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月里,潮汕的民俗又火了:迎神,赏灯,游锣鼓,舞英歌……各种色彩斑斓、特色浓郁的习俗纷纷登场,串成了一部异彩纷呈、引人入胜的乡村民俗大戏——
祭祖拜神,可谓是潮汕人新春持续的“保留节目”。潮汕属于多神崇拜,先祖前贤,天神地祇,皆在祭祀之列。初一要拜,十五要拜,辞旧要拜,迎新亦要拜。正月乃新岁之首,春回大地,紫气东来,定要赶快备办粿品,迎祥纳福:拜祖宗,承祧绳武,表达对祖辈的感念之情;拜门神,尽忠职守,感恩一年到头对门户的忠诚守护;拜井神,饮水思源,铭记“受滴水恩以涌泉报”的古训…… “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潮汕的祭祀活动中,蕴藏了感恩孝悌、抱诚守真、扬善惩恶等传统核心价值观。祭祀时的庄严虔诚姿态,彰显了潮汕人的礼义之风,表达了光前裕后的人们对故土的眷恋和对美好生活的心愿与憧憬。
大年初一过后,乡村“闹热”活动开始火热上演。“灯脚”、游神、舞英歌、游锣鼓、做大戏,活动一波紧接一波,一浪高过一浪,将过年的喜庆氛围迅速推向“高潮”。如火如荼的游神赛会,一直要延续到正二月。这样掐指算来,潮汕人的春节活动整整持续一两个月,时间之长,样式之多,内容之广,特色之美,在全国各地可谓少见。
不信么?看,那边款款走来的锣鼓队——一条望不到头的长龙,一路上敲锣搷鼓,旐旗飘扬,好不壮观。波澜壮阔的潮州大锣鼓一直闻名遐迩。记得13岁那年乡梓大闹热,举办大型游锣鼓民俗活动,我被选进少年仪仗队,新春伊始,手擎五彩标旗,随着大队人马,兴高采烈地游遍全镇各个村落,仿若乡村的信使,为村民传递春天的消息。所到之处,乡亲父老,捧茶鸣炮,笑脸相迎。“鲜花怒马少年时,一日看遍长安城”,好不快哉。连日的巡游过后,手起了胝足生了茧,但当时并不知痛,不觉累……童年的记忆并未远去,那番盛况蒙太奇般常在脑海浮现,那萧鼓钟声迄今仍在耳畔萦绕。
游灯赏灯是潮汕上元节的一大习俗。潮汕人对元宵的重视不遑多让于过年,有“小初一,大十五”之说。灯火是人类文明发源的徽记,是光明吉祥的象征,元宵游灯,隐含了潮汕人对火的崇拜和纪念,对喜庆祥和的追求和向往。又因潮汕话“灯”与“丁”同音,故游灯又寓意薪火相传,人丁兴旺,瓜瓞绵延,生生不息。元宵夜里,各家各户都要派出男丁组成巡行队伍,到“神前”点亮灯笼火把后,沿村道阡陌巡绕一圈,把光明喜庆播洒到乡村每一个角落,祈求合境平安,人丁兴旺。远远望去,前行的队伍仿若一条鳞光熠熠的逶迤长龙,煞是好看。元宵赏花灯在潮汕亦由来已久,据明嘉靖潮剧刻本《荔镜记》的记载,这一风俗至少可追溯到400多年前,当中最为著名的要数潮州花灯。陈三五娘灯下钟情的美丽传说,为潮州花灯增添了浪漫的人文色彩。灯如花,人如画,灯美人也美,很喜欢陈三在“观灯”时的那一句喃喃独白:“元宵好花灯,灯下好人物。”久负盛名的潮州人物灯,在清末民初还曾走出潮汕,走出国门,先后被送往南京,乃至英国伦敦皇宫以及新加坡、加拿大、香港等国家和地区展览,享誉中外。
潮汕的文人还将百屏花灯编成妙趣横生的歌谣传唱:“头屏吕布与貂蝉,企在椅上诉衷肠,王允巧设连环计,挑起董卓动刀枪;二屏霸王别虞姬,四面楚歌风凄凄,古今勿忘英雄泪,算错鸿门一着棋;三屏董永遇仙姬,槐树为媒结夫妻,当心玉帝无情棒,天雷一声痛别离……”潮汕人历来讲究彩头,更讲究结尾,百屏花灯亦不例外,最后以“郭子仪拜寿”为归结。郭子仪夫妇七十双寿诞,封官晋爵的七子八婿皆来为父母庆寿,故“郭子仪拜寿”寄寓了“福禄寿” 俱全的景象。
