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院是封建社会中官办或官绅集资、捐款兴办的学堂。清代中期,书院变成了应试科举、求取功名的进修场所。梨城书院就是这种形式的境内第一所教书育人的学校,它是省内最早的十家书院之一。
梨城书院始建于光绪十六年(1890),当时梨树地处东北边塞,文化教育事业刚刚起步,来梨树任职的知县张瑞三思想开明,十分重视教育事业,在他的倡导下,地方绅士捐资创建了县第一所官办学校,校名为梨城书院,地址位于县城文庙东院(今梨树二中东部),它是在原县学署基础上改建而成。书院正面3间青砖瓦房,坐北朝南。二门外东西各有3间青砖平房,二门内正北有高大的明伦堂3间。门上对联:“正其谊不谋其利,明其道不计其功。”东西厢房各5间。明伦堂后身有东西排列的向阳书院4所,书院四周青砖瓦墙,正门外有照壁1座。院内林木苍郁,规模颇为壮观。
梨城书院聘请素质较高的文化名儒刘滋贵为山长,主持讲学。学童先读《四书五经》,进而学诗习文,接受“举业”培训。每月县考一次,年终向督学汇报。在其成立初的十五年间培养出参加乡试中举者8人,官至龙江道尹、黑龙江省交涉署长等要职的常荫廷就是其一。还培养了贡生14人、附生43人。光绪三十一年(1905),废科举制,书院改为初、高两等小学堂。
民国九年(1920),在旧学署院内建立女子师范讲习,招收一个班,23名学生。中华民国十二年(1923),县政府于梨城书院原址设立第一初中,也称男中,开5个班,学生在200人左右,首任校长李子玉。1924年冬增设女子工科职业学校,一个班20名学生,有缝纫、编物、鞋科等。中学学制为三年。1929年,梨树县立初级中学校、师范讲习所(科)及第一小学三校合一,县内规模最大,校长姜勋忱。师范讲习科2个班,收81名学生。其前身女子师范讲习科是1920年建立的,在旧学署院内,一个班23名学生。
1930年增设一所女中,为第二初中,校长王守忠,开两个班,每班学生40~50人。1937年,女中迁往四平街。1938年,男中改为梨树国民高等学校,简称国高。校长前期为张云赞,后期为王大则,副校长为日本人西国义,教职员30人。学制改为四年制,招收国民优级学校毕业生。本年有8个教学班,学生388人,课程设置除国文、数学基础课外,还设有日语,每周6~7节,国民道德课每周3节,并设农业、土壤、育种3门专业课。1940年,又增设军训课,每周2节。劳动和劳役(勤劳奉仕)每年达3个月之多。
1945年10月,县民主政府建立梨树中学。当时6个班,在校学生300名,原教师大部分留用,校长邵梦周。数理化沿用旧教材,文史教材自行选用或临时编写。
1946年5月,国民党占据梨树后,设男中、女中各一所,男中校长王士俊,女中校长邵梦周。同年秋,高中独立,开4个班,学生160人,教职工20人,白广田任校长。同时男中、女中合并,校址仍在现梨树二中位置。学制为初中、高中三年。
1947年夏,学校迫于战争停课。1948年9月,梨树中学复课,6个初中班,并附设师范班,教职员13人,学生204人。1949年,有教师28人,学生661人,14个班,并设有农民干部训练班甲乙两班。校长任遇春。
传说畲族的祖先是狗头王,人身狗头。为什么人身狗头呢?古时候,高辛帝宫中有个左耳奇大的大耳婆。一天,高辛帝请医生替大耳婆治耳朵。医生却在耳朵里扣出一颗蛋来,群臣把蛋拿到宫中的一个楼上。天上的凤凰领着地上...
孟轲之母因为“孟母三迁”和“断机教子”等故事成为天下母仪的典范。但是孔子母亲颜征在的教子故事,却鲜为人知。其实,孔母在孔子的成长中同样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孔子家族先祖微仲,是商朝最后一个国王纣王的弟弟...
车村,一个很奇怪的名字。车村每年年初六都要从姚夫人庙里请出姚娘娘到村里巡游,保各家各户平安,各家各户都会在姚娘娘到来之前准备好祭品和香火祭拜娘娘。当天是车村一年中最热闹的一天。对于乡间的神仙,我见得很...
山西民间普遍信奉财神爷,希冀发财致富,商人更甚,商号店铺大都供奉财神爷。民间一般把赵公明视为财神,大约来源于《封神演义》,因他助商纣王抗周,被姜子牙治死。姜子牙封他为正一龙虎玄坛真君,统帅招宝天尊萧升...
世界上最高的女人我们都说姚巨人,但是世界上有一个女人比她还高,虽然不会打篮球,这名“壮汉”的身高竟达到了2.31,成为了世界上最高的女人。印度人艾伦,这名世界公认的最高女性,2...
很多事情我们习以为常,但却不知来源,比如为什么是上厕所下厨房?羊到底是怎么了要替罪?男宠和面首两个词到底有毛关系?犬子的爸爸为什么甘心当犬爹……常见又难解,细思极困惑。1、为什么是上厕所、下厨房?中国...
会龙山雷祖庙会(简称雷会)是河湟地区传统民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广泛的群众性和民间传承性,有着悠久的历史。会龙山龙福观是道教、佛教、藏传佛教为一体的民间信仰多元文化并存的地区(道教殿宇:雷祖殿、斗...
北京有多少胡同呢?据文献记载,在明代就多达几千条,其中内城有900多条,外城300多条。清代发展到1800多条,民国时有1900多条。新中国成立初统计有2550多条。后来合并了一些旧名,新命名了一些;...
布依戏是盛开在贵州高原的一朵鲜花。它最先是从祭祀仪式跳神活动中孕育出来的。在跳神的基础上,先后创立了布依板凳戏,布依彩绸(即八音坐弹戏)和布依地戏。以后一些民间艺人,再经过改造、融合,使它逐渐成为布依...
壮族人民能歌善唱,右江一带称为“欢”,左江一带称为“诗”,桂北一带称为“比”和“欢”,都是唱山歌的意思。有定期举行的唱山歌会,称为歌圩。歌圩日期各地不同。以农历三月初三为最隆重。大山歌圩有万人以上参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