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老成都,过年有一项不可缺少的特产——红甘蔗。这红甘蔗产自内江和东山外,也就是今天的三圣乡附近。老成都人过年喜欢红红火火,不仅大街小巷的树枝,窗台,家具,灶头要贴上小红纸。更要买几节红甘蔗,不仅象征红红火火,还讨个一节更比一节高的好口彩。每到年关,附近的农民就将一捆捆的红甘蔗洗得干干净净,红亮亮地用鸡公车推着沿街叫卖。这红甘蔗不过几分钱一根,稍微富裕点的人家能买好大一捆,扛在肩上,喜洋洋地回家。一进家门,先抽两根又长又直的红甘蔗供放在神龛两旁,取个日子甜蜜美满,节节高升的好彩头。农谚有云:春种甘蔗一节,秋收甘蔗一捆。甘蔗图个“发”字,因此,老成都人还将红甘蔗放在灶房门边,取“开门见财”之意。
半大的小伙子还能以划红甘蔗为戏。一根红甘蔗丢过来,凌空一接,以手接住的地方为基准,娃娃们一个一个轮流用手掌往下接力握住,到没处可握时,这人便可抢占第一的先机。将红甘蔗立在地下,顶端斜口削平。领先的孩子手握长刀,踩在板凳上,一手扶着红甘蔗,刀凌空绕两圈,看准了,一刀劈下。谁这一刀削下来的甘蔗皮长,就算胜出。技术好的能从板凳上跳下来,连根劈下。
我国春节,一般是从祭灶揭开序幕的。民谣中“二十三,糖瓜粘”指的即是每年腊月二十三或二十四日的祭灶,祭灶,是一项在我国民间影响很大、流传极广的习俗,从腊八开始就有了年的征兆。而在成都,除了家家户户准备年货,洒扫屋子,装饰街铺,而那些我们曾经很熟悉的童谣,也从大街小巷孩子们的口中开始唱出来;那轻快欢乐的调子,也很快把我们带入对春节的期盼中,带到儿时的腾闹回忆中。
“胖娃胖嘟嘟,骑马上成都,成都又好耍,胖娃骑白马,白马恍得高,胖娃耍关刀,关刀耍得圆,胖娃坐海船,海船倒个拐,胖娃绊下海。”“青羊宫、真热闹,糖油果子三大炮,有的人在哭有的人在笑,哭的为了包包掉,笑的买了糖油果子三大炮。”孩子们一唱,你就知道,春节真的快要到了。
是的,孩童们最盼着过大年了,那古老的童谣更是唱出了过大年的习俗,许许多多的童谣就像在一代代成都人的心里扎了根,终生难忘,特别是春节的童谣,从祖辈一直唱到今,还将一直唱下去。
老成都的童谣是娃娃们的启蒙语言,一字一句里的“土话”中,透着的是老成都的生活气息。
住在长顺街老成都人赵建林的心中,成都的年味是伴着童谣唱出来的:“小子小子你别馋,过了腊八就是年;腊八粥,喝几天,沥沥拉拉二十三;二十三,糖瓜粘;二十四,扫房子;二十五,糊窗户;二十六,炖猪肉;二十七,宰公鸡;二十八,面粉发;二十九,蒸馒头;三十晚上熬一夜;大年初一街上扭……”
童谣多是多,各个地方还有点点不同之处。比如开篇的红萝卜之歌,其实还有“红萝卜,咪咪甜,看到看到要过年,过年没有钱,卖了萝卜买汤圆。”和“红萝卜,咪咪甜,看到看到要过年,娃儿要吃肉,爸爸说,没得钱,妈妈说,有钱,灶门前的火钳!”“红萝卜,咪咪甜,看到看到要过年,过年又好耍,萝卜煮朒朒(肉),瓢羹(勺子)舀汤汤,筷子拈肉朒朒。”等多个版本。
成都著名民俗画家戴树良搜集了上百首成都的童谣,为的就是画出童谣的故事。对于他来说,成都的童谣妙在,很多都是在做游戏时跟着朗朗上口的。在成都,每个小时候跳橡皮筋的女娃娃都晓得一首童谣:小汽车,滴滴滴,马兰开花二十一,二五六、二五七、二八二九三十一……它和橡皮筋早就打包在一起,深入每个小女孩的记忆,甩都甩不脱了。
“虫虫虫虫飞,飞到外婆家,吃了外婆一根蒜苗一根葱,外婆气得打倒中,虫虫虫虫飞,飞到外婆家,吃了外婆一棵菜,吃得外婆喊乖乖。”这首则是家中的长辈唱给小朋友听的,边念边还有手指的动作,让小手指跟着动动锻炼灵活性。
再长大一点,小孩子爬上长辈的腿杆,被长辈拉着双手,仰着身体下一次腰拉起来一次,这时就要念:扯锯还锯,家婆门口有本戏。要请外孙来看戏,没得啥子好吃的,牛肉包子夹狗屁。到了最后,为了逗娃娃咧嘴笑,长辈们还要连着说上好几声:屁屁屁屁屁……
等到娃娃们可以自己耍了,就能够边唱童谣边拍手了:“张打铁,李打铁,打把剪刀送姐姐,姐姐留我歇,我不歇,我在桥洞里歇”。
