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岛是环渤海地区和山东省唯一的海岛县,由32个岛屿组成,其特色海洋文化积淀深厚,内涵博大,形式繁多,在北方极具典型的代表性和影响力,特别是有380多年历史的渔俗文化,如长岛的渔家号子,是历代渔民常年在海上生产生活中形成,很有震撼力和吸引力。
长岛渔号是风帆时代长岛渔家人创造的闯海之歌,号词简单,语调粗犷,情绪豪放,乡土气息浓郁。它的兴起和传承,与长岛悠久的海洋历史文化息息相关。
“长岛渔号”源于砣矶岛,至今已有380多年历史。早在清末和民国时期,仅砣矶岛上的大风船就达300多只,是风帆时代的一支海上劲旅。这种以风为动力的大型木帆船,一般为18人左右操作。在风帆时代“长岛渔号”作为海上生产的一种“渔令”,遍及整个渤海和北黄海沿岸。建国前,岛中常从莱州雇用“鱼眼”(能根据时令、海水潮汐、颜色,观察判断鱼群大小、鱼量多少和走势的人),使渔号之间有了交流,得到丰富发展。“长岛渔号”鼎盛是在民国期间,渔号从渤海叫到黄海,直至朝鲜和日本,现在胶东和辽东沿海地区流传下的部分渔号子仍有“长岛渔号”内容和韵味。
据《长岛县志》记载,在20世纪30年代,砣矶岛后口村有只“大瓜篓”(船名)在烟台港站锚(抛锚),适逢有只天津的“大改翘”(船名)正要掌篷出海,时值雨后,篷绠湿涩,船上10多个人费了九牛二虎之力,也没有把篷掌起来。砣矶岛上有个号头,绰号“小鬼奶奶”,他即刻带领4个伙计靠了上去,一阵“掌篷号”,硬是把沉重的篷帆叫了起来,在港的各地渔民无不钦佩,争相学喊,“长岛渔号”自此名声大振。1949年,砣矶岛大风船参加了解放长山岛战役,1950年,长岛又组织了大风船支援解放舟山群岛的支前活动。“长岛渔号”伴随着大风船一起南下,在我军渡海作战史上写下光彩的一页。
随着生产力的解放,生产工具和生产方式的更新,随着一些老年渔民相继退休或作古,“长岛渔号”在鲜为传唱中成为一种无形的文物,被尘封在人们的记忆和感怀中。自上世纪80年代始,长岛鱼号又被挖掘整理记入《长岛县志》,如今,延续了380多年的“长岛渔号”已是长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一笔宝贵财。
“长岛渔号”是渔民长期从事海上劳动创造的歌谣,是风帆时代海洋渔俗文化苑中的一朵奇葩。捕捞作业尚未实现机械化以前,渔民的帆船有风靠篷,无风全凭摇橹。当发现鱼群的黄金时刻或风暴来临的紧要关头时,4人或8人同摇大橹,渔号用来协调动作。渔号的节奏铿锵有力,曲调苍劲浑厚,音程八度大跳,具有气吞山河之势。如今长岛人喊渔号,不仅坦露出渔民粗犷勤劳的体性,也蕴含着渔民热情好客的柔情,以至使长岛人酿造了独特的“渔号文化”。“驶船拉网捕海鲜哩,家来贵客喝三天哩!”、“摆摆手,村里走哇!喊渔号,交朋友哇!”、“嫁女娶媳喽,设宴贺喜哎!迎宾待客喽,渔号秧歌哎!”等等,老少妇孺都能念叨几句。这几年,渔号子又不断翻花样,一曲曲诙谐动情的新号子让人着迷。喊唱的和听唱的都提精神气。
据悉,长岛早在史前文化时期就是山东半岛与东北亚地区往来的主要通道,曾对辽东半岛、朝鲜半岛产生过重要影响。春秋时期,长岛便成为了齐国开辟东方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枢纽。秦代徐福入海求仙的著名传说,也与长岛关系密切,因为长岛正是徐福大规模船队东渡的主要通道。
进入汉代后,长岛成为中韩海上贸易的通道和基地。魏晋至唐初时期,官方将长岛确定为与东亚诸国朝贡贸易的重要通道。到了明代,长岛不仅是我国与朝鲜往来的重要通道,也是文化交流的重要基地。明代朝鲜使臣在长岛留下的诗文,也为东方海上丝绸之路增添了异彩。
此外,长岛以其32座岛屿横贯胶辽两个半岛,衔南接北,扼控渤海海峡。特殊的地理位置,令长岛从唐代起便成为了中国海防建设的重点地区。历朝历代在长岛都有着规模不等的海防建设,不仅留下了许许多多海防遗址,也留下了许多精彩纷呈的民间故事和传说,积累、沉淀出了丰富醇厚的海防文化。
