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誉为汉中八景之一的汉山樵歌,诞生于周朝,至今已逾三千岁了,成为陕南民歌的瑰宝。
汉山位于南郑区周家坪南侧,是米仓山在汉中境内的主峰。虽然海拔不足一千五百米,可它却是一座了不起的神山。早在公元前7-8世纪西周王朝统治时期,汉山作为西周王室的祭祀场所就已经非常出名,有《诗经·大雅·旱麓》为证,名句"鸢飞戾天,鱼跃于渊"即出此篇。原来,汉山最早的名讳是"旱山"。后来随着 "沔水"改称"汉水","旱山"也就理所当然地改称"汉山"。
汉山有大汉山小汉山之说,其实是两条不同的通山路,两条路均可以到达汉山顶上。通山路上,山径曲折,石阶相连。山前村镇"歇马店",相传刘邦驻汉山军汉中时,曾于该处下马歇息,遂以"歇马"为名。山上有马鞍峰、青山沟、黄草坪、牛卵寨等地,岗峦四布,沟谷纵横,梯田重叠,竹树丛生,风光秀丽,景色如画。山后有黄龙、黑龙二泉,细水长流,便于灌溉,为山地重要水源。
旧时,汉山附近的农民,每于农闲时成群结队上山打柴,一面辛勤劳动,一面高声唱歌,此唱彼答,你唱我答,一问一答,叫作"对山歌"。汉山的秀丽风光和樵夫的嘹亮歌声,回荡山谷,随风飘逸可达数里。协调地组成一幅自然美景,这就是为"诗人"们赞美的"汉山樵歌"。
在旧社会,贫苦农民的生活,并不像"诗人"想象的那样美好,有"汉山樵歌"为证:
一担干柴双肩挑, 双肩挑起一担柴,砍柴人儿没柴烧, 急风暴雨天上来。
地主高楼摆酒筵, 吹得高楼成平地,樵夫坡前割野划! 下得满坡红花开。
汉山樵歌”起源于先秦的《诗经》时代,“文在雅俗之间,而音节自然天籁也。”清代诗人楚文璟在《汉巘樵歌》诗中咏道:“汉山耸地立,云内闻樵歌。伐木同声应,求仙未烂柯。乐从苦里出,典自静中和。蹊径行还住,听余清兴多。” 诗人们对汉山樵歌的描写,证明樵歌植根于民间,流传于劳动民众之中,有着深厚的群众基础。“汉山樵歌”诞生在中国农耕文明的发祥地汉中盆地,是汉中盆地农耕文明的精神写照,是汉中人的父亲山的原生态歌谣。
汉山樵歌发端于汉山,流传于汉中盆地。汉山樵歌旋律明快、高亢有力,乡土风味浓厚。南郑山区一带群众很爱唱。说起汉山樵歌,还有一段传说。
相传,这里先前林深山大,山民都以打柴为生。他们早出晚归,终年辛苦不得温饱。一天观音菩萨去赶蟠桃会路过汉山,见山民们非常辛苦,便降下祥云来到山腰,变成一位漂亮的红衣姑娘,走到樵夫们面前,关心地问,“你们这么劳苦,怎么不唱支歌来高兴高兴?”樵夫们说:“我们缺吃少喝,终日打柴糊口,那有闲情唱歌!”观音菩萨说:“我教你们个法儿”。樵夫们问:“什么法儿”?“以我为歌,我唱一句,你们唱一句。”说完唱道:“远看贤妹身穿红,手中提个画眉笼,要问画眉卖不卖,光卖画眉不卖笼。”樵夫们唱了一阵,马上感到来了精神,浑身轻松了许多。当他们再看时,红衣姑娘已不见于,只见头上一片祥云向东飘去。樵夫们情不自禁地唱道:“远看贤妹长得俊,胜过南海观世音,只要见着贤妹面,浑身上下添精神”。
从这以后,樵夫们一边唱歌,一边打柴,独唱,对唱,内容丰富,形式活泼,形成了别具特色的汉中风情。
传说畲族的祖先是狗头王,人身狗头。为什么人身狗头呢?古时候,高辛帝宫中有个左耳奇大的大耳婆。一天,高辛帝请医生替大耳婆治耳朵。医生却在耳朵里扣出一颗蛋来,群臣把蛋拿到宫中的一个楼上。天上的凤凰领着地上...
孟轲之母因为“孟母三迁”和“断机教子”等故事成为天下母仪的典范。但是孔子母亲颜征在的教子故事,却鲜为人知。其实,孔母在孔子的成长中同样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孔子家族先祖微仲,是商朝最后一个国王纣王的弟弟...
车村,一个很奇怪的名字。车村每年年初六都要从姚夫人庙里请出姚娘娘到村里巡游,保各家各户平安,各家各户都会在姚娘娘到来之前准备好祭品和香火祭拜娘娘。当天是车村一年中最热闹的一天。对于乡间的神仙,我见得很...
山西民间普遍信奉财神爷,希冀发财致富,商人更甚,商号店铺大都供奉财神爷。民间一般把赵公明视为财神,大约来源于《封神演义》,因他助商纣王抗周,被姜子牙治死。姜子牙封他为正一龙虎玄坛真君,统帅招宝天尊萧升...
世界上最高的女人我们都说姚巨人,但是世界上有一个女人比她还高,虽然不会打篮球,这名“壮汉”的身高竟达到了2.31,成为了世界上最高的女人。印度人艾伦,这名世界公认的最高女性,2...
很多事情我们习以为常,但却不知来源,比如为什么是上厕所下厨房?羊到底是怎么了要替罪?男宠和面首两个词到底有毛关系?犬子的爸爸为什么甘心当犬爹……常见又难解,细思极困惑。1、为什么是上厕所、下厨房?中国...
会龙山雷祖庙会(简称雷会)是河湟地区传统民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广泛的群众性和民间传承性,有着悠久的历史。会龙山龙福观是道教、佛教、藏传佛教为一体的民间信仰多元文化并存的地区(道教殿宇:雷祖殿、斗...
北京有多少胡同呢?据文献记载,在明代就多达几千条,其中内城有900多条,外城300多条。清代发展到1800多条,民国时有1900多条。新中国成立初统计有2550多条。后来合并了一些旧名,新命名了一些;...
布依戏是盛开在贵州高原的一朵鲜花。它最先是从祭祀仪式跳神活动中孕育出来的。在跳神的基础上,先后创立了布依板凳戏,布依彩绸(即八音坐弹戏)和布依地戏。以后一些民间艺人,再经过改造、融合,使它逐渐成为布依...
壮族人民能歌善唱,右江一带称为“欢”,左江一带称为“诗”,桂北一带称为“比”和“欢”,都是唱山歌的意思。有定期举行的唱山歌会,称为歌圩。歌圩日期各地不同。以农历三月初三为最隆重。大山歌圩有万人以上参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