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客网

温州洞头灯会

初珍氏2023-05-04

温州洞头灯会

温州洞头灯会

龙灯

洞头的龙灯活动,始于清道光年间,已有近200年历史。制作龙灯,龙头龙尾大多以篾编纸糊彩绘而成,龙身则用布制,彩绘龙鳞。龙灯内原用蜡烛点燃,上世纪七十年代后改用干电池照明。龙灯队以龙为中心,辅以各种彩灯,也有扮古代戏剧人物的,组成浩浩荡荡的舞龙队,走乡串户,时游时舞,所到之处,观众如潮,有的家庭还焚香燃鞭炮相迎,热闹异常。

鱼灯

洞头的鱼灯活动历史悠久,普及面广。操闽南语的区域所扎的鱼灯,大多为写实型,按海生动物的形状,扎成各种鱼、虾、蟹、海蜇、螺贝等,大小各异,形象逼真。操温州方言的区域所扎的鱼灯,主要为神幻型,如三盘岛大岙村的神鱼灯,始于清雍正年间,以龙、虎、豹、狮、象等陆上动物的头面替代鱼头,扎连在鱼身上,色彩斑斓,神趣十足。

洞头的鱼灯,大多用竹篾扎系,纸糊彩绘而成,中间插蜡烛以照明。也有少数以铁丝扎成鱼虾轮廓再用布缝制,以期保存得长久一些。鱼灯活动的时间主要集中在元宵节,其形式有单独组织鱼灯会的,也有配合龙灯、马灯、狮灯进行游舞活动的。三盘大岙村的神鱼灯,发展到30多种,按“牌九”名称来“布阵”表演,分别有元宝阵、梅花阵、吆五阵等多种阵式,表演舒展,场面活跃。

马灯

马灯活动从福建永春县传入。永春县建有白马寺,庙会时有马灯游艺,以纪念为当地百姓祈得甘霖解除干旱的白色神马。清乾隆年间,颜、林两姓从永春迁到洞头的小朴村,沿袭老家习俗,也建造了白马寺,举办马灯游艺。邻近的小三盘村也有马灯活动。

马灯原用篾扎纸糊而成,现已改为竹扎布缝;马头和马尾分为两部分,分别捆缚在舞马人的腰前和背后;马队原为8匹马,6匹白色,2匹胭脂色;现增至16匹,以白色为主,辅以其它色彩的马匹,再加上各式鱼灯、锣鼓队和腰鼓队,约150多人。舞动时有龙滚水、马蹄奔、五角花等多种舞阵,变化多端。马灯活动在除夕夜的称“迎春发财灯”,在元宵夜的叫“风调雨顺灯”,在八月初六配合白马寺庙会活动的叫“逢凶化吉灯”,也叫“化马平安灯”,活动后焚化祭庙。现在改用布缝后,只象征性焚化纸扎的马灯,其余的作保存,来年再用。

水灯

水灯又称海蜇灯,从福建泉州传入,约有200多年历史。入夜退潮时,点燃灯芯,放灯下水,巧妙的是火灯遇水不会熄灭,纸灯随着潮涌飘向大海,渐渐远去。洞头的纸灯,用油光纸扎糊成小碗形状,碗中粘贴菜油浸过的纸芯,在制作手法和放灯方式上都要讲技“巧”,这样纸灯飘在海面上,才久久不会熄灭。过去放灯是为送走孤魂野鬼,后来这种灯成了海蜇丰产的祝愿灯。

空明灯

空明灯也从福建传入,迄今约有200多年;二十世纪20年代后经本地人改装创新,成为大型灯艺活动。空明灯高1米余,宽60cm,用有色油光纸严密折糊,不留漏缝,也不扎骨架,仅在下部预留一个小碗大的圆孔,孔口以铅丝扎成圆圈,圈上紧扎一上尖下大的铅丝三脚架,以备点燃火种。灯的下端扎一条纸带,使空明灯升空后,重心能得到固定。放灯时,把经过菜油浸泡的毛边纸叠放在三脚架上,点燃火种,待灯内空气饱和,灯即冉冉上升。空明灯放飞活动大多在广场、旷野或海港,以避开树木和线杆,由于空明灯像风筝一样飞得高,如一颗颗星星在夜空游动,看到的人多,所以受到人们喜爱。空明灯传说为诸葛亮首创,所以有的地方也写成“孔明灯”的。

迎火鼎

“迎火鼎”系闽南语,“迎”为游、巡;“鼎”即锅子。迎火鼎是渔村特有的与灯会一起进行的祈祥活动。

在大铁锅内盛放柴爿,以火点燃即成“火鼎”。活动时,两人抬火鼎,后随的人时而添柴,使火不致熄灭。元宵佳节,扮古代戏剧人物的戏队、各种灯彩队与火鼎队一起巡游,鼓乐相配,鞭炮助兴;游到群众门前,人们自动往火鼎添柴。火鼎象征兴旺、红火,通过迎火鼎活动,祈求吉祥、平安。

热门推荐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