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路梆子起源于梆子腔勃起的清代初期,属山陕梆子在晋北流变的产物。山陕梆子在晋南演化为蒲剧,传入晋北后与当地民间音乐、语言、地方小戏融汇磨合,形成北路梆子。迄今已有300多年的历史。
北路梆子,是蒲州梆子扩展的产物,是蒲剧北上演出留下的剧种,逐渐与当地语言和民间音乐结合融化而形成的新的剧种。北路梆子老艺人代代相传,有几句顺口溜:“生在蒲州,长在忻州,红火在东西两口(指张家口至包头一线),老死在宁武朔州。”宁武县、朔县一带是山区,许多老艺人上了年纪之后,到这一带搭班混饭,直至老死,可见这一带是北路梆子的重要基地。过去的北路梆子演员中,不少演员是蒲州人,道白也说“蒲白”。即使本地人招收“娃娃班”,也请蒲州老师教戏。虽然北路梆子和蒲州梆子关系密切,渊源很深,但其剧目内容,表演手法,以及音乐旋律都不同于蒲州梆子。北路梆子本身具有独特的艺术风格。它的腔调高亢、激越,表演强健有力,音乐节奏直爽慷慨,表现了塞外人民强悍的性格,因而受到晋北人民的喜爱。
北路梆子艺术基础雄厚,生活气息浓郁、语言通俗流畅,与此相适应,在表导演艺术上重生活、重情趣、重唱功、重特技。该剧种行当分为红、黑、生、旦、丑五大行。其中胡子生、大花脸、青衣合称“三大门”极重唱工;小生、小旦、小丑合称“三小门”,侧重表学业。
其形成,早有“生在蒲州,长在忻州”之说。就其早期唱念用“蒲白”,设科班教戏请蒲州人,以及蒲州艺人来北路搭班唱戏、落户等史实,可以确认它是蒲剧北上与当地语言和民间艺术融合而成。形成时间当在清代初期,其活动地区除本省忻州、雁北地区外,还流布于内蒙古、陕西省北部及河北省张家口、蔚县等地。
五台山现存唐、宋、金、元、明、清、民国、现代等8个时代的寺庙68座,对外开放的45座。这些寺庙大多集中在五台山中心区台怀镇,形成了一个规模庞大、恢宏壮丽、丰富多彩、琳琅满目、世间鲜有的古代建筑群。
宁武小秧歌是一种流传在山西省宁武县东山地区的汉族民俗舞蹈。也叫斗嗓子秧歌,这是因其演唱时,只有打击乐器伴奏,很累嗓子;也因为秧歌队常汇聚一起,进行演唱比赛,“斗”就有竞赛和亮嗓的含义。
小秧歌表演人数可多可少。其表演形式有一男一女和一男多女及两男三女等。一般一男一女或二女的称之为“开出秧歌”,类似二人台中的小节目;一男多女的为“玩儿秧歌”,多是男角领唱上句,女角应和下句的对唱形式。广场表演时,火炮齐鸣,在打击乐曲中,男角出场“走场”,再将女角一个一个地叫出场,绕“8”形或“圆场”,边歌边舞。
小秧歌的演出活动时间,一般是在每年农历正月初五至二月初二。以往,各村活动前先由村里的七至九人组成“纠首”,再推举一个德高望重的人当“灯官”,群众尊称其为“登烛府官”,也就是当年的活动总管。之后,由灯官指定三个年轻精干的小伙子,分别担任“书班”、“背印架的”和“背圣旨的”。活动开始后,灯官、背印架、背圣旨者和书班四个人骑马前行,先后到村里的庙宇行香敬纸。秧歌队随后,在锣鼓声中边舞边行边唱,依次在院内进行歌舞表演。下午,秧歌队在街上摆开大圈子演唱。同时被邀请来的邻村秧歌队也在大圈内轮流交替歌舞献艺,这种活动一直持续到天黑。晚饭后灯官便开始视察各家“旺火”。查完旺火,各秧歌队就在当街依次表演,尽情歌舞,直到深夜。
静乐县民间剪纸历史悠久,源远流长,风格独异,别具一格,她内容丰富,题材广泛,种类数以千计,真可谓无所不包,无奇不有。她是点缀、装饰生活的艺术,是象征美好生活的祝愿与追求,更是一代又一代静乐儿女孕育和滋养的文化硕果。
静乐县民间剪纸历史悠久,源远流长,风格独异,别具一格,她既保持着黄土高原的泥土气息,又显示了黄河文化的古老文明。她内容丰富,题材广泛,种类数以千计,民间故事、生活、小品耐人寻味,花鸟、树木各具形态,人物、兽禽栩栩如生,真可谓无所不包,无奇不有。
静乐县民间剪纸风格粗犷、独具特色,既有别于江南剪纸之纤秀,又包含着土、粗、野的原始风味,乍看有淳朴、厚实、粗壮之美,细观却粗中有情,虽土而工,野中见趣,被称为“中国北方剪纸的代表”。尤其是张贴于室内墙壁上的各种“墙花”,大小随意,组套结合,阴阳相错,动静适宜,更为世人所爱。静乐民间剪纸内容丰富,题材广泛。生活写照、民间传说、花草树木、飞禽走兽无所不包,无奇不有,样样生动传神,件件引人入胜,辛芙英的《回娘家》,形象逼真、生趣横溢,令人久看不厌,富有极强的生活情趣。冯问成的新作《吃奶》,挚情别具,活灵活现,将所有观赏者带入了孩童时代。吕慧的《麒麟送子》、《龙凤呈祥》细腻工整、精巧玲珑。李凤鸣的《育种》等作品更是内涵丰富、制作精细,别具一格。剪纸是静乐人生活的升华,逢年过节、婚嫁迎娶、乔迁新居、过会赶集、生日满月、访亲会友无不以剪纸相赠、或家庭窗壁、或教室礼堂、或门市商店无处不有剪纸图案张贴。剪纸在静乐大地上点缀、装饰着美好的生活,也闪烁着耀亮的光芒。
