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名人专祠是官方或民间为国家和地方名人建立的纪念性祠堂,有别于宗族祭祖的姓氏祠堂。历史名人专祠一般不进行族姓的祭祀活动(但有的群众也上供品或进香,举行非集体的祭祀仪式),不设神主龛、神主牌,也不修族谱,仅为了弘扬历史名人的功绩、品德、气节等。一般堂中多有名人塑像或画像供后人瞻仰。同时,常陈列与名人有关的研究资料、著述和文物等等。此类祠堂的形制与姓氏祠堂相似,建筑风格也比较,形制却较小。但现代历史名人专祠与古代历史名人专祠的建筑形式、风格却有所不同。有的历史名人专祠还被列为文物保护单位。历史名人专祠虽然在数量上无法与姓氏宗祠相比,但其历史意义却远在一般宗祠之上,它大都成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位于海口镇岑兜村黄螺山麓的“林氏宗祠”,严格意义上属于姓氏宗祠,但如今把它列为历史名人专祠也未尝不可——因为该祠已被辟为“林则徐纪念堂”,而林则徐为历史名人。“林氏宗祠”为六代祖林榕山和其子林存素建于明代,原为悬山顶土木混合结构,六扇前后院,两进。1998年重建后的宗祠比原祠略大,祠宽15.3米,深28.8米,面积830平方米。祠堂两进三厅,为混凝土半框架结构。前厅正上方挂有“英雄”巨匾和林则徐玄孙凌青书写的“林文忠公祠”横匾。另有胡乔木题写的对联“捷报新传百载冤仇今尽雪,将军虽去千寻大树永凌云”,林则徐外玄孙、著名书法家沈觐寿书写的牌匾,以及大量反映林则徐生平业绩的挂图。该祠1993年被市政府定为福清市青少年德育教育基地。
原位于城区西门水陆街的戚公祠,属于历史名人专祠。明朝嘉靖年间,倭寇扰乱福清,戚继光奉命率军清剿倭寇,全面告捷,功绩卓著。福清人民为了纪念戚继光的丰功伟绩,建祠缅怀。祠内有戚继光塑像,四壁绘有戚继光功绩图。祠的大门顶竖有双龙拱圣旨金字“戚公祠”牌匾。清雍正十二年(公元1734年)重修。建筑物由前殿、后殿、左右走廊、厢房等组成。大殿面阔三间、进深一间,系硬山顶土木结构。历数百年,戚公祠春秋两季均奉祭,至民国后才停止。1987年11月23日,该祠被列为县级第二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可惜的是,这座文物上世纪90年代因拆迁没能被保住,成为历史的遗憾。
原位于现在西涧寺附近的“许公祠”,属于历史名人专祠。据传,该祠是叶向高为纪念当时任县官的恩师许熊批取他为秀才,与陈仕贤共同建造的。叶向高还亲笔为该祠写下对联:“三十年前遗爱犹存,行道兴歌思蔽芾;千百岁后明禋弗替,秋风洒泪荐馨香”。该祠惜已不存。
福清市另外曾辉煌一时的历史名人专祠还有:原位于县西关外的“忠爱祠”,由巡按御史沈灼将“明离宫”改做宋监门“郑侠祠堂”,匾题“忠爱祠”。叶向高建议沈灼重修,并改名为“一拂先生祠”;原位于县东门外的“忠烈祠”(祀刘仝子及妻林氏、林氏兄林同);原位于海口镇龙江书院之左的“戚公祠”(祀戚继光);原位于县北隅圣迹寺旁的“义烈祠”(祀夏叔慎兄弟子侄);原位于县北隅凤凰山麓的“简肃祠”(祀林栗);原位于县内的“报功祠”(祀汪道昆、戚继光);原位于海口镇的“崇德祠”(祀汪泗论、王政新);原位于县西门外的“钮公祠”(祀钮纬);原位于县西门外的“二罗公祠”(祀罗向辰、罗万程);原位于县西门外的“丁公祠”(祀丁永祚);原位于县西门外的“张公祠”(祀张勉学);原位于县西门外的“邬公祠”(祀邬元会);原位于县西门内的“两贤侯祠”(祀凌汉羽中、汪泗论);原位于县西门外的“康公祠”(祀康承祖);原位于县东门内儒学东旁的“明德祠”(祀费道用);原位于涵阁的“金公祠”(祀金学会);原位于县北隅凤凰山麓的“仰止祠”(祀叶向高);原位于渔溪苏田的“颂德祠”(福、兴、泉、漳绅衿商民为明御史林汝翥建);原位于瑞岩山的“林公祠”(为明户科都给事林正亨建);原位于县南门外龙首桥头的“美报祠”(绅衿为明尚宝司司丞叶成学建)。