舞英歌是潮汕的又一特色年俗。这项源于古老傩舞的传统民俗,融戏剧、武术、舞蹈于一炉,把传统傩舞的古朴刚健、粗犷雄壮之美演化到了极致。但见数十名精壮男子分列两队,浓墨重彩装扮成梁山好汉模样,手执双槌,敲击跳跃,边走边舞,好不威风。来到村居、生产队的旷埕或庙堂前,英歌队便驻足展开表演:双槌在“好汉们”手中忽左忽右,忽上忽下,或在胯下,或在后背,敲击变换,出神入化。舞至高潮处,鼓点一阵紧过一阵,阵阵紧催;槌声一棒快过一棒,声声响应。一时间桴鼓相应,槌棒纷飞,让人目不暇接。随着队伍中喊出“嗨嗨”,振聋发聩的吆喝声,队列遂应声变换成各种图形,时而长蛇挺进,时似双龙出海,时成四虎并驱,时现孔雀开屏……气势恢宏,豪气干云,带给人强烈的心灵震撼。
大致每个人心中都有英雄情结,虽然隔着脸谱,但英歌队员俨然已成了人们心目中英雄的化身。小时候每逢家乡舞英歌,我便常常冲到队列最前头,一一辨认这帮英雄好汉。看,领头黑不溜秋的是李逵,那红须及胸的是杨志,剃光头留络腮的是“花和尚”鲁智深,手持长蛇道具穿梭在队列中的定是“鼓上蚤”时迁无疑……还有两名惹人注目的“巾帼”豪英——孙二娘和顾大嫂。“她们” 形容俊美,粉面红唇,但又举止刚劲,动作落落,让人难辨雄雌。记得第一次看英歌舞,几名小伙伴便为此争辩不休,有说是男扮的,有说不对,肯定是女的,一时间谁都说服不了谁,于是干脆打了赌。最后,还是机灵的阿伟有办法,他不声不响地跟踪着两名“女英”一前一后,大摇大摆地走入了男厕,谜团霍然而解。
孟轲之母因为“孟母三迁”和“断机教子”等故事成为天下母仪的典范。但是孔子母亲颜征在的教子故事,却鲜为人知。其实,孔母在孔子的成长中同样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孔子家族先祖微仲,是商朝最后一个国王纣王的弟弟...
车村,一个很奇怪的名字。车村每年年初六都要从姚夫人庙里请出姚娘娘到村里巡游,保各家各户平安,各家各户都会在姚娘娘到来之前准备好祭品和香火祭拜娘娘。当天是车村一年中最热闹的一天。对于乡间的神仙,我见得很...
山西民间普遍信奉财神爷,希冀发财致富,商人更甚,商号店铺大都供奉财神爷。民间一般把赵公明视为财神,大约来源于《封神演义》,因他助商纣王抗周,被姜子牙治死。姜子牙封他为正一龙虎玄坛真君,统帅招宝天尊萧升...
世界上最高的女人我们都说姚巨人,但是世界上有一个女人比她还高,虽然不会打篮球,这名“壮汉”的身高竟达到了2.31,成为了世界上最高的女人。印度人艾伦,这名世界公认的最高女性,2...
很多事情我们习以为常,但却不知来源,比如为什么是上厕所下厨房?羊到底是怎么了要替罪?男宠和面首两个词到底有毛关系?犬子的爸爸为什么甘心当犬爹……常见又难解,细思极困惑。1、为什么是上厕所、下厨房?中国...
会龙山雷祖庙会(简称雷会)是河湟地区传统民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广泛的群众性和民间传承性,有着悠久的历史。会龙山龙福观是道教、佛教、藏传佛教为一体的民间信仰多元文化并存的地区(道教殿宇:雷祖殿、斗...
北京有多少胡同呢?据文献记载,在明代就多达几千条,其中内城有900多条,外城300多条。清代发展到1800多条,民国时有1900多条。新中国成立初统计有2550多条。后来合并了一些旧名,新命名了一些;...
布依戏是盛开在贵州高原的一朵鲜花。它最先是从祭祀仪式跳神活动中孕育出来的。在跳神的基础上,先后创立了布依板凳戏,布依彩绸(即八音坐弹戏)和布依地戏。以后一些民间艺人,再经过改造、融合,使它逐渐成为布依...
壮族人民能歌善唱,右江一带称为“欢”,左江一带称为“诗”,桂北一带称为“比”和“欢”,都是唱山歌的意思。有定期举行的唱山歌会,称为歌圩。歌圩日期各地不同。以农历三月初三为最隆重。大山歌圩有万人以上参加...
吕蒙正故里位于洛阳城东南10余里偃师市西南佃庄镇(现属伊滨区)相公庄村。北宋名相吕蒙正(944~1011年),洛阳人,幼贫苦读,孜孜好学。太平兴国二年(977年)进士及第,为将作监丞,通判昇州,不数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