郫(pi)县豆瓣,四川省郫县特产,中国地理标志产品是四川三大名瓣之一,它在选材与工艺上独树一帜,与众不同。香味醇厚却未加一点香料,色泽油润却未加任何油脂,全靠精细的加工技术和原料的优良而达到色、香、味俱佳的标准,具有辣味重、鲜红油润、辣椒块大、回味香甜的特点,是川味食谱中常用的调味佳品,有“川菜灵魂”之称。其制作技艺列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郫县豆瓣由郫县人陈守信始创于清康熙年间,至今已有三百年历史。其用料考究,精选上等鲜红辣椒、二流青皮蚕豆、优质面粉、精制食用盐为原料,通过长期翻、晒、露等传统工艺天然精酿发酵而成。具有瓣子酥脆化渣,酱脂香浓郁,红褐油润有光泽,辣而不燥,粘稠适度,回味醇厚悠长的特点。
郫县豆瓣用以炒菜,分外提色增香,是郫县最著名的特产,是烹调川菜的必备调料,在晚饭界被誉为“川菜之魂”。特别是郫县豆瓣烹制的“回锅肉”、“豆瓣鱼”、“麻婆豆腐”、“鱼香茄子”等,具有浓郁的四川风味,被公认为是川菜家常味中的代表作。
清初康熙年间,福建省人陈逸仙来到四川郫县,为养家糊口生产出盐渍鲜红细辣椒,那就是郫县豆瓣的雏形。咸丰年间,陈家后人陈守信在县城文庙巷陈家祠堂设立“益丰和号”酱园,改盐渍辣椒为“豆瓣辣椒”,“郫县豆瓣”由此诞生,陈守信和他的“益丰和”号酱园也被人奉为“郫县豆瓣”王牌之一。1953年,政府将“益丰和”号酱园和“元丰源”号酱园进行公私合营,改为国营郫县豆瓣厂,生产的郫县豆瓣也更名为“鹃城”牌郫县豆瓣。目前,郫县豆瓣已享誉国内外,年产值达15亿元。
鲜红辣椒、蚕豆、食用盐、面粉等。
红褐色、略油润有光泽、有独特的酱酯香和辣香、味鲜辣、瓣粒酥脆化渣、粘稠适度、回味较长。
据了解,被称为“川菜之魂”的“郫县豆瓣”产于中国四川省成都市郫县的唐昌、郫筒、犀浦等原十九个乡镇,已有300年历史。日前从郫县食品工业协会获悉,2006年获准使用“郫县豆瓣”证明商标的企业名单公布,郫县境内100多家豆瓣企业取得了使用“郫县豆瓣”证明商标资格。“郫县豆瓣”产业已成为郫县食品工业的支柱,2005年销售额达8亿元,产品远销全国及美国、日本、加拿大等国。
首先,四川的郫县豆瓣酱同省外生产的豆瓣酱在质的方面差异教大,无论在色、味、香、淀粉含量等方面都有差异,而生产工艺也会不同。做川菜必须得用四川的正宗郫县豆瓣。
郫县豆瓣图册其次,郫县豆瓣品种很多,厂家也多,不同的厂有不同的品质,而同一厂也有品种和等级之分。品种不同其用处也不同。等级之分可用于高低不同档次餐馆的选择。再次。郫县豆瓣的一般性识别方法是:看色泽及水份,从生产工艺上看,豆瓣制好后分太阳晒和不晒两种。太阳晒过的也叫晒瓣,晒瓣要黑一点,其香味浓烈些,在烹饪时不能一慨认定色红的就好,要因菜而需;水份多的则不好,很可能是人为添加的且盐份重不宜保存,因厂家出厂时水份是很少的;闻香味,过质和质差的豆瓣其香味没有或是怪味;品尝,可品尝出口感,怪味,咸味等不正常味道;看包装,袋装的要有商标及厂址等国家要求的标记,散装的四川郫县豆瓣一般是用竹篓子包装,一件重量一般在25—30斤,并有商标封口。
传说畲族的祖先是狗头王,人身狗头。为什么人身狗头呢?古时候,高辛帝宫中有个左耳奇大的大耳婆。一天,高辛帝请医生替大耳婆治耳朵。医生却在耳朵里扣出一颗蛋来,群臣把蛋拿到宫中的一个楼上。天上的凤凰领着地上...
孟轲之母因为“孟母三迁”和“断机教子”等故事成为天下母仪的典范。但是孔子母亲颜征在的教子故事,却鲜为人知。其实,孔母在孔子的成长中同样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孔子家族先祖微仲,是商朝最后一个国王纣王的弟弟...
车村,一个很奇怪的名字。车村每年年初六都要从姚夫人庙里请出姚娘娘到村里巡游,保各家各户平安,各家各户都会在姚娘娘到来之前准备好祭品和香火祭拜娘娘。当天是车村一年中最热闹的一天。对于乡间的神仙,我见得很...
山西民间普遍信奉财神爷,希冀发财致富,商人更甚,商号店铺大都供奉财神爷。民间一般把赵公明视为财神,大约来源于《封神演义》,因他助商纣王抗周,被姜子牙治死。姜子牙封他为正一龙虎玄坛真君,统帅招宝天尊萧升...
世界上最高的女人我们都说姚巨人,但是世界上有一个女人比她还高,虽然不会打篮球,这名“壮汉”的身高竟达到了2.31,成为了世界上最高的女人。印度人艾伦,这名世界公认的最高女性,2...
很多事情我们习以为常,但却不知来源,比如为什么是上厕所下厨房?羊到底是怎么了要替罪?男宠和面首两个词到底有毛关系?犬子的爸爸为什么甘心当犬爹……常见又难解,细思极困惑。1、为什么是上厕所、下厨房?中国...
会龙山雷祖庙会(简称雷会)是河湟地区传统民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广泛的群众性和民间传承性,有着悠久的历史。会龙山龙福观是道教、佛教、藏传佛教为一体的民间信仰多元文化并存的地区(道教殿宇:雷祖殿、斗...
北京有多少胡同呢?据文献记载,在明代就多达几千条,其中内城有900多条,外城300多条。清代发展到1800多条,民国时有1900多条。新中国成立初统计有2550多条。后来合并了一些旧名,新命名了一些;...
布依戏是盛开在贵州高原的一朵鲜花。它最先是从祭祀仪式跳神活动中孕育出来的。在跳神的基础上,先后创立了布依板凳戏,布依彩绸(即八音坐弹戏)和布依地戏。以后一些民间艺人,再经过改造、融合,使它逐渐成为布依...
壮族人民能歌善唱,右江一带称为“欢”,左江一带称为“诗”,桂北一带称为“比”和“欢”,都是唱山歌的意思。有定期举行的唱山歌会,称为歌圩。歌圩日期各地不同。以农历三月初三为最隆重。大山歌圩有万人以上参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