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蜀号称天府之国,经济、文化自古繁华,爱好游赏,很早也就开展了“三月 三 ”的游乐活动。
据元代成都人费著的《岁华记丽谱》载:“三月三日出北门,宴学射山,既罢,后射弓。”学射山,即现在的凤凰山,最早名斛石山。因三国时刘备、诸葛亮为培养刘禅的文韬武略,选中此地让他习武射箭,后遂呼为学射山。隋代开皇二年(公元582年),在山上建成了规模宏大的至真观。据“初唐四杰”之一的诗人卢照邻所见:观中:“有天尊真人石像,大小万余躯。石坛三级,周回百步。铜钟一口,重七十斤。”唐代节度使章仇兼琼在山南开凿了万岁池(今名白莲池),盈盈碧波,广袤十里,渔歌唱晚,画船迎晖,更加吸引四方游人。于是,该山成了成都的春游胜地。以后习武者也在那天登山演武竞技。据司空曙的《晦日益州北池陪宴》诗看,唐代时池边修有七座桥,周围花树相连,十分美丽。游人众多,常有歌舞、管弦、游骑、飞桡之类。
据宋代蜀中文人文同的《学射山仙祠记》,传说道士张伯子于三月初三在此跨虎升天。据说“一年祸福率指此日惰与恭之所招致也,自昔语如此”。此后,凡是到了三月三日,两蜀之人如同奉了戒令,相约如懒惰不去朝山,就会被神人诛责。大家都会恭恭敬敬地奔先走后赶到学射山上,朝拜通真观,祷告神人,祈求一年的祥如意,从道士处接受秘箓,心满意足而归。通真观前又有蚕市,会期三日。朝山的人们,也会向仙人祈求保佑庄稼和养蚕的顺利。
文同叙说:此山之会最为盛大,太守与其僚属,会一早等着打开城门就出去。随行的钟鼓旗旆,绵延二十里没有空缺。都人士女,戴着珠宝玉器,穿着锦衣丽服,仿佛给山麓绘上了彩藻,映照了北门外的原野,浩浩荡荡如翻江倒海一般,华盛得犹如凝住了天上的彩霞。山上山下,人流成列,“穷极繁丽,徜徉徙倚”。人们一直会玩到日暮,方才回城。宋真宗时的龙图阁直学士赵汴,治平二年(1065)夏来蜀中作太守,第二年上巳节,也来游学射山,主持民间的游乐。赵汴的《次苏寀游学射山》诗,就曾生动地写到“锦川风俗喜时平,上巳家家出郡门。射圃人稠喧画鼓,龙湫波净照红旌。迎真昔诧登天虎,命侣今闻出谷莺。勉为远民同乐事,使台仍是得贤明”。诗中既写了三月三日的成都风情,又写了“龙湫”和张伯子“登天虎”的神话传说。
相对而言,诗人田况的《三月三日登学射山》就要写实一些:“丽日照芳春,良会重元巳。阳滨修祓除,华林程射技。”“门外盛车徒,山半列廛市。彩棚飞镝远,醉席歌声起。回头望城郭,烟霭相表里。秀色满郊原,遥景落川涘。”
范镇也有《仲远龙图见邀游学射》诗:“几年魂梦寄西州,春晚归逢学射游。十里香风尘不动,半山晴日雨初收。指挥武弁呈飞骑,次第红妆数胜筹。夹道绮罗瞻望处,管弦旌旆拥遨头”。范成大也留有《上巳日万岁池呈程咏之》的诗。
那一天,成都人几乎倾城而出。北门官道,车水马龙,人流滚滚,男女老少,接踵摸肩。一眼望去,夹道绮罗,轻裾小盖,真是“十里香风尘不断”。沿途道边,巫觋卖着驱鬼的符纸,游人纷纷抢购,以求利于农桑养蚕,免灾避祸。临时搭起的店肆数不胜数,有名吃酒店及诸般菜品。那时的风筝比赛,雅称“角鸢”。故应时的风筝,更是色彩鲜艳,造型精美,撩拨人心,成了游人们尤其是少年儿童的抢手货。
山下茂林之中,官府辟有射圃。四围矮墙,中间搭起彩棚。官吏们宴集后,来此观看众军士骑射表演。几通鼓响,军士们飞马射箭,命中箭垛,赢来门外围观如堵的人们阵阵喝彩。表演完后,由太守率先,众宾客们都乘兴依次骑射,并有红装翠袖的官妓专门“计筹”——当场计算中箭的多少。
