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客网

湖北荆州风土人情(2)

醉南2024-04-29

三、荆州花鼓戏

荆州花鼓戏是湖北省的主要地方剧种之一,它发源于荆楚大地,是在三棒鼓、踩高跷、采莲船等民间演唱形式上发展起来的一种载歌载舞的乡土戏曲。

荆州花鼓戏正式以戏剧形式出现,相传始于清朝中叶,迄今已有 200年历史,它最初名叫“沿门花鼓”(或“推车花鼓)。在其早期阶段,常是三五个人搭成一个小小的戏班,走乡串镇,用几张方桌搭成平台,演出一些对子戏。常见戏目有《双撇笋》、《茅江夜话》,说是其领班是个叫贺四郎的民间艺人。演出内容,多为一些反映男女情爱的戏剧片断,演出时用简板、渔鼓伴奏,因其声腔柔婉,颇受四乡民众欢迎。当时,不少乡绅恶词曲辞淫糜,有伤风化,便呈请地方官府出面禁止。同、光年间,洪湖、沔阳的官府,曾先后发布告示,公开禁止。

荆州花鼓戏的初兴之际,有些失意文人纷纷参与剧目创编润色,贺四郎 (贺霞龄) 、汪春保、黄二生等艺人亦借鉴高腔、越调等其它地方戏曲的表演技法,并从汉剧、鄂东打锣腔、车路子花鼓中引入一部分剧目,由此使这一新兴剧种,得到了明显的发展和提高,进而得以形成了具有本剧种演唱特色的传统剧目,如《江汉图》、《游春》、《逃水荒》、《活思夫》等。在其兴盛时期,甚至出现过“三里五台”的繁盛景象。

解放后,尤其是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荆州花鼓戏更是得到了全面的发展,在艺术上更臻完美,思想内容也令人耳目为之一新,其现代戏如《家庭公案》、《海峡情》、《向老三》等相继进京演出,使得这一地方剧种进入了它的全盛时期。新编的传统题材剧《站花墙》,还被摄制成舞台戏曲艺术片在全国播映。

四、楚人禁忌面面观

先秦时期楚人崇巫的习俗,经过了两千年衍变和嬗替,积淀了一定历史时期的社会思想内容。在民俗活动中,禁忌实际上是以消极回避的方式实行自我抑制,其具体表现为:

躯体禁忌 “男人的头,女人的腰,只许看,不许捞 (发阴平音,意为摸) 。”成年男子的头,不准随意摸,否则即被为轻侮或蔑视;女子到了青春期以后,腰肢部分(含臀、胯)旁人随意触及即被视为亵渎、羞辱。

发须禁忌 家中父母亡故,男性亲属在出“五七”之前,不得理发刮须,以示追思亡亲;不理容颜,表明孝心。

头面禁忌 头面是人的尊严所在,“骂人不揭短,打人不打脸。”俗语谓打头、打脸是最损人的举动。

性别禁忌 妇女的衣物不准当街晾晒,尤其不准撑有女子衣裤的晾衣竿横穿过道;女子的帖身衣物晾晒时还须尽量避人眼目。女人怀孕之后,忌参与其他人家的嫁娶庆典;妇女在月经期内,忌进寺、观;女人忌参与建灶、上梁等活动。

用餐禁忌 用餐前,忌用筷子敲空碗,因为只有乞丐讨食时才敲空碗;用餐后,忌将筷子横搁碗上,因为只有给亡灵“叫饭”才将筷子这样放。

语言禁忌 忌凶祸词语,亲人去世,不说“死”而说“去了”、“不在了”;棺材称“寿材”、“寿木”;年节之际,忌说“见鬼”,门楣厅堂须贴“童言无忌”红纸条,以防儿童“放快”。

社交禁忌 来客招待吃鸡蛋,忌单数亦忌两个,本地方言“二黄”为骂人语,故有此忌。客人落座后,忌抹桌、扫地、否则即有驱客之嫌。

鼠类禁忌 对老鼠敬之为“高高爹”,取其常在房梁上活动之意。老鼠机警、善啮,因担心它咬毁衣物,故而敬若神明;再则民间迷信若老鼠弃家而去,此地必有水火之灾,故以此称为媚之。与此相应,农村也对黄鼠狼有所禁忌。

名姓禁忌 单丁家庭的男陔从小皆不慎重取名,常称之为“狗儿”、“沙(母)牛”、“奶子”、“尿泡”等蔑视性小名,以防被鬼魅所侵。

热门推荐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