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时娶新娘都是要用花轿抬的。上世纪六十年代,花轿也被那场“革命”给“革”掉了。改革开放以后,花轿又被重新抬了出来,直至现在有的人家结婚还用。
用上了花轿就得“领亲”。所谓领亲,就是新郎要随花轿到女方家去,将新娘“领”回来。不用花轿只用船的话,便可以“守亲”,新郎不必随行而在自家“守”着。
用上花轿,礼仪上自然又多了些繁琐。新郎头戴礼帽,身披折成一尺来宽的大红绸缎被面,这叫“披红”。到了女方家,再加上一条绿色绸缎被面,叫“挂绿”。一红一绿在前胸交相辉映,新郎平添几份英俊几份情调。
除了新郎,还要有“陪郎”。陪郎多在未婚的表兄弟或堂兄弟中选择。陪郎也要头戴礼帽,所不同的是,陪郎的礼帽上没有花,而新郎的礼帽上是插朵红花的。当陪郎既光荣也辛苦。这一天,他要跟新郎亦步亦趋不离左右。上得船来,新郎、陪郎在船前并肩而坐,遇有桥梁、庙宇或是船要转弯,两人须双双起身躬腰作揖。路途近的好说,如果路程较远,一路上是要起身很多次,作很多揖的,何况还有返程。到了女方家用罢茶点,别人可以自由活动,而新郎还要坐在桌旁守着香火,一炷香烧完再换一炷,陪郎是要始终陪着的。
抬轿的四个人也不轻松。如果真是抬着扛着也好办,但这里的规矩是轿杠不允许上肩,只能用胳膊搀着。去时空轿还可以,新娘上了轿多了个百十来斤,转弯抹角上船上岸是很吃力的。花轿刚进女方家里的时候,还有一次小小的“考验”。按照风俗,轿子抬进后,必须由女方家拿一张芦席垫在地上方可落轿,女方的亲友便利用这个机会要烟要糖要封儿,达不到要求你就得一直将花轿悬着。抬轿的吃了这些“苦”,当然就要想办法来“补偿”与“报复”,新娘接回来,嫁妆等一应物品搬上岸,茶点也用过了,最后该抬轿子了。别忙,先歇息。要抬轿子?给每个抬轿的发包烟,不然你就慢慢等。拿了烟,轿子抬上岸来,明明平坦之路,却也要把个花轿颠来晃去。我等吃了苦,你新娘子也别想坐得舒服。
“颠花轿”的做法难道真是轿夫们的“报复”行为?错也,这只是一种“闹喜”的习俗而已。
守罢富贵,旭日东升,便是“正日”了。男方家第一件事情是安排迎亲人员先行早餐。
迎亲人员俗称“上轿子船的”,因为过去都是行船接新娘,又多用轿子,故称“轿子船”。即便现在有的人家用轿车接亲,驾乘人员也一概说成“上轿子船”,习惯了。上轿子船的人数很讲究,多为单数去,带上新娘双数回,取“好事成双”之意。有的去五人回六人,这叫“六六大顺”,有的去九人回十人,意为“实实在在十全十美”,也有例外的,十二人去十三人回,说是“十三太保”。上轿子船的人员中,要有一名女性,专管嫁娘房中之仪及搀扶新娘,叫“搀把奶奶”。媒人是迎亲队伍中的重要角色,被尊称为“红业大人”,他们要内外周旋协调关系,保证皆大欢喜地接回新娘完成最后的使命。“红业大人”这一天风光是风光,但也屡遭取笑,说是“新娘子进了房,媒人撂过墙”。提前“撂过墙”的有没有?有,但主人会遭遇难堪。几年前,我的一位朋友儿子结婚,派一个兄弟晚上去请媒人,而酒酣之后,其弟被人拉去打麻将,竟把所托要事给忘了。第二天正日“发轿”前,主家左等右等不见媒人大驾,电话又打不通,最后只好出发。到了女方家,女方出了难题,其他人又难以解决,拖到晚上九点轿子船才到家。
礼盒也是迎亲的大事,马虎不得,都由主持礼仪的“福爹爹”细心点验,有礼肉、猪肚肺、米糕馒头、鞭炮蜡烛、“还伢娘米”、“还伢娘粉”、对鸭,另有烟酒、糖果等。轿子船上的这些礼盒非但品种缺一不可,而且数量都有定规,女方家的福爹爹及主人要逐一查点过数,碰到顶真的,还要上秤称。如有短少,好说话的罗嗦几句,不好说话的,问罪发难之后还要补足。曾有一个娶亲人家匆忙之中少带了只猪肚子,有肺无肚那还了得,乖乖派人回头拿来。