万岁池中,彩舫云集,箫鼓欢响,曼舞轻歌。墨客骚人,举酒酣饮,吟诵词章。碧波微动,红旗高扬。几队轻舟,竞渡争标,夺得红旗为胜。池中雪浪飞溅,岸上观者如山。喝彩声,加油声,震耳欲聋。香客,武士,文人,达官贵人,平民百姓,个个心旷神怡,乐而忘返。
据北宋乐史编著的地理总志《太平寰宇记》载,古代我省的阳安县(今简阳市)治北面二十里有个玉女灵山,山的东北有泉,西北两岸各有悬崖,崖腹有石乳房一十七眼,状如人乳流下。当地人称呼为玉华池。每到三月三日,人们就会到池上乞子。若漉得石,即会生男孩,漉得瓦,即会生女孩。并称“自古有验”。
又据宋真宗时期张君房校正的道家《云笈七籖》记载:葛璝化(今彭州市万年乡葛仙山一带)周围的岩峦左右,嵌有二十四个洞穴,八十一座山峰。其中一个洞中有叮咚水出于山崖的腹部,久旱也不会枯竭。每年三月三日蚕市的早晨,朝山的人众常常超过上万人,食宿在山内,除了供应这么多人的饮食之外,泉水仍然常常有余。
孟加拉国人以米饭为主食,也喜欢各种各样的甜食。他们对中餐倍加喜欢。当地人除了在高级饭馆或正式社交场合使用刀叉外,平时一般用右手抓食取饭。男子和妇女通常是分开就餐。家中妇女常在男子吃过饭之后才用餐。在吃...
甘肃省陇南市成县民间音乐主要包涵在传统的春节社火、木偶戏、锁呐和南北山区山民们哼唱的山歌,目前已濒临失传。传统社火曲传统社火主要有步社火、夜社火等形式。其中主要传唱的社火曲普遍为《渡船曲》,小曲有《十...
云南大理、洱源、剑川、鹤庆、云龙等地服饰的款式略异,但基本构件一致。男痕迹由对襟白衬衫、黑领褂、大筒裤、剪口布鞋等件组成。女装由蓝、白、雅布(淡蓝)等色布制成的右衽大襟衬衫、领褂、围腰(围裙)、飘带、...
竹板书形成于清代嘉庆年间(1796-1820)。竹板书的表演方式为一个人右手持大板、左手持节子板站唱。竹板书老艺人口头传说:嘉庆年间,皇太后寿终,上谕京师百日之内禁止动用管弦乐器,致使北京许多艺人难以...
秦皇岛,是渤海湾西北岸一片普通而又神奇的土地,一片古老而又年轻的土地。在这片土地上,浓缩了中华民族几千年的文明史,演出了一幕幕惊天地、泣鬼神的历史活剧。秦皇岛市是一座有着悠久历史的古城。因公元前215...
人有生就有死,谁也逃避不了。世界各民族都有自己丧葬习俗,从古至今流传了几千年中国文化文明历史,它涵盖了儒、道、佛三教派思想理念。在湖南省郴州市最南边陲的桂东县,淳朴的祖祖辈辈对丧葬习俗历来非常重视,在...
水尾圣娘信仰的形成东郊水尾圣娘庙,位于海南省文昌市东郊镇椰海村委会坡尾村,庙中供奉着南天闪电感应火雷水尾圣娘。但是当地人平时并不直呼水尾圣娘的名号,而是简单亲切地称其为“婆祖”。(“婆祖”最初是海南人...
西盟佤族衣服,多为佤族妇女自己纺织的棉、麻布做成,有衣、裤、裙、毯子、挎包、槟榔袋、包头等,也有从外民族购买的布匹、衣服和棉毯等。装饰品有银、锡制作而成的头箍、手箍项圈、耳环、手镯,还有用竹、藤制作而...
坦桑尼亚信奉基督教的人占44%(其中天主教占28.2%),信奉伊斯兰教的人占32.5%,信奉传统宗教的人占22.8%,其他占0.7%。信奉天主教和基督教新教的人忌讳13和星期五;信奉伊斯兰教的人忌讳谈...
张家界“三分坪,七分山”,老百姓世代与高山相伴,也与背篓结下不解之缘。姑娘出嫁,要织“洗衣背篓”作陪嫁。洗衣背篓 小巧玲珑,蔑丝细腻,图案别致,花纹精妙,是新娘子巧手勤劳的“招牌”;女儿生孩 子,娘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