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客网

杏花村汾酒的传说故事(3)

伯贤不咸

竹叶青酒的传说

以前,山西酒行每年都要举行一次酒会,大小酒坊的东家都要把自己作坊里当年酿造的新酒抬到酒会上一比高低。当时有家酒坊,虽说是祖传几代的老作坊,可年年酿出的酒总不见有多少起色,每逢酒会评比,总是名落孙山。

这一年酒会,东家吩咐两个伙计备好一坛新酒抬去应景,东家自己先走一步,让伙计们随后赶来。这两个送酒的伙计早就摸透了东家的心思,知道自家酒不好,不愿提早送到会上露丑现眼,所以,直磨蹭到日上三竿,才抬上酒坛子出门。由于天气燥热,两个伙计抬酒走了不久便汗流浃背。正午时恰巧来到一片竹林,决定先在竹林里歇凉喝口水。两个伙计四周寻了半天也没有找到水,实在口渴难耐,于是只好喝酒了。可是一掀开坛盖,满满一坛子酒,没有舀的工具,又犯了愁。这时,其中一个小伙计顺手从一株竹子上扯了两片大竹叶,用竹叶捻成小酒杯喝起酒来。很快小半坛酒便喝完了,两个伙计觉得自家酒总是在酒会上垫底,干脆走到有水的地方,加水添满就是了。二人走不多远,又见到一片竹林,翠绿的青竹里有几块大石头,石头缝里渗出清水,落在石根底下一个小水洼里。只见这小水洼,恰好在竹林中的几块巨石中间,上面飘着一层竹叶将洼中的水映的晶莹碧绿,甚是惹人喜爱。两伙计赶紧把酒坛子放下,又摘了两片竹叶捻成杯,蹲在小水洼边,往坛子里加水,不一会儿就把坛子灌满了。

杏花村汾酒的传说故事

两个小伙计来到酒会时,各家送来的酒已经快品尝遍了。酒会会长舀了一碗酒,看着东家笑了笑说:“好戏压轴,好酒封顶,今天酒会最后得尝尝贵东家的这碗酒了,想必是独占鳌头喽!”说完一阵哈哈大笑,在座的各酒肆东家们也随着嬉笑起来。但众人喝过后都露出了惊讶的表情。这时东家不知出了什么事,心里直发毛,赶紧朝坛里一瞧,这才发觉酒色绿晶晶,青澄澄,还有一股说不出的浓味儿直冲鼻子。东家正在想其中原因时,酒会会长和众人一起称赞起这坛酒来。这年酒会上,两伙计送去的酒名列了榜首。

杏花村汾酒的传说故事

第二天,两伙计将送酒的经过一五一十说给了东家。东家看过那片竹林,亲口尝了泉水后,买下了地皮,将酒坊迁去,在那小水洼上打了一眼井,经过改进酿造技艺,在酿好的酒中加入新鲜的竹叶,终于酿出了别有色味的好酒,取名“竹叶青”。后来,经过酒工们的不断探索,又往竹叶青酒里添加了木香、公丁香、砂仁、栀子、零陵香、紫檀香等中药材,使竹叶青酒具有了保健功效,且色香味更佳了。明末清初,大医学家傅山先生又亲自改良了竹叶青酒的配方,使得竹叶青酒不仅味道芳醇,金黄微翠,而且对医治经络疾病有很好的疗效。

闯王立书

公元1644年正月,明末农民起义领袖李自成在西安建立大顺政权以后,二月即率主力自陕西渡过黄河,由南向北,长驱直进。杏花村人得悉义军要经过杏花村,扶老携幼,夹道欢迎,并怀着对义军的热爱之情,争先恐后以杏花村酿造的美酒款待闯王和将士们。在杏花村百姓的热情挽留下,闯王下令安营扎寨,在杏花村休整三日。闯王和乡亲们促膝谈心,人们自豪地向闯王叙说了汾酒悠久的历史和当年曾有过的“处处街头揭翠帘”的繁荣景象,以及由于明朝统治者的横征暴敛,恣意摧残,许多酒坊都面临着倒闭的困境。闯王听后感慨万千,就下令拿出钱粮来赈济乡亲。乡亲们分到粮食,都欢天喜地,笑逐颜开。

三天之后,闯王的义军要继续北进,杏花村的乡亲们纷纷赶来为闯王和将士们送行。许多贫苦农民还把自己的儿女送来参加义军,让他们跟随闯王去为穷人打天下。闯王被杏花村百姓热爱义军的精神所感动,命人拿来笔墨纸砚,倚马立书“尽善尽美”四个大字,表达“乡民尽善,汾酒尽美”之意。过去缺粮断薪的许多酒坊,因得到义军的赈济,重新收拾蒸锅,又烧起酒来。

杏花村汾酒的传说故事

杏花村百姓为了表达对这位农民起义领袖的怀念,便把杏花村更名为“尽善村”,直到1952年才又改回“杏花村”。杏花村里至今传颂着这样一首诗:“醇香汾酒献英雄,万民拥戴起义军,闯王留得题辞在,尽善尽美杏花村。”

据说,现在杏花村东堡涧东街的一幢院房,就是当年闯王驻过兵的老营。

美丽的传说,寄托了人们美好的愿望;动人的故事,展示了人民无穷的智慧。自古以来,文人骚客借酒抒怀,将军斗士以酒壮行,由此而产生的与酒有关的文化绵绵不绝。曹操《短歌行》中“何以解忧,唯有杜康”的豪气干云;王羲之会稽山聚会,醉后留下的《兰亭序》被后人视为书法至宝;李白斗酒诗百篇,及其“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君同销万古愁”的豪迈激情,无不是我们宝贵的精神文化遗产。

热门推荐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