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龙镇村位于太原市北约20公里处阳曲县的阳曲镇 ,是一处集军事、古建、园林、庙宇、古道、地道、祠堂于一体的古建筑群,也是明清时期晋商出入晋阳城必经之路中的第一个重要集镇。
自汉代以来,青龙镇村一直是兵家必争之地,一千多年来,古镇居民为躲避兵刃之灾,在房屋下修筑地下通道并互相贯通,离村3里远的孤堡修筑窑洞,建立起一套完整的民间防御工事。青龙镇村保存有古民居建筑群、古寺庙和古遗址等。
村里历史文化旅游资源比较丰富,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资文化遗产众多。
古镇的祠庙群也很有独到之处,包括关帝庙、文昌祠、龙王庙、泰山庙、凤头寨奶奶庙、圣母洞等。花园遗址是青龙镇的另一特色,包括著名的静安园、慈禧住过的养和堂、小梅山遗址。这里依风水布局高低错落的不同风格的黄土文化建筑让人流连忘返。
青龙镇大约肇始于春秋战国时期,初具规模时已到明朝末年,清朝雍正年间,进入辉煌,易名青龙镇。青龙镇的兴起与繁荣,正好是晋商兴起和鼎盛的时代。以龙为形状的古建筑群非常独特,据说在全国也算绝无仅有。
青龙镇坐落于太原通往晋北、内蒙古、北京的一条古代咽喉要道上,距太原城区约20公里。青龙镇南北长约5华里。在数百年间,这里曾经商铺林立,寺庙云集。镇中亭台楼阁鳞次栉比,青砖绿瓦遥相辉映。动静相宜,灵气蕴藉。依据南高北低坡地兴建的各类建筑,宛如一条青龙。这条龙,在村北与曲折起伏的杨兴河相遇,被赞之为二龙戏珠。
青龙镇位居南北交通要冲,具有重要的军事要塞和驿站作用。它是中原王朝抗击北方游牧民族的前沿阵地。自战国以来,就一直受到人们的重视。时至今日,古镇内外的烽火台、古堡、碉堡和动乱时代“备战备荒”修筑的地道仍赫然在目。
青龙镇具有特殊的南北“走廊优势”,是晋商“走西口”的重要商贸通衢。古镇自明末开始营造,到清末几百年间诞生了许多优秀商人。其中最耀眼的就是王家若干代商人,王家经商的足迹遍及海内外,最多时商号达108个,青龙镇的大量建筑,都与王家的大力支持相关。
青龙镇两侧店铺林立,都是明清建筑。老爷庙、泰山庙、奶奶庙、河神庙、文昌祠、龙王庙、大王庙、茶皇庙等寺庙雄踞古镇四周高坡和沟口路旁,殿宇雄伟,或如展翅雄鹰、或如异怪猛兽年复一年地履行着自己的职责,保护着古镇的吉祥、平安。建筑风格各异,建筑水平高超,木雕、砖雕、石雕设计奇巧,工艺精湛。尤其是五里长街上的五道阁全国罕见。所谓阁,既非台榭,也非牌坊,它是树立在大街上的类似城门楼的建筑。头道阁位于镇中央,宽约三间,进深10米,二层砖木结构,上筑木结构硬山顶楼三间,房内朝北塑观音和文殊二位菩萨,朝南塑五百罗汉,层层相叠,金碧辉煌。
青龙镇的商人衰落于清末,青龙镇古建筑群的毁坏,主要在抗日战争和后来动乱时期。但是青龙镇积淀的晋商文化十分丰厚,如今古镇的文脉和它那独特的龙形建筑风格依然熠熠生辉。
青龙古镇整个建筑群,依弯曲高低的南北通道,构成了一条正在腾飞的巨龙。街道共五华里长,每逢一华里建有一阁楼,它们是玉皇阁、真武阁、千佛阁、坦途阁和双忠阁。分别建成了龙尾、龙脊、龙腿、龙角、龙下身、龙上身、龙头、龙鼻、龙口、龙舌等部位。龙身两边的庙宇、宫观、楼台、亭阁、深宅大院恰似龙之鳞片,构成了全国村镇中少见的有浓厚道教色彩的清一色的龙形建筑群,与其相映的是流经坦途阁前面的杨兴河。一者像俯卧的青龙在饮水解渴,二者弯曲的杨兴河,又似一条龙,恰似水龙和旱龙,构成二龙戏珠之格局,这也正是青龙古镇的风水所在。
