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客网

江苏东台习俗(3)

雁旋2024-01-26

东台民俗:正月半,炸麻串

徐良观

正月十五元宵节,在我们东台堤东农村除了点烛敬香放爆竹外,还有一项习俗就是“炸麻串”、“煨秧亩”。

麻串就是用芦柴杆、乌桕柴杆扎成碗口粗的草把,中间填满碎草、芦叶,有的中间包上葵花杆,既硬铮,燃烧时间又长。扎麻串麻串把子的草箍为12道,象征全年12个月。有的人家在麻串中上部间隔包进一个个“撂撂儿”,就是一个个单响的小鞭炮,舞动时不时发出“噼噼啪啪”的声响,别有一番情趣。麻串长约2公尺左右,从顶端点着火,一个人拿着,在田埂上走着舞着,划着圈子,像舞龙灯一样。大人手上拿的粗的长的,我们小孩跟在后面舞着细的短的,把田埂上的枯草点着,燃烧成一条条火路。孩子们则高兴得手舞足蹈。秧亩过去单指用来培育秧苗的田块,现在泛指一切长庄稼的农田。大集体是在自留地里,大包干后是在自家承包田里。“煨秧亩”就是在元宵节这天,把枯草集中城一个个小草堆点燃。煨秧亩的时间持续较长,有的人家从上午一直煨到晚上,只是需要不停地为火堆添加碎草。

元宵节那天是农村小孩最快乐的一天,因为那天不光吃“圆子”,还炒花生、炒蚕豆和葵花籽。更高兴的是,可以尽情地炸麻串、煨秧亩。小时候不准玩火,那时住的都是草房,一旦失火非常可怕。只有正月半才允许跟着大人炸麻串、煨秧亩。记得在那炊草和口粮都很紧张的年代,为了元宵节这天的煨秧亩,我们早早就做了准备,几天前就带着草耙和草袋,去河浜上拾草,集体河浜上芦苇收结束后,还留下一些枯苇叶和断了的柴杆和乌桕草根。我们就用耙子划,动手拾,用草袋装回来,为煨秧亩备足燃料。

正月半这天,我们在学校就互相询问:“今晚你家可炸麻串?”放学回到家,放下书包,首先看大人把麻串把子扎好没有,如果大人还没开工,孩子则嘟着小嘴催开了:“还不快点扎,你看人家二爹就早就扎好了,阿锁已经拿着在门前场上试舞了一番!”听到孩子催促,大人也不再拖拉,找来柴草抓紧扎起来。煨秧亩一般是妇女和小孩儿的事。我们则在妈妈前后蹦来跳去,挎着装满碎草的篮子,分别在田的四个角布上草屑,用火点燃。瞬间,田野里烟雾袅袅,火光闪闪。火光映红了火堆旁的张张充满希冀的笑脸。其实,煨秧亩与炸麻串的作用一样,都是为了消灭田间寄生在枯草上的害虫虫卵和田间杂草种子;炸麻串煨秧亩产生的烟雾,笼罩在田野上,形成了雾障,能够提高土表温度,抵御春寒。庄稼就能长得好,夏收就能粮食満仓。

从傍晚时分开始到晚上,你如果站在田头纵目远望,田野上炊烟袅袅,或浓或淡的白烟缓缓飘散,久久地在头顶上盘旋,不肯离去。红红的火苗忽大忽小,忽明忽暗。孩子们则围着火堆尽情地奔跑跳跃,添草延火。有的调皮鬼偷偷从家里带来小鞭炮,趁大人不注意,往火堆里一扔,火堆里不时发出“噼啪”的响声,有的在扔了鞭炮后,捂着耳朵,远远地躲开,胆大的则是扔了鞭炮后就在原地等着那惊人的一响。陪着孩子的妈妈们则在心里默默地祈祷老天爷保佑,害虫少收成好。我记得妈妈在点燃了碎草后,等到火苗旺起来后,就抓一把湿草捂住腾起来的火苗,田间顿时烟雾浓了起来。

煨秧亩的时间不是统一的,所以元宵节这天,田野里从上午到晚上一直是炊烟弥漫,田野氤氲在浓浓的烟雾中,成了乡间一道独特的闹元宵风景线。红红的火苗映照着一张张饱经风霜的脸,点燃了人们心头生活的希望。

大人和孩子们在田头要一直等到火熄灭了,才回家。这是大人们“禁火令”的开始。孩子们则不舍地回头望望田间的袅袅烟雾,好想再玩会儿。

夜幕下,田野上,到处是枯草燃起的火光,孩子兴奋地追着火光疯闹,只见朦胧月光下的田野,到处火把飞舞,人影阑珊,真是“万盏花灯映田野,火树银花不夜天”啊!记得我们东台地区炸麻串时最流行的儿歌就是:“正月半,炸麻串,爹爹炸了奶奶看,拾了个馒头称斤半,爹爹称了奶奶算。”年长的老农则聚在一处,吧嗒吧嗒地吸着旱烟看着孩子们舞火弄烟。观察火色预测年成好丑。他们认为,火色深红主旱,火色发白主水。在那靠天吃饭的岁月,人们是多么渴望风调雨顺,庄稼丰收啊,谁还会责怪他们的自私与狭隘呢?

如今,不少古老的习俗,在历史发展的长河中变异了,甚至消亡了,在有着溱东开庄遗址、时堰五星村古良渚文化遗址的东台,却奇迹般地保留着远古就有的“炸麻串”“煨秧亩”习俗。每到元宵节,东台的农民们就早早备好待炸的柴草留着到田间炸麻串煨秧亩,有的上午就开始准备红柴草扎麻串把子,等着傍晚到田间炸麻串。那上下翻腾的火把,那酣畅淋漓的呐喊,那四处奔跑的人影,更显咱东台乡下人雄浑、粗犷的乡野气势和厚重、淳朴的清新民风。

热门推荐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