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客网

福建泉州特色民居(2)

真忐忑2023-07-31

宫殿式"大厝"

"宫殿式"大厝,是泉州民居最为典型的民居住宅类型。它有三开间、五开间、带护厝、突山庭堂,两边对称,横向扩展布局。纵深有二落、三落、五落不等,以庭为组织院落单元,庭、廊、过水贯穿全宅。较多运用砖、瓦,多用石砌基础和红砖砌筑外围墙。穿斗木构架作承重结构,多采用硬山屋顶,弯曲起翘屋脊,脊角"燕尾式"华丽动人。

蔡浅古大厝位于南安县官桥镇潭里村漳州寮自然村。蔡资深,又名浅,南安人,是清朝光绪年间著名的旅菲华侨,封赠资政大夫,古厝群于清朝咸丰5年(1855年)兴建,光绪33年(1907年)全部完工,前后历经52年,现存建筑有13座汉式古大厝(第宅)。2座宗亲祠堂已倒塌,占地面积约100多亩。大小房间400间,坐北朝南。这些大厝排列五行,每行有4座,也有2座,每座大多为二进及三进五开间,各有护厝,或东西两边双护,或单侧一护。主体建筑为硬山及卷棚屋顶,上铺红瓦及筒瓦,燕尾形屋脊,穿斗式木构架,座座既有独立门户,又有花岗岩石条铺筑成石路石埕相连着成群建筑,既作行路,又作晒谷场,以及休息时闲坐、纳凉等活动之地。厝间有2米宽的防火通道,俗称火巷,小路两边都有明沟作排雨水用。该建筑座座屋脊高翘,雕樑画栋,门前墙砖石浮雕,立体感强,窗棂雕花刻鸟,装饰巧妙华丽。

手巾寮

手巾寮厝是泉州古民居较为普遍的沿街巷建造类型。它巧妙利用地势特点,是一种纵向延伸呈带状形式。面宽3至4米,单间木构。具有层层引深的气氛。她由门口厅、天井、正厅、厅后房、小天井、大房、后房、窥脚、后尾或后落组成。有二落、三落进深,宅内留有一条前后连环的巷路,这种小型的民居住舍小巧亲切,装修也很简洁。

另有一种手巾寮前面沿街市、后面沿溪岸。如鲤城五堡街,利用临街设店、作坊,后面水上货物运输,有"前通街、后到溪"的美称。

骑楼

骑楼,俗称"五脚架"。是泉州民居和街坊建筑.沿街面用柱廓式骑楼,楼高有二层、三层、四层高底差落;单座建筑多为纵向进深布局,楼与楼相连成十里商业长街。前面临街设店面,里面和楼上多作居住及货物堆放用房,厨房、卫生间设置后面,经营和生活都很方便。它的特点是,夏天能遮骄阳,雨天可蔽风雨照常经商。

山地木楼民居

山区内地的民居建筑,其一般多选择接近河谷、山边的向阳小坡地族而筑居。最主要是选择接近有水源地段、交通方便、利于耕地生产区的自然地形灵活布局。通常有几户至几十户人家组成村落的集居群,居群规模,大小不等,村落无完整的街道,乡村街道随着山坡地变化曲折蜿蜓,路面多以土筑路或铺河卵石路面,而错落的民居就建于小路边。

山村民居建筑平面自由、灵活,不受什么格式的限制。整个村落布局虽缺乏规律,但多依傍地势而建,显得层次分明,形成一组高低错落、变化有序的外形轮廓层次感很强的群体形象。

洋楼

归国华侨建的洋式民居建筑,它造型新颖,平面布局灵活多变,厅堂居室宽敞舒展、功能分区合理。样式别致,门窗、外廓及装饰洋味尤为突出。多数做法是以当地的传统形式为主,于外来的风格相结合,或并置相连营造。这种住房适应当时海外带回最新的建筑材料,有水泥(洋灰)、钢筋、水泥花砖、花玻璃等。这类建筑泉州大都称为"洋楼"、"番仔楼"。如石狮市郊的拱星别墅,南安林路厝,鲤城青龙巷李宅,它们在中国近代建筑史上,代表着中西文化初期接触的杰出成就。

热门推荐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