早餐有个名称叫“发轿饭”,茶点之后上酒上菜还要吃饭。有人早餐吃米饭不习惯也不行,哪怕吃一口。这规矩自有它的道理。过去的轿子船都靠人来行,或篙或桨,不管路途远近,也不管什么天气,风雨雪霜也好,冰河冻水也罢,只要轿子船动身,就须一鼓作气行完全程,中途是不可停靠休息的。三十年多前一位朋友结婚,我被安排上了轿子船,路途不算远,不到二十里。早上出发时风平浪静倒也轻松,下午回头刮起大风,是顶风,而且越刮越大,路过乌巾荡时只见乌云蔽日,白浪滚滚,船上两把桨两条篙子全部用上,两个小时的路程行了四五个小时。虽是寒冷的冬天,每个人都出了身大汗。如此辛苦,早上不吃饭喝酒能行?不光发轿饭,一到女方家以及新娘带回来一上岸,撑轿子船的都要先坐下来喝茶吃圆子。
发轿饭一般都很紧凑,为的是尽量早去早回。餐毕,随即撒席,男主人梵香点烛敬菩萨行大礼,轿子船便在鞭炮声中向新娘家轻疾驶去。
土库曼斯坦的饮食较为广泛地使用胡椒、洋葱、茴香、薄荷等调味品是土库曼斯坦乃至中亚厨艺的一大特色。比较有名的土库曼传统食品有烤肉、抓饭、烤馕、烤肉饼、炸馓子和包子等,饮料以茶为主,夏天人们往往喝酸骆驼奶...
玻璃银光刻是在制镜基础上进行的美术创作,即在玻璃上作画,故而又称“镜画”。又因其在镜画中的线条都是银色的,所以通称“玻璃银光刻”。约在民国初期,上海市场的衣柜门上出现了一种既具有观赏性又具有实用性的装...
李白(701年-762年),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又号“谪仙人”,是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与杜甫并称为“李杜”,为了与另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 区别,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
拉洋片,是一种传统民间艺术。表演者通常为一人,道具是一个约一人高两臂宽的大木柜,柜的前面有四个直径二三厘米的圆洞,洞上安了凸透镜,柜子的一侧安装有锣、鼓、镲,由两条小绳控制。透过柜子上圆洞观众可以看到...
利比里亚共和国 (The Republic of Liberia)利比里亚国旗利比里亚国旗呈横长方形,长与宽之比为19∶10。由红、白相间的11道平行横条组成,左上角为蓝色正方形,内有一白色五角星。1...
孟加拉国人以米饭为主食,也喜欢各种各样的甜食。他们对中餐倍加喜欢。当地人除了在高级饭馆或正式社交场合使用刀叉外,平时一般用右手抓食取饭。男子和妇女通常是分开就餐。家中妇女常在男子吃过饭之后才用餐。在吃...
甘肃省陇南市成县民间音乐主要包涵在传统的春节社火、木偶戏、锁呐和南北山区山民们哼唱的山歌,目前已濒临失传。传统社火曲传统社火主要有步社火、夜社火等形式。其中主要传唱的社火曲普遍为《渡船曲》,小曲有《十...
云南大理、洱源、剑川、鹤庆、云龙等地服饰的款式略异,但基本构件一致。男痕迹由对襟白衬衫、黑领褂、大筒裤、剪口布鞋等件组成。女装由蓝、白、雅布(淡蓝)等色布制成的右衽大襟衬衫、领褂、围腰(围裙)、飘带、...
竹板书形成于清代嘉庆年间(1796-1820)。竹板书的表演方式为一个人右手持大板、左手持节子板站唱。竹板书老艺人口头传说:嘉庆年间,皇太后寿终,上谕京师百日之内禁止动用管弦乐器,致使北京许多艺人难以...
秦皇岛,是渤海湾西北岸一片普通而又神奇的土地,一片古老而又年轻的土地。在这片土地上,浓缩了中华民族几千年的文明史,演出了一幕幕惊天地、泣鬼神的历史活剧。秦皇岛市是一座有着悠久历史的古城。因公元前2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