。原始社会狩猎时代,曾用以拟声捕猎禽鸟,后来逐渐转化为以声代乐、以音伴唱的乐器了。早在1000多年前,木叶不仅在民间广为流传,而且是唐代、前蜀宫廷乐队中的常用乐器。20世纪50年代以后,木叶艺术在酉阳得到不断发展,诗人们对木叶吹奏更有着细致、生动的描绘。
如今,“木叶情歌”是武陵山区土家族青年男女相互倾诉爱慕之情的一种表达方式,用树叶吹奏出动人的情歌,歌声悠扬婉转,被游客誉为“天籁之音”。在酉阳至今还保留传承着“只用木叶不用媒”的神奇婚俗。
每逢风清月朗之夜,常有土家阿哥阿妹聚在树下。有的青年男女相爱倾慕,却不便启齿,又不喜欢媒婆搬弄是非,于是随手从树上采下树叶,以吹奏古老的木叶情歌,来表达心中爱意。“大山的木叶烂成堆,只因小郎不会吹,几时吹得木叶叫,只用木叶不用媒……”这些木叶歌,如泣如诉,婉转悠扬,宛如天籁。多年来,不少青年男女就凭着这种用木叶奏歌,以歌传情的方式,找到知心爱人,结成美满姻缘。
除情歌外,酉阳木叶歌内容丰富,形式变化多样。土家人谈情说爱唱“情歌”,倾诉苦情唱“苦歌”,上山打猎唱“打猎歌”,孤独寂寞唱“咏叹歌”,比赛对歌唱“盘歌”,女儿出嫁唱“哭嫁歌”,红白喜事唱“开席歌”“劝酒歌”,正月里来唱“说春歌”,修房造屋唱“福事歌”“上梁歌”,百年归天是“打绕棺”“唱孝歌”……更有那套打锣鼓的“薅草歌”,此起彼伏,催人奋进;开心逗趣的“扯谎歌”,让人心向神往,捧腹大笑。这真是,“婚丧嫁娶设歌堂,喜怒哀乐都是歌”。土家山寨里,事事都唱歌,处处在唱歌,人人会唱歌。而且,五花八门,不一而足。
在土家族集中聚居地酉阳,竹笛、木叶、咚咚喹,信手拈来都是土家青年弄乐的道具。土家族青年男女吹奏的木叶情歌,其树叶、竹叶、包谷叶均能奏出特异的乐声。木叶传情委婉脆亮,簧音袅袅,绕山回旋……吹木叶并非易事,要经过长期练习才能吹出调儿来。
演奏时,要先把叶片上黏附的灰尘轻拭干净,将叶片正面横贴于嘴唇,用右手(或左手)食指、中指稍微岔开,轻轻贴住叶片背面,拇指反向托住叶片下缘,使食指、中指按住的叶片上缘稍稍高于下唇。运用适当气流吹动叶边,使叶片振动发音。木叶就是簧片,口腔犹如共鸣箱,双手也可帮助起共鸣作用,通过嘴劲、口形、舌尖的控制,手指绷紧或放松叶片等各种技巧,改变叶片的振动频率,可吹奏出高低、强弱不同的音响,音域有十一二度。若要使它发出不同的音色,就需要运用不同的吹奏方式,通常是按住叶子的下半片,用气吹其上半片,还有一手按住叶片,另一手轻轻拍打,像吹口琴那样,发出来的音响既有共鸣,又能产生波浪音。而技巧比较高的是将叶片夹于唇间,不用手扶即能吹奏,像吹竹笛那样,随着曲调的高低,送出急缓有别的气流,吹奏出优美动听的旋律。技巧特别高超的演奏者更使人叹服,能够一口同时吹响两片木叶,不用手指帮助,同样可以奏出动人的曲调。木叶吹奏高低音时,需运用不同的气量,唇部也随之忽松忽紧,控制气流的送出。吹木叶不能随意断气、断音,特别讲究曲调圆滑流畅、婉转悠扬。
木叶的音色和小唢呐相似,清脆明亮,悦耳动听,近似人声,俗话说“丝不如竹、竹不如肉”,而这小小的一片树叶,却可与人声媲美,就像人声歌唱一样,并且具有山乡风味。它可以独奏、合奏或为歌唱、舞蹈伴奏,有着十分丰富的表现力,演奏的乐曲大都选自人们所喜闻乐唱的民歌曲调。在湖南等地,还用木叶为戏曲伴奏。在白族、傣族,木叶还用于白剧、傣剧音乐中。
北京有多少胡同呢?据文献记载,在明代就多达几千条,其中内城有900多条,外城300多条。清代发展到1800多条,民国时有1900多条。新中国成立初统计有2550多条。后来合并了一些旧名,新命名了一些;...
布依戏是盛开在贵州高原的一朵鲜花。它最先是从祭祀仪式跳神活动中孕育出来的。在跳神的基础上,先后创立了布依板凳戏,布依彩绸(即八音坐弹戏)和布依地戏。以后一些民间艺人,再经过改造、融合,使它逐渐成为布依...
壮族人民能歌善唱,右江一带称为“欢”,左江一带称为“诗”,桂北一带称为“比”和“欢”,都是唱山歌的意思。有定期举行的唱山歌会,称为歌圩。歌圩日期各地不同。以农历三月初三为最隆重。大山歌圩有万人以上参加...
吕蒙正故里位于洛阳城东南10余里偃师市西南佃庄镇(现属伊滨区)相公庄村。北宋名相吕蒙正(944~1011年),洛阳人,幼贫苦读,孜孜好学。太平兴国二年(977年)进士及第,为将作监丞,通判昇州,不数年...
“飞山庙”曾经是城步常见的一种庙宇,也是中国中部和南部过去常见的庙宇。可以说,在过去,凡是有杨姓人聚居的地方,就有“飞山庙”。这种庙宇一般都二至三进的单层四合建筑,体积宽大,屋面盖青瓦,挑檐翘角;屋内...
捷克人的饮食以猪肉为主,日常民族饭菜是猪肉排 、甜酸菜和馒头片,捷克人喜饮啤酒,人均消费量160升,据世界首位。到了捷克,可别错过捷克人常吃的Knedliky,也就是面皮包肉馅的洋水饺,但是配上东欧人...
酒与民俗不可分。农事节庆、婚丧嫁娶、奉迎宾客等民俗活动,酒都首当其充成为主角。无酒不成礼,无酒不成俗,离开了酒,民俗活动便无所依托。贵州各民族绚丽多姿的酒礼酒俗,构成了贵州酒文化令人陶醉的千年画卷。能...
盐城的风土人情摸秋 立秋之夜,盐城北部地区传有“摸秋”的习俗。这天夜晚人们可以在私人或集体的瓜园中摸回各种瓜果,俗称“摸秋”。丢了“秋”的人家,无论丢多少,也不叫骂,此俗相传始于元代。 元末,淮河流域...
壮族迁徙及分布桂平市壮族除部分土著外,其余均从外地迁徙而来。另一部分来自贵州,另据壮族民间族谱记载,一部分则从广东迁到平南再迁入本市。服饰壮族男女惯穿自织自染的棉、麻布服装(冬棉夏麻)。男穿对襟唐装衫...
咖啡对于工作人员来说是必不可少的物品,特别是经常熬夜的工作者,不过喝咖啡杯子就很重要,一款舒适顺心的杯子能给人很好的心情,不仅如此还能提高咖啡的档次。本站小编为你带来世界上最大的咖啡杯。英国伦敦,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