成都人牙尖,那都是从小开始培养的。客栈头店小二的吼声,也被熊孩子们学了个十成十:楼上的客、楼下的客,听我幺师来交涉,要屙屎,有草纸,不要用床单揩钩子(屁股);要屙尿,有夜壶,不要在床上画地图。成都的小娃娃们,就算是蹲在墙角看蚂蚁,嘴里都要唱着“蚂蚁儿、蚂蚁儿来来,大官不来小官来,吹吹打打一路来”,遇到乖妹妹,要说:妹妹乖,嫁秀才,轿轿去,马马来。
戴树良最后分享了一个自己小时的童谣,给大家提个醒。“青羊宫、真热闹,糖油果子三大炮,有的人在哭有的人在笑,哭的为了包包掉,笑的买了糖油果子三大炮。”出门不要光顾到好吃的,要小心捂紧包包。
藏猫猫,钻洞洞,走板板,过桥桥。一走走到城门洞,翻过坎坎赶花会。青羊宫,吃凉粉,嘴巴辣个红圈圈。三大炮,胀肚儿,回来买个风车车。胖娃胖嘟嘟,骑马上成都,成都又好耍,胖娃骑白马,白马恍得高,胖娃耍关刀,关刀耍得圆,胖娃坐海船,海船倒个拐,胖娃绊下海。正月有个春,嫂嫂去看灯。看的啥子灯?看的狮子和龙灯。猪猪灯、牛牛灯,还有莲灯和幺妹灯。嫂嫂脚又小,骑个马马灯。正月正,耍龙灯,龙头转,龙尾跟。三桥焰火架,火炮响通城。十五过大年,家家吃汤圆。开门做生意,大吉又大利。
传说畲族的祖先是狗头王,人身狗头。为什么人身狗头呢?古时候,高辛帝宫中有个左耳奇大的大耳婆。一天,高辛帝请医生替大耳婆治耳朵。医生却在耳朵里扣出一颗蛋来,群臣把蛋拿到宫中的一个楼上。天上的凤凰领着地上...
孟轲之母因为“孟母三迁”和“断机教子”等故事成为天下母仪的典范。但是孔子母亲颜征在的教子故事,却鲜为人知。其实,孔母在孔子的成长中同样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孔子家族先祖微仲,是商朝最后一个国王纣王的弟弟...
车村,一个很奇怪的名字。车村每年年初六都要从姚夫人庙里请出姚娘娘到村里巡游,保各家各户平安,各家各户都会在姚娘娘到来之前准备好祭品和香火祭拜娘娘。当天是车村一年中最热闹的一天。对于乡间的神仙,我见得很...
山西民间普遍信奉财神爷,希冀发财致富,商人更甚,商号店铺大都供奉财神爷。民间一般把赵公明视为财神,大约来源于《封神演义》,因他助商纣王抗周,被姜子牙治死。姜子牙封他为正一龙虎玄坛真君,统帅招宝天尊萧升...
世界上最高的女人我们都说姚巨人,但是世界上有一个女人比她还高,虽然不会打篮球,这名“壮汉”的身高竟达到了2.31,成为了世界上最高的女人。印度人艾伦,这名世界公认的最高女性,2...
很多事情我们习以为常,但却不知来源,比如为什么是上厕所下厨房?羊到底是怎么了要替罪?男宠和面首两个词到底有毛关系?犬子的爸爸为什么甘心当犬爹……常见又难解,细思极困惑。1、为什么是上厕所、下厨房?中国...
会龙山雷祖庙会(简称雷会)是河湟地区传统民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广泛的群众性和民间传承性,有着悠久的历史。会龙山龙福观是道教、佛教、藏传佛教为一体的民间信仰多元文化并存的地区(道教殿宇:雷祖殿、斗...
北京有多少胡同呢?据文献记载,在明代就多达几千条,其中内城有900多条,外城300多条。清代发展到1800多条,民国时有1900多条。新中国成立初统计有2550多条。后来合并了一些旧名,新命名了一些;...
布依戏是盛开在贵州高原的一朵鲜花。它最先是从祭祀仪式跳神活动中孕育出来的。在跳神的基础上,先后创立了布依板凳戏,布依彩绸(即八音坐弹戏)和布依地戏。以后一些民间艺人,再经过改造、融合,使它逐渐成为布依...
壮族人民能歌善唱,右江一带称为“欢”,左江一带称为“诗”,桂北一带称为“比”和“欢”,都是唱山歌的意思。有定期举行的唱山歌会,称为歌圩。歌圩日期各地不同。以农历三月初三为最隆重。大山歌圩有万人以上参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