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塔民歌内容丰富多彩,反映了人民群众生活的方方面面。这些流传在民间的口头说唱,不仅丰富了人们的文化生活,并且彰扬了真、善、美,鞭挞、讽刺、嘲笑了社会上的丑恶现象,达到了娱乐和有所教益的目的。从民间流传的内容来看,大致有如下几种类型:
表达爱情的民歌在金塔民歌中比较多,这些民歌用直白火辣的语言,表达了爱人之间的相思之苦。这类民歌有两类,一类是反映夫妻离别相思之苦的。如《小丈夫走后山》中唱道:
二更里月高照,
月月捎书几大包,
叫声丈夫你回来(太平年),
这模样的东西我不爱,
叫声丈夫你回来,
盼住些银钱就不回来,
家留下妻子受难寒(年太平)。
妻子思念出门远行的丈夫,期盼丈夫能早日回家,同时在深深的思念之中夹杂着些许埋怨。另一类是反映恋人之间的相恋之情、爱慕之意的。如《十探妹》,年轻的后生反复向自己的心上人表白,但这种情意又羞于直接表达,于是通过歌声委婉地表达自己的心意:
六月里的探来妹子,
热哟难当,
索罗罗树下乘哟阴凉,
手拿么紫金扇嘛,
扇得么透心凉。
七月里么探妹子,
七哟月七,
天上的牛郎配哟织女,
牛郎么在河东呀,
妹子织女在河西。
可见心上人迟迟没有表态,小伙子焦急但又无奈,只好巧妙地借用牛郎织女的传说,表达自己的情意。
在传统的金塔民歌中,有一种既不明显地讽刺什么,也不明显地歌颂什么的曲子,它只是用通俗易懂的唱词叙述人物、事件,这类民歌叙事性强,就地取材于身边的人和事,情节完整,往往有两个或三个角色,歌词有唱有白。如《十谝》,反映的是未来的岳母刁难女婿,嫌他家穷,而机智的女婿有问有答,迫使岳母无话可说。这首民歌由一男一女两人对唱,在咄咄逼人与幽默风趣相映衬的演唱中,充满了农村生活的情趣。
(男)新打的那个庄子里靠的那栋,
先修的那上房九啊间(的)厅。
(女)把你的这些庄子都见过,
我问你呀你再有些什么房(的)屋?
(男)客岳母啊不信你瞧着看,
我有的那个三路椽子共一檩啊,
朱红的格子雕客厅,
还有的那四梁八柱赢过人心,
院子里的苹儿木长起精神。
而在另一首《小货郎转担》中,角色增加到了三人,有小姐、丫环和货郎,人物的语言、动作、外貌描绘的更加详细。写小货郎的外貌“身子不高坐五端,岁数不大二十三,浑身的俊样儿头上看(嗯儿哎哟来),头上看。”尤其是对小姐的描述就更为具体:“前头梳了一条龙,后面梳了两辫子,红绿的头绳扎结子(嗯哎哟来),扎结子。身上又穿红腊袄,八幅罗裙就地扫,两面的丝线婆婆罗罗掉(嗯哎哟来),婆婆罗罗掉。”歌中三人的语言、动作各具情态,反映了在旧时代金塔农村经济落后,商品流通不发达,生活日用品只能靠走江湖的货郎运来,描绘了一幅民俗风情图。
捷克人的饮食以猪肉为主,日常民族饭菜是猪肉排 、甜酸菜和馒头片,捷克人喜饮啤酒,人均消费量160升,据世界首位。到了捷克,可别错过捷克人常吃的Knedliky,也就是面皮包肉馅的洋水饺,但是配上东欧人...
酒与民俗不可分。农事节庆、婚丧嫁娶、奉迎宾客等民俗活动,酒都首当其充成为主角。无酒不成礼,无酒不成俗,离开了酒,民俗活动便无所依托。贵州各民族绚丽多姿的酒礼酒俗,构成了贵州酒文化令人陶醉的千年画卷。能...
盐城的风土人情摸秋 立秋之夜,盐城北部地区传有“摸秋”的习俗。这天夜晚人们可以在私人或集体的瓜园中摸回各种瓜果,俗称“摸秋”。丢了“秋”的人家,无论丢多少,也不叫骂,此俗相传始于元代。 元末,淮河流域...
壮族迁徙及分布桂平市壮族除部分土著外,其余均从外地迁徙而来。另一部分来自贵州,另据壮族民间族谱记载,一部分则从广东迁到平南再迁入本市。服饰壮族男女惯穿自织自染的棉、麻布服装(冬棉夏麻)。男穿对襟唐装衫...
咖啡对于工作人员来说是必不可少的物品,特别是经常熬夜的工作者,不过喝咖啡杯子就很重要,一款舒适顺心的杯子能给人很好的心情,不仅如此还能提高咖啡的档次。本站小编为你带来世界上最大的咖啡杯。英国伦敦,一个...
达斡尔族是一个民族特点非常鲜明的少数民族。特别是达斡尔族长期以来的饮食文化方面表现出的爱吃“库木勒”,即柳蒿芽,后又成功地创办了“库木勒”节,把这种饮食文化现象转化为社会文化现象之举,就颇有自己的独到...
情人山头对唱歌(一)男:山歌没人起头我起头林光唱到西街头街上看看无限好 好比温州和杭州女:山歌很早妹起头天亮唱到没日头东边唱到水南户西边唱到张山沟男:唱起山歌没因由想妹和我同个枕头女:杜鹃开花红辣辣好...
来到杭州,除了欣赏西湖美景外,还有一个地方是必去的,那就是清河坊。清河坊自南宋以来,这里就是商铺林立、酒楼茶肆鳞次栉比,是杭州城的政治文化中心和商贾云集之地。据说,清河坊的得名,与南宋的太师张俊有关,...
香港的殡仪历史记载始于1930年代后期,当时香港的殡仪服务主要由义庄包办,但由于使用者的家境普通,所以义庄提供的殡仪服务通常只为灵柩暂存、大殓、出殡及下葬。而家境较富裕的,通常会光顾长生店的上门式殡仪...
死者、丧事礼称竹溪县对死者、丧事称谓,一直沿袭传统礼称,忌称“死”、“丧”。自己亲人死亡,称“走”。幼年死亡称“丢了”或“夭折”。病亡称“病故”。老年人死亡,加称“老”、“去世”、“过世”、“仙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