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客网

巴蜀习俗(“三月三”)

嘉云桑2023-08-05

巴蜀习俗 “三月三”

说起“三月三”,现代人很多都认为是我国少数民族的节日。这和上世纪60年代初的一部电影有关,《五朵金花》以风趣的手法描写了云南大理蝴蝶泉的民俗故事。一曲“大理三月好风光”的歌曲脍炙人口,至今还为当地拉来了源源不断的旅游人群。其实,白族把它叫“三月街”,实际在农历的三月十五至二十日。壮族的歌圩节才真正是“三月三”,传说是纪念歌仙刘三姐的。

其实,汉族也是很早就有“三月三”的民俗活动的,只不过在古书中原被称作“上巳节”,即干支记日法的三月第一个巳日而已。早在公元前的周代,《周礼·春官》中就有记载:“女巫掌岁时祓除衅浴。”即是指的三月上巳,女巫要掌管和指导人们,到水边去开展香熏草药沐浴等活动,祓除上一年的不祥。这是上古的一种官方礼仪形式。

大自然从严冬里复苏后,阳春三月,风和日丽,天气清朗,万物焕发出一派生机,引发人们的愉快情绪,蓬勃振奋,相互吉祥祝福。孔子在其《论语·先进》中亦载有:“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从中可以看出,人们来到沂水边,已不仅仅是举行沐浴、祓除的仪式,而且还要在春风中跳舞、歌咏,开展愉人悦己的各种娱乐活动了。

这样,上古的祓褉礼仪,到了汉代更逐步演变成了宴饮游乐的好时光。记录西汉时期遗文轶事的《西京杂记》载有:“三月上巳,九月重阳,士女游戏就此祓褉登高”。

汉魏以后,一般习惯用三月三日,不再固定在巳日了。据《晋书·礼志·汉仪》:“季春上巳,官及百姓皆禊于东流水上。洗濯祓除去宿垢。而自魏以后,但用三日,不以上巳也。晋中朝公卿以下,至于庶人,皆禊洛水之侧。”东晋时甚至连皇帝都要乘肩舆,带领大臣们前来观看,参与“三月三”的盛大民俗活动。

在皇室都要参与的情况下,自晋以后的历代,全国各地陆续出现了江上水戏、芳林苑禊饮、赌射、马射、戴荠菜花、斗百草、作青艾饼、采柳絮、采桑、作桃花酒、临水宴饮等等活动。而最具特色的是“曲水流觞”活动,每年三月三,达官贵人、文人雅士们常常都要举行。也就是选择一个天然的或人工建造的,弯曲环绕的小水渠中,放进一个装饰着羽毛的酒杯,让其随波泛流,流到谁的面前,谁就得取来酒杯喝其中的酒。饮酒高兴之际,文人们还会即兴作赋写诗,以作纪念。著名书法家王羲之的号称“天下第一行书”的《兰亭集序》,记叙的就是他和朋友们三月三日水边宴饮,乘兴赋诗的盛况。

隋代的上巳节,还要在皇宫北三里作坛,皇后亲率三夫人九嫔及内外命妇们到坛上祭先蚕。隋炀帝曾在三月三日,大会群臣于曲水,君臣或乘舟,或乘山,或乘宫殿等“水饰”。其上装有木人,大约二尺高,穿着绮罗,装饰得金碧辉煌。还有制作的鱼龙禽兽,活动自如,栩栩如生。各种船只紧随隋炀帝的大船之后,鼓乐歌舞,浩浩荡荡随水而行。

至唐宋时期,朝廷还重视祓褉的仪式活动。皇帝经常在此日招集文武百官,赐宴、赐钱,而且官修游艇画舫,以助大家的游兴。唐朝制度,上巳祓褉,皇帝要赐侍臣们细柳圈,说是戴在头上,可以免殭毒瘟疫。开元年间三月三日,杨贵妃和宫中嫔妃们常常乘着春风艳阳,在百花丛中扑捉蝴蝶为游戏。唐中宗四年在渭水之滨祓褉,作七言诗,赐细柳圈于群臣。大诗人王勃的《三月上巳祓褉序》就写到:“杂花争发,非止桃蹊。群鸟乱飞,有踰莺谷。王孙春草,处处争鲜”。杜甫的著名诗歌《丽人行》就写到:“三月三日天气新,长安水边多丽人”。十分形象地描写了唐代时期人们的风俗景观。

但在宋代以后,祓褉不再进入史书礼志,不是皇室的专用祭礼,逐步演化成越来越大众化的民风民俗了。

热门推荐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