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大当婚,女大当嫁”这是一则荆楚俗语。荆楚的婚俗礼仪,总体上来说是沿习先秦时代婚嫁中的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的六礼古习,并在此基础上不断丰富、发展,形成了自己的鲜明特色。
从《关雎》在湖北婚嫁仪式歌里的分布情况,我们可以管窥荆楚婚俗礼仪的流变。《诗经》的开篇之作《关雎》是上古婚礼中“庙见”仪式上司仪所弦诵的一首赞词。它描述的是,在婿家祖庙里,一对新婚夫妻对列祖列宗,用荇菜作为新娘对祖宗的贡献,以取得祖灵们对她在家族在身份的认可。近来有学者考证,《关雎》的原产地就在楚地荆州。荆楚称结婚为红喜事,婚嫁时请歌班子贺喜广为流行。担当仪式司仪之职的往往是本地歌师傅。“加冠礼”唱道:“关关雎鸠在两旁,在河之洲陪新郎,窈窕淑女容颜好,君子好逑为新郎。”
地域不同,《关雎》又有不同“版本”。如潜江市的“洞房礼”:“关关雎鸠进房来,在河之洲两帐开。窈窕淑女床上坐,君子好逑撒起来。”又如京山县一带流传的“贺新婚”:“关关雎鸠在两旁,在河之洲陪新娘。窈窕淑女生贵子,君子好逑状元郎。”
将加冠礼(成人礼)与婚礼合二为一进行,是荆楚婚俗礼仪独有的特色。如松滋县一带,男家在婚礼前一日,设酒宴二席,其一择亲友家少者九人,合子为十,曰“陪十弟兄”,这是“加冠礼”的前奏,象征其子成人,是日男家命字,视以敛钱为“盒子匾”,鼓乐导送,由舅爷前来主持,登堂“贺号”。
荆楚婚俗中还有避凶求吉的习俗。如喜床上铺的稻草要顺着铺平,象征小两口今后的日子过得顺当平安,忌横着放,因“横”有蛮不讲理之嫌,将导致小两口不和睦。新媳妇进门,婆婆要用盘端枣子、花生给她吃,以求早生贵子,且望生要花着生(谓之“花胎”),即要有儿有女,能有五男二女为佳,民间谓此是“五男二女七宝座”。
从先秦时代开始,就约定俗成一套男女结合的“文礼”,经历代统治者倡导,在今天荆沙民间,已繁衍成二、三十多道程序。江陵农村婚俗礼仪的全过程是:发八字、定庚、求肯、过门、选期、报期、歇嫁、陪礼、过礼、陪十兄弟、陪十姊妹、辞父母、哭嫁、发亲、拦车马、接升、交亲、拜堂、闹房、喝“纠脑壳茶”、回门。松滋农村一些地方的婚俗礼仪更为繁缛,其全过程为:订盟、过礼、求喜、报期、娶亲、陪十姊妹、开脸、哭嫁、辞堂、发亲、发号(挂匾)、拦车马、治煞、迎嫁妆、拜堂、传茶、喝交杯酒、入洞房、铺床、坐床、陪新郎、陪十兄弟、陪新娘、陪上亲、陪媒、谢媒、示箱、穿鞋、下厨、回门。这些婚礼仪式,经千百年传媒、至今仍在荆州一些地方流行。
荆楚民间旧时殡葬习俗,从亡者停止呼吸时始,即有一套完整的程序,它们依次为:
烧“落气纸” 即死者直系亲属,在已经确认死者亡故之际,便置一瓦盆于灵床前,在盆中焚烧冥钞或纸钱,意为让亡魂“持币上路”。
净身 由死者直系亲属打一盆清水,用一方白布帕给死者擦净躯体,通常以“三袱子”为限,即抹拭时将布帕浸水拧干三遭,称“三把”。一把抹头脸,二把抹胸腹,三把抹脚腿。净身亦称“洗丧”。
换衣 给亡者换上干净衣裤鞋袜。若是青壮年夭折上有父母者,手臂上应戴黑纱;老年人的裤带用白棉线合股系扎,合股线的支数以其年龄而定,老年人换衣称“穿寿衣”。