静乐儿女心灵手巧铸剪纸,纷呈各异竞风流,代代传承,辈辈升华,剪纸能手层出不穷,因而使静乐民间剪纸以百倍的身价博得现代文明与艺术家的青睐。1998年2月18中国美术馆首次举办了“山西省静乐县民间剪纸展览”,获得了始料不及的轰动效应,出自农民之手的剪纸艺术品深深地吸引了中外参观者,震惊了中国艺术界,得到了专家教授的高度评价。从事民间艺术研究的专家评述:“静乐民间剪纸件件不失为精品,其中不少传承久远的纹样及制作手法蕴含着秦汉文化的博大浑厚,又具有唐宋文化的浪漫与圆润,更显明清文化的妖艳与入俗,可见静乐剪纸历史悠久,源远流长,更为可贵的是溶进了新剪纸法,进入了主题性、系列性的创作……静乐剪纸很有前途!”一位艺术家这样形容:“山西民间剪纸犹如山花烂漫,静乐民间剪纸更为美丽动人。”正因如此,静乐剪纸被中国美术馆收藏达百余件,集入《山西民间剪纸》中80多件,全国各地民俗馆院凡得必藏,有不少传统精品曾在英、法、韩、日等国家和地区参展。《人民日报》、《光明日报》、《中国文化报》和北京人民广播电台等新闻媒体都曾为静乐民间剪纸作过精彩报道。静乐剪纸可谓“飘香全国,蜚声海外”。
如今,在静乐剪纸不再是昔日那种顺应民俗的活动了,而注入了创造现代美好生活的希望。
李白(701年-762年),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又号“谪仙人”,是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与杜甫并称为“李杜”,为了与另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 区别,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
拉洋片,是一种传统民间艺术。表演者通常为一人,道具是一个约一人高两臂宽的大木柜,柜的前面有四个直径二三厘米的圆洞,洞上安了凸透镜,柜子的一侧安装有锣、鼓、镲,由两条小绳控制。透过柜子上圆洞观众可以看到...
利比里亚共和国 (The Republic of Liberia)利比里亚国旗利比里亚国旗呈横长方形,长与宽之比为19∶10。由红、白相间的11道平行横条组成,左上角为蓝色正方形,内有一白色五角星。1...
孟加拉国人以米饭为主食,也喜欢各种各样的甜食。他们对中餐倍加喜欢。当地人除了在高级饭馆或正式社交场合使用刀叉外,平时一般用右手抓食取饭。男子和妇女通常是分开就餐。家中妇女常在男子吃过饭之后才用餐。在吃...
甘肃省陇南市成县民间音乐主要包涵在传统的春节社火、木偶戏、锁呐和南北山区山民们哼唱的山歌,目前已濒临失传。传统社火曲传统社火主要有步社火、夜社火等形式。其中主要传唱的社火曲普遍为《渡船曲》,小曲有《十...
云南大理、洱源、剑川、鹤庆、云龙等地服饰的款式略异,但基本构件一致。男痕迹由对襟白衬衫、黑领褂、大筒裤、剪口布鞋等件组成。女装由蓝、白、雅布(淡蓝)等色布制成的右衽大襟衬衫、领褂、围腰(围裙)、飘带、...
竹板书形成于清代嘉庆年间(1796-1820)。竹板书的表演方式为一个人右手持大板、左手持节子板站唱。竹板书老艺人口头传说:嘉庆年间,皇太后寿终,上谕京师百日之内禁止动用管弦乐器,致使北京许多艺人难以...
秦皇岛,是渤海湾西北岸一片普通而又神奇的土地,一片古老而又年轻的土地。在这片土地上,浓缩了中华民族几千年的文明史,演出了一幕幕惊天地、泣鬼神的历史活剧。秦皇岛市是一座有着悠久历史的古城。因公元前215...
人有生就有死,谁也逃避不了。世界各民族都有自己丧葬习俗,从古至今流传了几千年中国文化文明历史,它涵盖了儒、道、佛三教派思想理念。在湖南省郴州市最南边陲的桂东县,淳朴的祖祖辈辈对丧葬习俗历来非常重视,在...
水尾圣娘信仰的形成东郊水尾圣娘庙,位于海南省文昌市东郊镇椰海村委会坡尾村,庙中供奉着南天闪电感应火雷水尾圣娘。但是当地人平时并不直呼水尾圣娘的名号,而是简单亲切地称其为“婆祖”。(“婆祖”最初是海南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