长岛著名景观——猴矶岛灯塔,亦是在这样的历史大背景下修建而成。该灯塔始建于1882年,主要为航行于长山水道的船舶提供助航服务,标志中国近代航海走向世界。2013年5月,猴矶岛灯塔被列入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长岛渔民号子粗犷、浑厚、优美、和谐。乡土气息浓郁,不仅具有组织生产、协调动作的功能,有鼓舞劳动情绪、调节精神的作用。渔民号子的音乐表现特点,因具体作业项目和劳动强度而异。“廷巴号”、“捞鱼号”、“发财号”舒展悠扬,柔中带刚,表现了闯海人的那种豁达、豪放的情怀。它伴随着动作、环境、情绪,曲调明亮、高亢。像一曲乘着海鲜味的“信天游”。
“摇橹号”、“拨网号”、“起锚号”、“竖桅号”、“掌篷号”则节奏铿锵有力,曲调苍劲浑厚,特别是当风暴袭来之时,领者,号令全船,胸有成竹;和者,齐心协力,众志成城,这一领一合、一呼一应,音程上八度大跳,和者的句头紧咬着领者句尾,再加上渔民那粗壮的胳膊,有力的手腕,腿上暴起的青筋,裸露的紫红的脊梁以及那全神贯注的眼神,让人感觉那号子把渔民的心气神儿全都调度在力系千钧的绠绳和泊水推浪的橹柄上,当风暴平息了,渔民回头看刚刚闯过的那段激流险滩,如果没有号子壮胆、助威,他们真不敢相信会从哪里生出这般神勇?以渔号指挥生产,能叫“多心眼”想到一起,能让“八股绳”拧到一块儿,关键时刻,只要渔号一叫,人们便长了情绪,添了力气,产生了以一当十,降龙伏虎的大气魄!风后的渔场是海上的小阳春,丰收的喜悦,催着满载而归的渔船,这时叫起“发财号”,、流畅、悠扬,渔号再加上重叠、说唱、打趣的花彩,那种怡然自得的心情,溢出“七品县令也不换”的自豪和满足。
长岛渔民号子,是我国北方最负盛名的渔号,无论是曲调上、曲目上、节奏变化和和声的运用上都极具特色。五六十年代,国家及省市的音乐工作者多次到长岛来收集、整理长岛渔号,专家、学者们对这一宝贵的民族音乐遗产,给予了极高评价。
捷克人的饮食以猪肉为主,日常民族饭菜是猪肉排 、甜酸菜和馒头片,捷克人喜饮啤酒,人均消费量160升,据世界首位。到了捷克,可别错过捷克人常吃的Knedliky,也就是面皮包肉馅的洋水饺,但是配上东欧人...
酒与民俗不可分。农事节庆、婚丧嫁娶、奉迎宾客等民俗活动,酒都首当其充成为主角。无酒不成礼,无酒不成俗,离开了酒,民俗活动便无所依托。贵州各民族绚丽多姿的酒礼酒俗,构成了贵州酒文化令人陶醉的千年画卷。能...
盐城的风土人情摸秋 立秋之夜,盐城北部地区传有“摸秋”的习俗。这天夜晚人们可以在私人或集体的瓜园中摸回各种瓜果,俗称“摸秋”。丢了“秋”的人家,无论丢多少,也不叫骂,此俗相传始于元代。 元末,淮河流域...
壮族迁徙及分布桂平市壮族除部分土著外,其余均从外地迁徙而来。另一部分来自贵州,另据壮族民间族谱记载,一部分则从广东迁到平南再迁入本市。服饰壮族男女惯穿自织自染的棉、麻布服装(冬棉夏麻)。男穿对襟唐装衫...
咖啡对于工作人员来说是必不可少的物品,特别是经常熬夜的工作者,不过喝咖啡杯子就很重要,一款舒适顺心的杯子能给人很好的心情,不仅如此还能提高咖啡的档次。本站小编为你带来世界上最大的咖啡杯。英国伦敦,一个...
达斡尔族是一个民族特点非常鲜明的少数民族。特别是达斡尔族长期以来的饮食文化方面表现出的爱吃“库木勒”,即柳蒿芽,后又成功地创办了“库木勒”节,把这种饮食文化现象转化为社会文化现象之举,就颇有自己的独到...
情人山头对唱歌(一)男:山歌没人起头我起头林光唱到西街头街上看看无限好 好比温州和杭州女:山歌很早妹起头天亮唱到没日头东边唱到水南户西边唱到张山沟男:唱起山歌没因由想妹和我同个枕头女:杜鹃开花红辣辣好...
来到杭州,除了欣赏西湖美景外,还有一个地方是必去的,那就是清河坊。清河坊自南宋以来,这里就是商铺林立、酒楼茶肆鳞次栉比,是杭州城的政治文化中心和商贾云集之地。据说,清河坊的得名,与南宋的太师张俊有关,...
香港的殡仪历史记载始于1930年代后期,当时香港的殡仪服务主要由义庄包办,但由于使用者的家境普通,所以义庄提供的殡仪服务通常只为灵柩暂存、大殓、出殡及下葬。而家境较富裕的,通常会光顾长生店的上门式殡仪...
死者、丧事礼称竹溪县对死者、丧事称谓,一直沿袭传统礼称,忌称“死”、“丧”。自己亲人死亡,称“走”。幼年死亡称“丢了”或“夭折”。病亡称“病故”。老年人死亡,加称“老”、“去世”、“过世”、“仙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