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庄村的都天庙会历时三天。庙会前几天,来自海陵、东台、江都、盐城、兴化、高邮以及安徽、山东的客商纷至沓来,他们开着大小货车云集蒋庄,沿着兴泰公路西边一条东西走向与南北交叉呈“T”型、总长十多华里的通村公路两侧摆摊设点。他们有的搭起了高大宽敞的售货大棚,有的利用大小卡车货厢作为售货柜台,有的就地摆起了长蛇阵地摊……许多客商为了招揽顾客,支起了高音喇叭,不停地向游人兜售商品和播放时尚音乐和传统戏曲。从纺织服装、各式农具、农药、化肥、农机配件到家用电器、生活用品、文体用品和祭祀用品,琳琅满目,样样都有。各种饺面摊、糕团、馒头摊、包子摊、饭摊以及烂藕、豆腐花摊一家挨一家,家家座无虚席,户户顾客盈门。此外,还有许多来自边疆地区少数民族同胞,他们一个个穿着民族盛装,带来各种奇特的中草药材、药酒。许多手工艺人,有的捏糖人、有的塑面人、有的卖儿童竹制玩具。草台戏班搭台唱戏,吸引无数票友戏迷。三天庙会期间,整个蒋庄村恰似一个硕大的集贸市场和新兴集镇。
蒋庄都天庙会的格局、程序、方式上基本与泰州、兴化两地举办的都天庙会相仿佛。三月初八为庙会“约驾”及试会之日。届时,都天庙大门洞开,焚香点烛、鞭炮锣鼓齐鸣、黑白两条老龙护卫在都天大帝神像两侧,前来赶会的善男信女上前叩拜。中午时分,锣鼓鞭炮之声再次响起,都天庙会试会开始,全庄沉浸在一片庄严和谐气氛之中。晚上,都天庙及其广场上灯火通明,香烟缭绕,所有参会人员和二十八分会会长轮流给都天菩萨上供,顶礼膜拜。随后,会长及助手对各会人员进行过堂、检查,保证翌日出会不出差错。三月初九,各会人员提早用过午饭,进行化妆,穿好服装,备好道具,列队到都天庙广场按出会顺序集中,等候出会和举行供奉大典。游行队伍出发之前,二十八班会按顺序入庙到都天大帝神台前停留举行“朝庙”的供奉大典然后出会。
二十八班会不但组织严密、队伍整齐、节目精彩、表演认真,而且各具特色、内容丰富、寓意深刻、引人入胜。其二十八班会按顺序出会:排在队伍最前边的是无比震撼的头锣,接着是熠熠生辉的龙灯会、华丽多彩的高跷会、玲珑活泼的狮子头、幽默诙谐的济公活佛、婀娜多姿的蚌精、五彩缤纷的花船、鲜艳夺目的花担、千姿百态的秋千、古朴典雅的万民伞、历史悠久的“鸿富盛会”、庄重肃穆的开封府、婉转悠扬的乐队、风情万种的梁祝十八相送、神话传奇西游记唐僧师徒西天取经、美不胜收的天女散花、眼花缭乱的八仙过海、传承百年的多福盛会、美丽艳姿的花蓬会、威武十足的狮吼、古色古香的香莲会、威风凛凛的头牌会、庄严神圣的銮驾以及神奇的提香炉、皂班会、点卯、神台,最后是王气十足的大轿会(菩萨驾),都天大帝神轿过后,是震天动地的升炮。
具有200多年历史的蒋庄都天庙会,在长期办会过程中,逐渐形成自己的特色:
其一:高跷会所有高跷的高度都在一米以上,踩跷人都经过严格训练,有娴熟的踩跷技术。他们扮演的渔、樵、耕、读,不但扮相俊美、服饰鲜艳、道具齐全,而且表演精湛、动作灵巧、形象生动;
其二:龙灯会有九条色彩不同的巨龙,龙中有灯,行走时熠熠生辉,挥舞时动作繁多,“老龙翻身”、“乌龙摆尾”、“腾云驾雾”、“翻江倒海”等表演栩栩如生、威风十足、扣人心弦;
其三:蒋庄庙会中原始的古老“万民伞”不幸毁于十年动乱期间,目前的复制品上签名超过万人,是名副其实的“万民伞”;
