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客网

湖北荆州民间艺术(2)

游离者2023-05-26

五、公安说鼓子

公安说鼓为湖北省第一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公安说鼓历史悠久,源远流长。从文学形式角度来看,它是和唐代的变文一脉相承的,因为“敦煌变文是后世各种说唱文学的先驱。”到了宋代,说唱艺术盛极一时,涌现了许多说唱的形式。鼓子词正是当时流行的一种曲艺形式。宋代以后,鼓子词几番变化,经元明时期“词话”,大约在明末清初时期逐渐发展衍变为公安说鼓。清代至民国时期,公安说鼓得到了进一步发展,说鼓艺人不断增加,曲目逐渐增多,内容也日益广泛丰富。

公安说鼓,亦叫公安说鼓子。以说为主,说中带唱。说,即在本地方言声调上加以适度的夸张,有起有伏,带有韵味,富有节奏感,快而不乱,慢而不断,吐词清晰,层次分明。唱,一般是夹在每个小段落的结尾处。往往是在一段有韵律的说白之后,以两句唱腔来结尾,收腔后用唢呐重吹一遍下句的旋律,打一阵鼓,然后再起下一个段落。

公安说鼓的音乐分为唱腔曲牌和唢呐牌子两部分。唱腔曲牌又分为主腔、花腔和哭腔三类。公安说鼓的传统曲目,内容丰富,题材广泛。一是取材于街谈巷议,闾里琐事,笑话趣闻;二是来源于民间传奇故事;三是来源于武侠及历史演义小说。此外,也有从地方戏曲和外地曲种中移植的。公安说鼓采用鼓和唢呐配合伴奏,乡土气息浓郁,极富表现力,具有独特的乡土风味和艺术特色;公安说鼓这一文艺形式形成于民间,发展于民间,流行于民间,因而具有民俗学价值。公安说鼓的音乐分为唱腔曲牌和吹奏牌子,具有浓郁的地方风格,经过百年来的积累衍变,已形成了很多固定的曲牌,因而具有音乐研究价值。

六、松滋说鼓子

松滋说鼓子亦为湖北省第一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据现存资料考证,松滋说鼓子原名“说古书”,由元、明朝的“词话”演变而来,并逐步形成一种民间说唱形式。清同治年间(1862年前后)开始在松滋境内的大岩咀、西斋、街河市、纸厂河一带流行。

鼓书说唱经过历代艺人们的传承和不断改进,已经有了长足的变化,特别是新中国成立后,通过曲艺工作者的不懈努力,说唱乃至表演伴奏乐器作了进一步改革,韵白采用本地南面方言,说唱并重;音乐吸收松滋民歌部分曲调;伴奏除唢呐外,还增加了管弦、弹拨乐器。使得演唱、音乐、击鼓于一体,成为独具风格的民间奇葩,深受群众欢迎,在湘鄂边界尤其是松滋境内广为流传。

松滋说鼓子曲目丰富多彩,尉为壮观。街谈巷议、民间琐闻、帝王将相、才子佳人、戏剧故事、神话演义、风花雪月、幽默笑话、人生疾苦等无所不包。“松滋说鼓子”是松滋的地方曲种,采用的是方言俚语,起初是以说为主,在末尾一句或两句加上唱腔,并以松滋“南五场”的地方语言为基调,乡音土调,幽默诙谐,通俗易懂。说古书在松滋已流传上千年,古人由于文化生活贫乏,茶余饭后听“说古书”,可谓是一种精神依托,人们对这种听书的习俗有一定的依存性。特别是乡音土调使人备感亲切,人们爱听、爱学、爱唱,由此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

七、啰啰咚

“啰啰咚”为湖北省第一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监利自古属江汉楚地,尚楚风,作楚声。“啰啰咚”主要是以演唱民间戏曲唱本为内容。属接力式的传声唱法,曲式结构具有复调音乐的特色和“无伴奏自然和声”的特点,俗称“打和声”。“啰啰咚”的发音是监南地区的方言,处于西南官话和湘鄂方言的过渡地段,开口呼的音节占所有音节的一半。在民歌音调中监南和洪湖东,这是鄂中、鄂东南、湖南冻庭几种语言音调的汇合之处,形成了一个与众不同的独特风格。歌词的结构类型可分为:简单的一句子结构、较复杂的多段体结构。监利以第二种居多,这种结构形式,新颖别致,此起彼落,博采口语,妙趣横生。构成了“啰啰咚”歌词的艺术特色。

“啰啰咚”在音乐上自由的节奏,悠长的旋律,使它具有平原地区山歌风的特点:行一般以四、五度跳进为其特征;句法上构成先扬后抑的旋律线;上在高音区运用富于色彩性的“偏音”。“啰啰咚”在监利文化历史环境中,在长期农耕生活和稻作劳动中,形成了别具特色的一种文化形式,具有广泛的群众性和民间传承性。“啰啰咚”曲调高亢悠扬,旋律抒展自由,有“无伴奏自然和声”的特点。

“啰啰咚”是平原地区唯一的具有山歌特点的原生态民歌,运用大量的衬词衬腔,在调式调性及曲式结构上具有复调音乐特色,有很高的艺术研究价值。

八、荆河戏

荆河戏为湖北省第一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湖北荆州地方传统剧种。系以本地弹腔吸收昆腔和高腔的优点融合而成。明代永乐二年(1404),沙市已有荆河戏演出,时称“楚调”。万历四十三年(1615)袁小修曾看楚调《金钗》演出。晚清至民国年间,著名戏班有“三元班”、“泰寿班”。现今茶社、酒馆亦常有当地“围鼓”班子为群众清唱。荆河戏有南路、北路、子母调(南北反)三大腔调,板式有导板、三眼、原板、摇板、三流、平板、一流、慢二流、流水等,行当有生、旦、净、末四种,乐队分文场、武场。常用曲牌约150支,堂曲150支。荆河戏表演重做功,讲究“内外八块”。唱词及念白以荆州口语为基础,京白、苏白、川白夹杂其中。以武功戏见长,尤以各种姿态的“拗军马”、“抖壳子”最具表演艺术的独特风格。荆河戏是荆州及鄂西群众最喜欢的剧种,民谣称“汉腔偏是客帮重,调爱荆河本地哥”。荆河戏传统剧目极为丰富,保留下来的有“三杀”、“五图”、“十二山”以及《大回荆州》、《打黄盖》等500余本。

研究荆河戏的兴衰对揭示戏曲艺术与社会经济发展,与民间习俗,与人们的心理、文化需求的关系,与社会伦理道德标准的认同,有着十分积极的社会意义和人文价值。荆河戏经过荆河艺人们长期的艺术实践和积累,其剧目,声腔,音乐表演等丰富多彩,具有很强的观赏性,因而荆河戏也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荆河戏故事叙述流畅,人物刻画细腻,道白准确生动,唱词形象精彩,具有很多的文学价值。

研究荆河戏的声腔,曲牌,锣鼓经,乐器使用,演奏技巧等,破译音乐旋律中的密码,对解读戏曲音乐、声腔的发展、流变具有重要的作用。

热门推荐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