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烟台莱山区院格庄街道马格庄村,有一传统文化节日———龙母庙会。据传马格庄龙母庙会始于唐朝,盛于明清,距今已有1400多年的历史。每年农历二月十五,即龙母诞辰之日,人们自发从四面八方前赶来祭拜,祈祷风调雨顺,其隆重程度甚至超过春节。关于龙母治病救人、不降雹灾及龙母庙等传说,久传不衰,更给庙会增添了神秘色彩。庙会规模越来越大,波及方圆几百里,甚至千里。
庙会期间,有数万民众汇集,场面喜庆壮观,极负盛名。期间,因饥荒、战争等原因数度中断。每个马格庄人心中都有个“龙母情结”,赐恩、保平安是他们共同的心声。为继承、保护马格庄“龙母庙会”这一流传千年的民间文化习俗,马格庄村委响应民意、增加投入,逐渐恢复了庙会昔日风采和盛况,并以此为载体,开展丰富多彩的集市贸易活动和群众文娱活动,既丰富了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同时促进了农副产品贸易交流,并借此加强与周边村庄和社会各界的文化交流,展示新农村建设的成果和当地淳朴敦厚的风土人情。
庙会的形成源于一个古老的传说。据传,村中李姓人家之妻杜氏身怀六甲,一日天象现瑞,杜氏分娩,生下黑龙王。黑龙王屡屡显灵保护山东人,逢凶化吉,遇难呈祥,功德昭彰,故备受众人崇敬。其母杜氏生前为人贤淑善良,善待邻里,终生救人济世,深受众人喜爱和尊敬。当其逝后,众怀其德,故尊奉她称之曰“督龙母”,亦称“龙母太太”。为其高筑庙堂,塑造金身,世代供奉。庙宇山号称“龙母庙”,邑人俗称“龙母太太庙”。当龙母庙建成后,远近乡里平民百姓每逢有难,必进庙拜谒求助龙母保佑,逢求必应,为民消灾解难,获得平安。为此龙母之恩德更加深入人心。
古时的观阳河(现称夹河),每逢汛期,经常泛滥成灾,大河两岸民众深受其害。自从有了龙母庙,水患根除,年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民众深念其恩德,所以每年农历二月十五日,便要进庙拜谒上香、化纸钱、进贡品,以示感谢崇敬之情。日久天长,远途拜谒者逐渐增多。于是,村中有人提议村首:“这么多人来拜谒龙母,路近者尚且好说,路远者至午或午后才能返程,若不问津来拜者午餐事宜,实感邑人礼行不周。”村首听后觉得言之有理,便安排家家户户备饭招待远程拜谒者,以示邑人待客之礼。就此一举,让马格庄人热情好客的淳朴民风和龙母庙会的名声迅速远扬。北至海北的大连,西至济南、京津,东至威海、荣城,南至乳山夏村的广大民众,至日多来拜谒,赶会人数逐年陡增,让村民迎接不暇,也不堪其负。村首决定庙会赶5天,庙会期间开设集市,鼓励村民兴办餐饮业及家庭旅社,以便赶会者就餐。同时聘请邻村组织文艺节目,邀请戏班参加庙会期间演出,活跃庙会气氛。赶会之人不但可来此参拜龙母,同时还可购物、交易、看光景。
据传古时赶会人数,年年都超过万人。马格庄村这样一个弹丸之地,入会者如此众多,那真是人山人海,摩肩接踵,远观如条条巨龙在涌动。马格庄河道两岸,岭上岭下,村中主要街道两侧,货摊密布,争相叫卖。烟酒糖茶、日用百货样样俱全;餐饮业更是热闹,羊肉汤、牛肉汤、驴肉汤、猪骨汤、熟牛肉、熟羊肉、烧头肉店铺,还有豆腐、豆浆、豆腐脑、炸油条、炸面鱼、米饭、馒头、包子、饺子、大烤饼、火烧、鱼果子、油煎包、水煎包等食品饭馆,外加煎、炒、烹、炸各类菜肴和酒水铺馆随处可见,顾客盈门。山珍、海鲜、糕点、风味美食、农家特产、菜蔬、果品、粮食,应有尽有。牲口市中骡、马、牛、驴、猪、羊、鸡、鸭、鹅也都入市交易。庙会上人声鼎沸,一派太平盛世繁荣景象。
