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客网

云南大理喜洲古镇

凌夜鸟2023-05-08

云南大理喜洲古镇

喜洲古镇位于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大理市,它的背面有苍山、沧浪、云弄三峰,东面是洱海。在它的里面,穿插着滇藏、大丽两大公路,乡村公路更是错综复杂,互相交织,沿海水路有多种船只通行,水陆交通十分方便。 喜洲,古代称为史城,又称作大厘城,它是云南省著名的历史文化名镇之一,是白族人民典型的商业集镇,是白族民族资本主义的重要发源地之一。

喜洲古镇距今有一千多年的历史,是留存下来的古城之一。有这么一个传说,南诏王在一次出城游猎的时候,看准了一只鹿,那鹿跑的极快,他紧追不舍。最后,这只鹿消失在喜洲境内。南诏王抬头一看,仿佛走进了仙境。之后,南诏王及其一家,经常离开王都,到喜洲居住。南诏王在这里筑造了宫殿,称为大厘城。当时还有句谚语“邑居人户尤众”,来形容当时居住人数之多。

相传,隋史万岁也曾驻兵在这里,所以这里也被称为“史城”。当时,在喜洲有许多商人,称为喜洲帮,主要经营茶叶、药材、布匹等。所以说,喜洲古镇是文化和商业贸易之重镇。喜洲是历史名城,又是白族典型的商业集镇,是白族民族资本主义的发萌地之一,云南著名的侨乡之一。也是电影“五朵金花”的故乡。

据司马迁《史记·西南夷列传》等史书记载,喜洲古名楪榆,是春秋至西汉时期,我国西南地区建立的10多个小王国之一,建置时间与古滇国为同一时代,只是名声小于古滇国而已。如果按楪榆国与古滇国同时存在的时期看,其建置上限应是春秋末期,距今2500余年。

唐宋时代,云南建立南诏国和大理国地方民族政权,创造了云南历史上独树一帜的南诏、大理文化。

抗战时期,北方沦陷,许多大学南迁。喜洲人教育救国观念强烈,以共赴国难的精神,出钱出力,腾出寺庙与民房,迎接武昌华中大学落户喜洲。以一个边陲小镇之微薄力量,接纳内地一所大学于当地办学8年,堪称中国教育史上的一个奇迹。

喜洲不仅曾是唐代南诏国最早设立的都城,还是近代云南资本主义工商业发展较早的地方、商帮崛兴之地、民族文化资源的沃土,它集白族历史、文化、建筑精髓于一体。

喜洲古镇的建筑

与其它地方的民居相比,大理的白族民居,特别是喜洲的白族民居,更趋向于一种纯朴之美,一种飘逸之美,一种隐忍之美。它是悠久而深厚的白族历史文化的一面“镜子”,是生活在苍山洱海间的白族人民伦理学、民俗学、建筑学的历史缩影。是人类最为亲近的一种背景文化,是凝固于是时间之河的多重性艺术。只有在大理这种充满着人与自然的和谐与融汇,充满着田园牧歌的诗意与文献名邦的古雅的地方,才能够缔造出如此唯美的民居建筑。

喜洲古镇包含历史各个时期的白族民居建筑,是有许多院子构成的,它们都极具文化底蕴。在这些院子中,看到最多的是白族民居四合院。说起四合院,不禁想起北京四合院,北京四合院民居,大多都是一层,方方正正聚拢在一起。而白族民居四合院,几乎都在两层以上,不论正房、对厅、厢房都是三间两层,底层带有较深的走廊,白族人把这种房屋叫作“坊”。像这种封闭式的四合院落,可见是有一定的规矩和讲究的。

远远望去,喜洲古镇像一座古朴典雅的城池,又像是一座巨大的民居建筑博物馆。那独具特色的造型以及几近完美的结构,都给人一种庄重雄浑而又不失轻巧灵透,古朴典雅而又不乏自由洒脱的质感和美感。

喜州在吸收了先进民族优秀文化的同时,把自己本民族文化以及所处的自然环境融合在一起而形成的,房屋的结构形式,科学的与当地气候和地质特点相适应。古镇清一色的青瓦坡顶屋面,部分弹石与引马石相结合做成的传统路面的街巷至今尤存,形成了喜洲古镇传统民居历史文化街区环境幽雅、民族风情浓郁的古镇风貌,现保存完好的白族传统民居有111院,集中了白族民居建筑的精华,堪称“白族民居建筑博物馆”。

从布局上是典型的“三坊一照壁”及“四合五天井”的白族庭院格局为主,兼有一向一坊、一向二坊、二向三坊、五福寿、六合同春、走马转角楼等格局式样。建筑为土木砖石结构,门窗为雕刻精细木刻花鸟。房屋装饰为粉白灰墙,局部绘以水墨山水画,典雅大方。门楼门座以精雕青石砌出图案,加以结构繁缛的额阙。整体建筑艺术在白族民居建筑的特色上吸收了西方及江南民宅的优点,形成独特的建筑艺术风格。喜洲民居建筑群重点保护单位有杨品相宅、严家院、董家院、赵府建筑群等,既保持了白族民居传统,又结合西式建筑手法。

古老而灿烂的的历史给喜洲留下了许多宝贵的财富:丰富的民族文化内涵、优秀的商业文化传统以及数量众 多、规模宏大、精美别致的白族民居院落,使喜洲古镇成为一座既体现中国传统儒家礼制精神,又具有典型白族文 化特色的繁华秀美的山水古镇。喜洲古镇的“喜洲白族民居建筑群”是大理白族建筑的缩影和精粹,是白族民居建筑的集大成者和典型代表,是建筑文化的珍品和建筑艺术的杰作,在中国建筑史上独树一帜,以古朴典雅、大方实用、坚固经久著称于世。

热门推荐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