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汕沿海地区,有一个十分奇特的敬神风俗,那便是每年游神赛会,神祗被用麻绳捆缚拖着去游行,以示人们对它的最为敬重;这一风俗发生在樟林港北面一个叫盐灶的小村,所以,人们说:“盐灶神欠拖”。故事是这样由古至今流传着——
澄海盐灶村面临大海,古时候村民以捕鱼为生。 据《盐鸿志》和民间口碑,相传乾隆年间,村里有一渔民出海挨缉(一种人工捕鱼挨掠的方法),捞到一块酷似人形的木头。那渔民随手向后扔掉,可是,挨前几步又被捞上来,这样反复无数次,那渔民心中诧异,疑那木头是神明的化身,便祷告说:“你若是神明,若能帮我捞得一篓鱼,就带你回家供奉。”说也凑巧,那天果真缉掠颇丰。渔民践诺,就把那木头带回来,将此事告诉众乡人,大家都说敢是神明降临,建议将这木置于村庙中,供全村参拜,香火益旺。
光阴荏苒,一年过去了。盐鸿村有敬神旧俗,每年农历正月举行游神赛会时,需拈阄抬扛神偶;还规定,中头阄者需备十桌酒席,宴请村中众位“老辈”,那位渔民恰好中了头阄,因家贫无法安排酒席,就后悔去年将这木头带来供奉,岂不咎由自取?越想越气愤,于夜间乘人不备,索性带着绳子,径进村庙,将这木头捆缚得紧紧地,拖下来,一直拖到海滩,深深地埋进滩泥里,双脚踏上去,狠狠地踩,边踩边骂道:“你真没良心,去年我救你,今年反害我;我若发不了财,千年万年也不把你挖出来!”说罢,回家收拾行李,直奔樟林古港,漂洋过海去了。
真是无巧不成“神”。那年正好风调雨顺,盐灶村五谷丰登,渔汛大旺。那渔人在南洋也发了一笔横财。他心里想:定是那木头暗中庇佑的,于是,快到游神的日子,就提前赶回家乡,二话不说,一个人直奔海滩,把那木头从海滩泥里挖起来,请来高明的匠师,顺着木势把木头雕成一尊“赤面红须,脸生瘊子,眼珠突出,炯炯有神,左手按膝,右手执锏,威风凛凛”的神偶,粉饰金身后,供上了正殿。这神祗,就如此地敬立起来。
这一年,游神赛会,特别热闹,红男绿女,奔走相告,消息传遍潮汕各地乃至南洋群岛,大家都说:“这位神老爷一定喜欢拖,越拖越兴旺!”从此,盐灶村便形成拖神的风俗。每年游神赛会节日一到,中阄者便把麻绳准备好,把神偶紧紧捆缚起来,从大殿拖进轿里,又从轿里拖到路上;有的要拖进田里,有的要拖下海滩,拖拖扯扯,你争我夺,各不相让,非把它拖得断手折足,掉耳缺鼻不罢休!现在,盐灶村拖神的风俗仍然保留着,不过,敬神的观念逐渐有所转化,虽然仍带有几分迷信色彩,但青年们却把他当成一种有趣的民间体育活动……
神话学认为,原始神话是人类初民意识领域的灵性思维造神观念,对自然界无意识领域的自然物的多重性组合的幻觉产物。“盐灶神欠拖”这一造神现象虽不属于纯粹的原始神话,但至少是原始造神观念,在清代粤东人头脑中淀积的复苏反映。这种近于朴素的造神观念和方法,本质上不等同于封建的神权观念,这是潮汕文化中的一个比较古老,比较奇特而又可笑的造神现象。
梅山文化,点点滴滴的汇聚,集成古代文明的瑰宝,其中那些独特的地名传说,更是古老长河中迸出的浪花。地处新化县桑梓镇石窖村北面的前程村,俗名叫玉米冲,讲起这一地名原由,是一段沧桑久远而讽渝深刻的故事。康熙...
传说畲族的祖先是狗头王,人身狗头。为什么人身狗头呢?古时候,高辛帝宫中有个左耳奇大的大耳婆。一天,高辛帝请医生替大耳婆治耳朵。医生却在耳朵里扣出一颗蛋来,群臣把蛋拿到宫中的一个楼上。天上的凤凰领着地上...
孟轲之母因为“孟母三迁”和“断机教子”等故事成为天下母仪的典范。但是孔子母亲颜征在的教子故事,却鲜为人知。其实,孔母在孔子的成长中同样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孔子家族先祖微仲,是商朝最后一个国王纣王的弟弟...
车村,一个很奇怪的名字。车村每年年初六都要从姚夫人庙里请出姚娘娘到村里巡游,保各家各户平安,各家各户都会在姚娘娘到来之前准备好祭品和香火祭拜娘娘。当天是车村一年中最热闹的一天。对于乡间的神仙,我见得很...
山西民间普遍信奉财神爷,希冀发财致富,商人更甚,商号店铺大都供奉财神爷。民间一般把赵公明视为财神,大约来源于《封神演义》,因他助商纣王抗周,被姜子牙治死。姜子牙封他为正一龙虎玄坛真君,统帅招宝天尊萧升...
世界上最高的女人我们都说姚巨人,但是世界上有一个女人比她还高,虽然不会打篮球,这名“壮汉”的身高竟达到了2.31,成为了世界上最高的女人。印度人艾伦,这名世界公认的最高女性,2...
很多事情我们习以为常,但却不知来源,比如为什么是上厕所下厨房?羊到底是怎么了要替罪?男宠和面首两个词到底有毛关系?犬子的爸爸为什么甘心当犬爹……常见又难解,细思极困惑。1、为什么是上厕所、下厨房?中国...
会龙山雷祖庙会(简称雷会)是河湟地区传统民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广泛的群众性和民间传承性,有着悠久的历史。会龙山龙福观是道教、佛教、藏传佛教为一体的民间信仰多元文化并存的地区(道教殿宇:雷祖殿、斗...
北京有多少胡同呢?据文献记载,在明代就多达几千条,其中内城有900多条,外城300多条。清代发展到1800多条,民国时有1900多条。新中国成立初统计有2550多条。后来合并了一些旧名,新命名了一些;...
布依戏是盛开在贵州高原的一朵鲜花。它最先是从祭祀仪式跳神活动中孕育出来的。在跳神的基础上,先后创立了布依板凳戏,布依彩绸(即八音坐弹戏)和布依地戏。以后一些民间艺人,再经过改造、融合,使它逐渐成为布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