庙会期间,各地戏班子不请自到,天天唱大戏,争相更新剧目,展示各自绝活风采,吸引观众。还有打把式的(武术表演)、说书的、唱曲的也不乏其人,各显绝技。庙会上燃放大鞭,回里村远近闻名。用两匹骡马扎起一抬大杆,驮着一挂大鞭,来到会场便竖起高竿,挂起大鞭,从上午辰时中(上午八点)开祭之时,龙母信徒拜谒开始,大鞭响起,整整一上午,鞭炮声不绝于耳。祭礼结束后,各村组织的民间传统文艺节目便开始入市表演。由十六人组成的大鼓队开道,十六面大鼓齐奏,鼓声整齐,铿锵有力响彻云霄。舞龙的、舞狮的、跑旱船的、跑驴的、姜老背姜婆的、蚌仙舞、王小赶脚、唐僧取经、胶东大秧歌、花棍舞、踩高跷、拾阁等演员粉面彩装,表演精彩、风趣、幽默,形式多样,趣味横生,锣鼓喧天,丝乐悦耳,这时的庙会气氛达到高潮。五天的庙会天天如此,热闹非凡。
庙会上的演艺节目多样,最为引人注目的抬阁表演节目。当年庙会上抬阁表演多村有之,当数崖前村首屈一指。2014年,我曾去崖前村和马格庄村采访过当年抬阁的老人。解放前多次参加过抬阁表演的曲年祥(时年89岁)、马格庄村的何义先(时年103岁)等老人年龄虽高,但神志尚清,二人对抬阁的结构组装、移动方式、节目表演等内容讲述得绘声绘色。当年抬阁上的演员多是由七八岁、至多十几岁的少年儿童担当。
挑选孩子时,贫穷人家的孩子想干还不让。想用富户家的孩子,人家却不干。全是找了一些普通民户家胆大的孩子或在土地庙许过愿的孩子担当演员。曲年祥老人就是其中的一个。他是站在二层托盘上的表演者。他表演的是《小鸡赶蛋》。即将两个小孩捆在一横杆上,吊在高杆上,绕着高杆转。一层托盘上站有四人,扮相唐僧、孙悟空、猪八戒、沙僧,姿势各异站在托盘上围着大杆转。这些孩子腰上都系有安全绳,拴在大杆上。最上层托盘上只有一人。身体捆在大杆上,但手臂、腿可做出各种姿势。齐肩高处的大杆上固定一把青龙偃月大刀,一杆红缨长枪伸向两边斜上方。表演者伸开右臂,手可握大刀。伸开左臂,手可握长枪。演员们随着锣鼓点节奏快慢进行表演。小抬阁(八人抬的)重量近千斤,大抬阁(十六人抬的)重量至少也有一千五百斤。行进时,抬的人员步调要一致,一边行进,一边还要控制好大箱座盘,以防大杆倾斜,确保杆上演员安全。抬阁高度,高者三丈余,矮者二丈余。抬阁表演引人注目入胜,常常博得众人喝彩。
据史料载,明清时期,胶东地区政治环境相对比较稳定,经济发展比较繁荣。当时的普济乡檠社(现院格庄街道),因受龙母文化之影响,庙会的兴盛,再加上当地民风勤劳淳朴,热情好客,不少外地人相继徙入,让原来不足百户的小村庄很快扩大。至盛期,马格庄村居民多达九百余户,人口多达三千余人。因为人们对龙母文化的信仰,而使这里人气大盛。在当时马格庄的龙母庙会,相当于“对外”开放的窗口,借此平台,让农、贸、工、商、学等蓬勃发展。经济发展了,人们的生活水平自然就提高了,同时也促进了地方文化教育等多方面的发展。明清科举时代大量业儒、庠生、廪生、贡生、进士的出现,就是例证。进入民国年间,地方军阀当政,民不聊生。尤其是当日寇入侵中国之后,人们便陷入灾难的深渊。
