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客网

福建建瓯挑幡

丠颩箛唥2023-12-31

福建建瓯挑幡

挑幡艺术几百年前就开始在建瓯民间流传。建瓯挑幡被人们称为“华夏绝艺”。相传明朝将领郑成功当时在闽组织“复明”大军抗清,并筹备收复台湾,建瓯大洲造船工匠纷纷应征人伍。收复台湾战役结束后,凯旋返乡的将士把带回的战旗高挂竹竿竖在村头,以示纪念阵亡的弟兄和表达匡扶明室的抗清决心。后来,清兵进村砍倒旗杆,撕毁战旗,但大洲造船工人毫不畏惧,过后又将大旗挂起,并竞相擎持,前赴后继,人倒旗在。久而久之逐演化成“挑幡”活动,流传至今,建瓯人每逢正月二十四、逢年过节或开展重大庆典活动,都要进行挑幡表演。随着岁月流转,便逐渐淡化成了当今建瓯民间特有的挑幡习俗。

福建建瓯挑幡

建瓯幡以幡体“长”而“重”,挑法“雄”而“刚”见称,不同于北京、河北、河南等地幡体玲珑轻短、挑法灵巧柔媚的“中原幡”。1998年建瓯制作的一根幡重达20.5公斤,被列入上海大世界基尼斯之最。就形制而言,建幡共有幡箍、幡杆、幡幅、幡顶、幡斗、幡旗6个部分。

幡杆,一般由两根当年生的、防腐性能好的、腰径如粗瓷大碗般的壮直毛竹组拼而成。削去枝叶与“竹青”表皮,镂空竹节,晾干后用火烤直,砂纸磨光,最后刷上油彩。表演的幡杆长度过去一般长达10米左右。

幡顶,主体最早为一面旗帜,后演变为用竹片和彩绸制成的3层6角形的小台体,台体四周绘有花鸟禽兽图样,顶檐镶嵌宝石(现改成小彩灯)。现今又增加了圆形状的幡顶。幡顶均可折叠收藏,便于外地演出。

幡幅由几米长的绸或锻缝制而成,沿幡顶垂悬于幡杆。幡幅底部左右两侧缝上带子,系于幡杆处。在幡幅上可以根据需要张贴不同内容的吉祥标语。

福建建瓯挑幡

建幡最底部的幡箍直接与表演者嘴、脚、手等部位接触,采用的是柔软的布料;幡斗位于幡顶的上方,一般为两个,起装饰作用;而处于建幡最上端的是幡旗,最先由两片翅膀状的纸片构成,后改为长方形旗帜,为了减少阻力,现在更多的是采用三角形的旗帜。

建瓯挑幡表演既要力量又需技巧,要求做到刚柔相济,动静结合,其主要套路由“手舞东风转”、“肩扛南天松”、“脚踢西方柱”、“牙咬北海塔”、“肘擎中军令”、“腰掸日月星”、“口挑百战旗”、“头顶一片天”等惊险慑人的招式组合而成。一般先由一人将幡杆扶直,竖立于表演者的足尖之上,随后,只见表演者屏息运气,将足跟轻轻一挑,长幡便沉稳地落在其肩上或臂上。接着,伴随着震天动地的锣鼓声,表演者两手轮番兜耍舞动,一会儿将长幡从右肘拋向左肘,再从左肘抖向右掌,来来回回、轻松自如;一会儿从胸前拋过头顶,落于后背,一只手接着稳稳当当;一会儿表演者头顶长幡,目视幡顶,脚步随幡体倾斜角度而微移,自始至终确保长幡立于头顶欲斜却不倒。表演者时而肩扛,时而脚踢,时而头顶,时而牙咬,有时甚至用鼻托。表演至兴起时,数十位男女老少齐上阵,你争我夺,你进我退,你拋我接,只见数十根彩幡同时上下翻飞,左右盘旋,却能保持长幡巍然不倒。当舞动激烈时,长幡旋转如蓬,风声呼呼,铃声叮当,令人动魄惊心。

福建建瓯挑幡

1996年1月,由陈老艺人带领的挑幡表演队,参加了上海电视台“天下第一”栏目表演后,被授于“大世界吉尼斯之最”的殊荣,并列入《吉尼斯大全》。

在2001年10月湖北荆门举行的第五届中国民间艺术节上,建瓯挑幡《同庆》作为福建省选送的参赛节目,以其独特、新奇、高难、惊险技艺的成功表演,在全国各地30多个参赛节目中脱颖而出,一举夺得金奖。此后名扬四方,声播我国港澳台地区及东南亚,先后多次应邀参加国际、国内各种庆典表演活动。

热门推荐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