其四:庙会“高肩”节目令人称奇,八名五六岁儿童扮成三国人物刘备、诸葛亮、阿斗及五虎上将(关羽、张飞、赵云、马超、黄忠),八名历史人物袍服、盔甲,都化妆得和戏曲舞台上人物相似。他们一个个分别站立在自己的父亲或爷爷肩上,威风凛凛招摇过市,惹人喜爱;
其五:蒋庄都天庙会上使用的传统音响——“声炮”,特别响亮。点燃时,发出像迫击炮弹一样的响声,几乎与接待外国元首时所鸣放的礼炮之声相比美。庙会菩萨驾出巡前起驾时,鸣炮三响;菩萨驾穿堂时又鸣炮三响;回街时再鸣炮三响;菩萨驾神像“落驾”入座时继续鸣炮三响。声炮燃放时,震天动地,就连距庄三五里之外的老阁和唐庄也能听到。此时,观会达十万人之众的游人、客商无一不感到震撼而肃然起敬。这种声炮制作技艺为蒋庄人所特有,故蒋庄庙会显得更外庄严而隆重。
兴化陈堡镇政府重视蒋庄都天庙会的举办,多次组织文史专家调研座谈,调动社会力量有序开展,确保安全,并与旅游结合,促进庙会文化健康发展。
很多事情我们习以为常,但却不知来源,比如为什么是上厕所下厨房?羊到底是怎么了要替罪?男宠和面首两个词到底有毛关系?犬子的爸爸为什么甘心当犬爹……常见又难解,细思极困惑。1、为什么是上厕所、下厨房?中国...
会龙山雷祖庙会(简称雷会)是河湟地区传统民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广泛的群众性和民间传承性,有着悠久的历史。会龙山龙福观是道教、佛教、藏传佛教为一体的民间信仰多元文化并存的地区(道教殿宇:雷祖殿、斗...
北京有多少胡同呢?据文献记载,在明代就多达几千条,其中内城有900多条,外城300多条。清代发展到1800多条,民国时有1900多条。新中国成立初统计有2550多条。后来合并了一些旧名,新命名了一些;...
布依戏是盛开在贵州高原的一朵鲜花。它最先是从祭祀仪式跳神活动中孕育出来的。在跳神的基础上,先后创立了布依板凳戏,布依彩绸(即八音坐弹戏)和布依地戏。以后一些民间艺人,再经过改造、融合,使它逐渐成为布依...
壮族人民能歌善唱,右江一带称为“欢”,左江一带称为“诗”,桂北一带称为“比”和“欢”,都是唱山歌的意思。有定期举行的唱山歌会,称为歌圩。歌圩日期各地不同。以农历三月初三为最隆重。大山歌圩有万人以上参加...
吕蒙正故里位于洛阳城东南10余里偃师市西南佃庄镇(现属伊滨区)相公庄村。北宋名相吕蒙正(944~1011年),洛阳人,幼贫苦读,孜孜好学。太平兴国二年(977年)进士及第,为将作监丞,通判昇州,不数年...
“飞山庙”曾经是城步常见的一种庙宇,也是中国中部和南部过去常见的庙宇。可以说,在过去,凡是有杨姓人聚居的地方,就有“飞山庙”。这种庙宇一般都二至三进的单层四合建筑,体积宽大,屋面盖青瓦,挑檐翘角;屋内...
捷克人的饮食以猪肉为主,日常民族饭菜是猪肉排 、甜酸菜和馒头片,捷克人喜饮啤酒,人均消费量160升,据世界首位。到了捷克,可别错过捷克人常吃的Knedliky,也就是面皮包肉馅的洋水饺,但是配上东欧人...
酒与民俗不可分。农事节庆、婚丧嫁娶、奉迎宾客等民俗活动,酒都首当其充成为主角。无酒不成礼,无酒不成俗,离开了酒,民俗活动便无所依托。贵州各民族绚丽多姿的酒礼酒俗,构成了贵州酒文化令人陶醉的千年画卷。能...
盐城的风土人情摸秋 立秋之夜,盐城北部地区传有“摸秋”的习俗。这天夜晚人们可以在私人或集体的瓜园中摸回各种瓜果,俗称“摸秋”。丢了“秋”的人家,无论丢多少,也不叫骂,此俗相传始于元代。 元末,淮河流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