一九四七年国民党窜犯胶东,农历二月十五日,正当马格庄赶庙会时,国民党反动派的飞机来到马格庄村的上空盘旋俯冲扔炸弹,赶庙会的民众四处奔逃保命。庙会被彻底搅散,这次庙会是建国前最后的一次。从此马格庄的龙母庙会一停就是六十余年。当龙母庙会这座经济发展的平台彻底坍塌之后,此地经济发展也停滞长达半个多世纪。
在党的富民政策春风的吹拂下,如今的马格庄村已是旧貌换新颜,新修砌的河道流水潺潺,文化大院歌声缭绕,农贸市场规范有序,龙母庙及大戏台正在规划恢复中。有着深厚文化底蕴的马格庄村,山好、水好、环境好,勤劳朴实的马格庄人正把无数神奇的梦想,变成一轴轴和美的新农村画卷。
云南大理、洱源、剑川、鹤庆、云龙等地服饰的款式略异,但基本构件一致。男痕迹由对襟白衬衫、黑领褂、大筒裤、剪口布鞋等件组成。女装由蓝、白、雅布(淡蓝)等色布制成的右衽大襟衬衫、领褂、围腰(围裙)、飘带、...
竹板书形成于清代嘉庆年间(1796-1820)。竹板书的表演方式为一个人右手持大板、左手持节子板站唱。竹板书老艺人口头传说:嘉庆年间,皇太后寿终,上谕京师百日之内禁止动用管弦乐器,致使北京许多艺人难以...
秦皇岛,是渤海湾西北岸一片普通而又神奇的土地,一片古老而又年轻的土地。在这片土地上,浓缩了中华民族几千年的文明史,演出了一幕幕惊天地、泣鬼神的历史活剧。秦皇岛市是一座有着悠久历史的古城。因公元前215...
人有生就有死,谁也逃避不了。世界各民族都有自己丧葬习俗,从古至今流传了几千年中国文化文明历史,它涵盖了儒、道、佛三教派思想理念。在湖南省郴州市最南边陲的桂东县,淳朴的祖祖辈辈对丧葬习俗历来非常重视,在...
水尾圣娘信仰的形成东郊水尾圣娘庙,位于海南省文昌市东郊镇椰海村委会坡尾村,庙中供奉着南天闪电感应火雷水尾圣娘。但是当地人平时并不直呼水尾圣娘的名号,而是简单亲切地称其为“婆祖”。(“婆祖”最初是海南人...
西盟佤族衣服,多为佤族妇女自己纺织的棉、麻布做成,有衣、裤、裙、毯子、挎包、槟榔袋、包头等,也有从外民族购买的布匹、衣服和棉毯等。装饰品有银、锡制作而成的头箍、手箍项圈、耳环、手镯,还有用竹、藤制作而...
坦桑尼亚信奉基督教的人占44%(其中天主教占28.2%),信奉伊斯兰教的人占32.5%,信奉传统宗教的人占22.8%,其他占0.7%。信奉天主教和基督教新教的人忌讳13和星期五;信奉伊斯兰教的人忌讳谈...
张家界“三分坪,七分山”,老百姓世代与高山相伴,也与背篓结下不解之缘。姑娘出嫁,要织“洗衣背篓”作陪嫁。洗衣背篓 小巧玲珑,蔑丝细腻,图案别致,花纹精妙,是新娘子巧手勤劳的“招牌”;女儿生孩 子,娘家...
驱车从塞浦路斯首都尼科西亚向西行驶,快到旅游胜地帕福斯时,眼前出现了一片宁静的海域。海水的颜色淡淡的,格外温柔,不像在其他地方看到的地中海那样蓝得深不可测。人到了这里,只觉得心化了,除了温柔地凝视着海...
玉环是中国文旦之乡,文旦种植有上百年历史,该果营养丰富、清甜爽口、清肺润肠。玉环位于浙江东南沿海黄金海岸线中段,属海洋性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冬无严寒,夏无酷暑,四季分明,温和湿润。玉环县是国家级文旦商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