古镇南北长5华里。镇南头弯道形建筑群为龙尾;镇西弯形建筑为弯曲向后蹬的龙的右腿;镇东曲起通向塌崖坡的道为龙的左腿。因此道向河边,恰似龙爪刚露出水面;风水坡弓形旧道是龙的右前腿;龙王庙弯曲的坡道是龙的左前腿,下街是龙脖,大十字是龙爪;河坡是龙头,五里长街为龙身,龙头上河神庙等两处庙宇的水井为龙眼。镇东一条大河由南至北滚滚而去,远远望去,青龙镇犹如一条出水巨龙,腾空而起。
镇外有一土塔,原为春秋时传递军事信息的烽火台,远看犹如一支巨笔。王家又在与西黄水村接壤处建一土塔,上又建一毛笔尖,取文曲星点状元之意,希望上苍能保佑王氏家族代代多出官员。
地道博物馆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明清时期,处于官道的王家为防止土匪侵扰、保护财富,修建了一个四通八达的地道网络。1942年夏季“反扫荡”时期,青龙镇的村民纷纷加入挖地道的行列里,不断改进和完善地道的结构,初步形成了户户相通、能隐能藏的地道网络,成为了长期抗日斗争坚强的地下堡垒。目前青龙镇地道全长980米,进深12.6米。大家可以过来感受全民抗战的峥嵘岁月。
很多事情我们习以为常,但却不知来源,比如为什么是上厕所下厨房?羊到底是怎么了要替罪?男宠和面首两个词到底有毛关系?犬子的爸爸为什么甘心当犬爹……常见又难解,细思极困惑。1、为什么是上厕所、下厨房?中国...
会龙山雷祖庙会(简称雷会)是河湟地区传统民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广泛的群众性和民间传承性,有着悠久的历史。会龙山龙福观是道教、佛教、藏传佛教为一体的民间信仰多元文化并存的地区(道教殿宇:雷祖殿、斗...
北京有多少胡同呢?据文献记载,在明代就多达几千条,其中内城有900多条,外城300多条。清代发展到1800多条,民国时有1900多条。新中国成立初统计有2550多条。后来合并了一些旧名,新命名了一些;...
布依戏是盛开在贵州高原的一朵鲜花。它最先是从祭祀仪式跳神活动中孕育出来的。在跳神的基础上,先后创立了布依板凳戏,布依彩绸(即八音坐弹戏)和布依地戏。以后一些民间艺人,再经过改造、融合,使它逐渐成为布依...
壮族人民能歌善唱,右江一带称为“欢”,左江一带称为“诗”,桂北一带称为“比”和“欢”,都是唱山歌的意思。有定期举行的唱山歌会,称为歌圩。歌圩日期各地不同。以农历三月初三为最隆重。大山歌圩有万人以上参加...
吕蒙正故里位于洛阳城东南10余里偃师市西南佃庄镇(现属伊滨区)相公庄村。北宋名相吕蒙正(944~1011年),洛阳人,幼贫苦读,孜孜好学。太平兴国二年(977年)进士及第,为将作监丞,通判昇州,不数年...
“飞山庙”曾经是城步常见的一种庙宇,也是中国中部和南部过去常见的庙宇。可以说,在过去,凡是有杨姓人聚居的地方,就有“飞山庙”。这种庙宇一般都二至三进的单层四合建筑,体积宽大,屋面盖青瓦,挑檐翘角;屋内...
捷克人的饮食以猪肉为主,日常民族饭菜是猪肉排 、甜酸菜和馒头片,捷克人喜饮啤酒,人均消费量160升,据世界首位。到了捷克,可别错过捷克人常吃的Knedliky,也就是面皮包肉馅的洋水饺,但是配上东欧人...
酒与民俗不可分。农事节庆、婚丧嫁娶、奉迎宾客等民俗活动,酒都首当其充成为主角。无酒不成礼,无酒不成俗,离开了酒,民俗活动便无所依托。贵州各民族绚丽多姿的酒礼酒俗,构成了贵州酒文化令人陶醉的千年画卷。能...
盐城的风土人情摸秋 立秋之夜,盐城北部地区传有“摸秋”的习俗。这天夜晚人们可以在私人或集体的瓜园中摸回各种瓜果,俗称“摸秋”。丢了“秋”的人家,无论丢多少,也不叫骂,此俗相传始于元代。 元末,淮河流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