开吊 将亡者抬上灵床,置于灵堂的白布帐幔之后。供桌上置烛台香盆和死者遗像。直系亲属的女眷一边哭一边诉说死者生平,内容多为叙述死者一生中所经魔磨难,声调哀婉动人,凄切悲恸,称“哭灵”。亲友前来祭奠,进门前先放一挂爆竹,丧家亦燃放爆竹以示应答。吊客上香,通常以三炷为限,或鞠躬致礼,或跪拜叩头,皆由死者亲属中的男性直系晚辈在灵堂左侧跪拜答谢,称“孝子谢”。停灵时间以单数为限,三日、五日或七日不等。开吊期间,有的延请僧、道做法事以超度亡魂;夜间还聘邀专门的民间艺人来唱“丧鼓”,其鼓词多为民间神话故事。吊客所送“祭仪”多为布料,须写好挽签悬挂于灵堂两侧,称为“挂祭帐”。
出殡 即送亡者前往墓地,抬死者上路之始,称为“起灵”,起灵时,孝子需将焚化纸钱的瓦罐掷碎在灵堂供桌之前,称为“甩盆”。抬灵床多为八名精壮汉子,死者亲属须排除在外。出殡亦称:“送葬”,有的请道士执桃木剑在前“开路”,孝子则披麻戴孝躬行于灵床(或灵柩)前引导,众至亲好友一路将其送至墓地。送葬队列行进途中,有亲友在道旁设香案“路祭”的,孝子须下跪答礼。
设灵与圆坟 亡者落葬后,家中应设灵位于厅堂左侧,称“设灵”;三日后亲人去坟前祭扫,称为“圆坟”。以死者去世之日算起,亲人在每一个第七日应在灵位前点烛燃香,举行祭奠仪式,到第五个“七日”为止,称为“做五七”。三年孝满,遂将灵位焚化,谓之“除灵”。
荆楚大地是著名的“鱼米之乡”,汉代史学家司马迁在《史记》中称这里是“饭稻羹鱼”,肥沃的土地,丰饶的物产,为荆楚饮食文化的发展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民以食为天”。楚人饮食在屈原的《楚辞·招魂》和《大招》中便有记载。从屈原记述的楚宫廷食馔,可以看到荆楚饮食习俗的风貌。《楚辞·招魂》所列的菜单大致为:全家欢聚在故乡,把精美的食物品尝。大米、小米。新麦和黄梁。肥牛腱子肉,煨得烂又香。切好的菜和肉,做成吴国式羹汤。做菜五味并用,酸咸甘甜辣,口味多样。炖裙鳖、烤羔羊,调味要用新榨的甘蔗浆。酸味熬大雁,清炖野鸭盛进缸。油煎天鹅肉,煎得酥又黄。卤鸡用火烤,还上一道龟羊汤。味道浓郁、烹调精细,吃了不伤胃和肠。点心用蜜的米面煎成饼糯米和白面扭成环。宴席没有完,冰酒抬上案,吴国善酒酿,白曲如馨香。楚沥清洒味更醇。玉色的是春酒,蜜酒更贵昂。献酒的器具真精美,精雕细漆名羽觞。”这份菜单表明,荆楚烹饪技术之精湛达到相当高的水平。
《楚辞·大招》也记述有一份菜单,菜肴中增加有鸽子、黄鹤、老鸦、鹌鹑、斑鸠等,还有狗、狼、青鱼、河蚌等,以水鲜、飞禽和野味为主。后世酒宴中的荤素搭配、菜点搭配、菜酒搭配与此一脉相承,沿用至今。以上所述的是楚地的筵席风貌,在平常,楚人的饮食也很有特色,如吃饭,楚人喜欢将精细的粮食相互掺合着做成饭食。又如楚人喜爱饮汤。汤的主要原料可以是动物也可以是植物的,传统名菜“冬瓜鳖裙羹”在宋代就闻名于世了。
荆楚节日饮食在《荆楚岁时记》中也有记载:“如立春,亲朋会宴,啖春饼生菜”;“正月初一,……进椒柏酒,饮桃汤,进屠苏酒,胶牙汤,下五辛盘”;“正月七日,以七种菜为羹”;夏至节日食粽”;“岁暮家家具肴蔌,以迎新年,相聚酣饮。”从这些记载中可以看出,岁时节令不同,荆楚的节日饮食也不相同,许多菜点不仅蕴含着优美的掌故轶闻,而且寄托着人们的美好愿望。