位于阳下镇中亭村的“海谷(yù)公祠”,也属于历史名人专祠。该祠始建于明嘉靖六年(公元1527年)。座西朝东,占地面积约500平方米。解放前,为我地下游击队议事之所,福清、长乐、平潭三县地下党领导曾于此共商义举。建国后,该祠成为农会和乡政府所在地,曾作为土改、反霸、合作化、建设新农村的指挥中心。为保存明代历史名祠,族人于1995年按原貌修复一新。据了解,海谷公为西亭陈姓二十世祖,其次子陈伯谅于明正德三年(公元1508年)高中戊辰科第七名进士,时称“海内十大才子”之一,累官河南道监察御史、提督两京学政,有“名御史”之美称。明嘉靖丁亥年,福建监察御史胡文龙,请旨为其建造“两京文衡”坊,同时御封海谷公为文林郎监察御史。
位于龙田镇二村的“女祠”——张氏义姑祠(也叫“姑妈祠”),是明洪武丙寅年为纪念张金而建造的。张金为张希善女儿,“夫早丧,归而孀居”,三十年如一秋抚养其弟张世英儿子成家立业,后代感念其无私精神,建“义姑祠”以表敬仰。传张金生于宋末,卒于元初。该祠历代皆有重修,现占地面积200平方米,内设“怀德堂”和“纪念堂”。
祠堂本是男性的天地,神位上供奉的是男氏的先祖,封建的纲常礼教认为女士是依附于男人的,所以不能跨进祠堂一步。而且女祠不能与男祠一般地位,男祠高大宏伟,女祠却显得有些低矮阴暗;男祠从正门进,女祠却只能走边门;男祠坐北朝南,女祠却是坐南朝北,地位有着天壤之别。然而在“张氏宗祠”之右,却建造这么有一座女祠,十分难得,这在福清乃至全国恐怕也是十分罕见的。据《易经》“男乾女坤、阴阳相悖”理论,既为女祠,当然得与男祠相反。该祠不但没有与“张氏宗祠”相反,反而同向,且建于宗祠之尊,可见女祠设计、建造之良苦用心。该祠可与安徽歙县棠樾著名的“清懿堂”(俗称“女祠”)相提并论。不但具有特殊研究价值,也具有一定文物价值。可惜长期以来,该祠却被人们忽视了。
捷克人的饮食以猪肉为主,日常民族饭菜是猪肉排 、甜酸菜和馒头片,捷克人喜饮啤酒,人均消费量160升,据世界首位。到了捷克,可别错过捷克人常吃的Knedliky,也就是面皮包肉馅的洋水饺,但是配上东欧人...
酒与民俗不可分。农事节庆、婚丧嫁娶、奉迎宾客等民俗活动,酒都首当其充成为主角。无酒不成礼,无酒不成俗,离开了酒,民俗活动便无所依托。贵州各民族绚丽多姿的酒礼酒俗,构成了贵州酒文化令人陶醉的千年画卷。能...
盐城的风土人情摸秋 立秋之夜,盐城北部地区传有“摸秋”的习俗。这天夜晚人们可以在私人或集体的瓜园中摸回各种瓜果,俗称“摸秋”。丢了“秋”的人家,无论丢多少,也不叫骂,此俗相传始于元代。 元末,淮河流域...
壮族迁徙及分布桂平市壮族除部分土著外,其余均从外地迁徙而来。另一部分来自贵州,另据壮族民间族谱记载,一部分则从广东迁到平南再迁入本市。服饰壮族男女惯穿自织自染的棉、麻布服装(冬棉夏麻)。男穿对襟唐装衫...
咖啡对于工作人员来说是必不可少的物品,特别是经常熬夜的工作者,不过喝咖啡杯子就很重要,一款舒适顺心的杯子能给人很好的心情,不仅如此还能提高咖啡的档次。本站小编为你带来世界上最大的咖啡杯。英国伦敦,一个...
达斡尔族是一个民族特点非常鲜明的少数民族。特别是达斡尔族长期以来的饮食文化方面表现出的爱吃“库木勒”,即柳蒿芽,后又成功地创办了“库木勒”节,把这种饮食文化现象转化为社会文化现象之举,就颇有自己的独到...
情人山头对唱歌(一)男:山歌没人起头我起头林光唱到西街头街上看看无限好 好比温州和杭州女:山歌很早妹起头天亮唱到没日头东边唱到水南户西边唱到张山沟男:唱起山歌没因由想妹和我同个枕头女:杜鹃开花红辣辣好...
来到杭州,除了欣赏西湖美景外,还有一个地方是必去的,那就是清河坊。清河坊自南宋以来,这里就是商铺林立、酒楼茶肆鳞次栉比,是杭州城的政治文化中心和商贾云集之地。据说,清河坊的得名,与南宋的太师张俊有关,...
香港的殡仪历史记载始于1930年代后期,当时香港的殡仪服务主要由义庄包办,但由于使用者的家境普通,所以义庄提供的殡仪服务通常只为灵柩暂存、大殓、出殡及下葬。而家境较富裕的,通常会光顾长生店的上门式殡仪...
死者、丧事礼称竹溪县对死者、丧事称谓,一直沿袭传统礼称,忌称“死”、“丧”。自己亲人死亡,称“走”。幼年死亡称“丢了”或“夭折”。病亡称“病故”。老年人死亡,加称“老”、“去世”、“过世”、“仙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