楚人在饮食习俗上也有一些避讳禁忌,较为典型的有:在腊月办年货期间,炒黄豆、炒蚕豆、花生及米泡谓“炒腊锅”。炒腊锅有“炒七不炒八”之俗。其意是说炒腊锅不能在腊月二十八日,因“炒”与“吵”、“八”与“发”谐音。如这天炒腊锅就会导致经常“吵嘴”,因不和睦而影响“发财”。又如:楚人除夕的团年饭桌上必有一碗煎鱼。“鱼”谐“余”,是年年有余的象征。实际上此鱼是一碗“看菜”,可吃“余”有不宽“余(裕)”之嫌。这些习俗一直沿习至今,为人们普遍接受。
拉洋片,是一种传统民间艺术。表演者通常为一人,道具是一个约一人高两臂宽的大木柜,柜的前面有四个直径二三厘米的圆洞,洞上安了凸透镜,柜子的一侧安装有锣、鼓、镲,由两条小绳控制。透过柜子上圆洞观众可以看到...
利比里亚共和国 (The Republic of Liberia)利比里亚国旗利比里亚国旗呈横长方形,长与宽之比为19∶10。由红、白相间的11道平行横条组成,左上角为蓝色正方形,内有一白色五角星。1...
孟加拉国人以米饭为主食,也喜欢各种各样的甜食。他们对中餐倍加喜欢。当地人除了在高级饭馆或正式社交场合使用刀叉外,平时一般用右手抓食取饭。男子和妇女通常是分开就餐。家中妇女常在男子吃过饭之后才用餐。在吃...
甘肃省陇南市成县民间音乐主要包涵在传统的春节社火、木偶戏、锁呐和南北山区山民们哼唱的山歌,目前已濒临失传。传统社火曲传统社火主要有步社火、夜社火等形式。其中主要传唱的社火曲普遍为《渡船曲》,小曲有《十...
云南大理、洱源、剑川、鹤庆、云龙等地服饰的款式略异,但基本构件一致。男痕迹由对襟白衬衫、黑领褂、大筒裤、剪口布鞋等件组成。女装由蓝、白、雅布(淡蓝)等色布制成的右衽大襟衬衫、领褂、围腰(围裙)、飘带、...
竹板书形成于清代嘉庆年间(1796-1820)。竹板书的表演方式为一个人右手持大板、左手持节子板站唱。竹板书老艺人口头传说:嘉庆年间,皇太后寿终,上谕京师百日之内禁止动用管弦乐器,致使北京许多艺人难以...
秦皇岛,是渤海湾西北岸一片普通而又神奇的土地,一片古老而又年轻的土地。在这片土地上,浓缩了中华民族几千年的文明史,演出了一幕幕惊天地、泣鬼神的历史活剧。秦皇岛市是一座有着悠久历史的古城。因公元前215...
人有生就有死,谁也逃避不了。世界各民族都有自己丧葬习俗,从古至今流传了几千年中国文化文明历史,它涵盖了儒、道、佛三教派思想理念。在湖南省郴州市最南边陲的桂东县,淳朴的祖祖辈辈对丧葬习俗历来非常重视,在...
水尾圣娘信仰的形成东郊水尾圣娘庙,位于海南省文昌市东郊镇椰海村委会坡尾村,庙中供奉着南天闪电感应火雷水尾圣娘。但是当地人平时并不直呼水尾圣娘的名号,而是简单亲切地称其为“婆祖”。(“婆祖”最初是海南人...
西盟佤族衣服,多为佤族妇女自己纺织的棉、麻布做成,有衣、裤、裙、毯子、挎包、槟榔袋、包头等,也有从外民族购买的布匹、衣服和棉毯等。装饰品有银、锡制作而成的头箍、手箍项圈、耳环、手镯,还有用竹、藤制作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