莆田平原(又称兴化平原)是福建省第三大平原,沃野万顷。温暖湿润,日照充足,沟渠纵横,灌溉便利,适合种植水稻。水田耕作制以早稻晚稻冬种作物为主。由于独特的地理环境与当地传统习惯,莆田平原上的稻作生产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代代相传。
春季天气寒冷,首先要适时浸种。然后在春分前后,挑一个晴好的日子播种(俗称落种),一般播在向阳避风的水田里,土上洒一层稻壳灰。播种的苗床被称为秧轿。播种后,要有专人驱赶鸟雀。俗话说“宁可田等秧,伓通秧等田。”因为秧苗后期长得快,过期就不能用了。所以农民总是尽早把水田准备好,秧一长成,就移栽到大田里。拔秧时人半蹲着,伸出双手,小指贴在泥土上,抓住秧苗根部横向挖出。拔够一把后,洗掉根上的泥土,用稻草扎住,打上活结。这样子拔秧够累的,有人就用一个大木盆,里面放一张小椅子,坐在椅子上,木盆像平底船,可以移动。装秧苗可用畚箕、竹筐,也有专用的农具秧夹。秧夹是用一个大竹片拗成高约一米多高的U字型,开口处用木条固定。开口向下放在地上,将一捆捆秧苗横着放在木条上,层层摞起,两个秧夹成一担用扁担挑走。
冬种作物收成后,农田经过溶田,翻土,耙过几遍。再驾牛拉方形长木柱刮平(俗称做平)。这样就可以插秧了。俗话说“谷雨中,布田哼(叫卖)”,谷雨前后,正是插秧最繁忙的时候。
插秧(俗称布田)要选天气较好的日子,下大雨或刮北风就不行。压平的水田要保持一层水。莆田平原上的水田一般都是长方形的。用一条条细绳(俗称布田索)沿着纵的方向从田头到田尾放置做记号,将水田分割成一个个长条,其宽度可插九穴秧苗(俗称布兜)。每一个长条由一个人,以细绳为界,从田头倒行,直插到田尾。以人在田头,面向田中时为准,右手第一条,要由经验丰富的农民第一个下田去插。他不但速度快,而且行距是由他确定的。俗称起头“率”[sue5]。插第二条的人跟在后面,不能超越。他要严格按照第一条的行数行距,不能多一行(俗称生),也不能少一行(俗称死),而且要跟第一条里的行对齐。后面各条都陆续有人插,一个跟着一个,从左到右排形成阶梯型。插秧时,两脚站的位置刚好把一个长条的宽度三等分,胯下部分插三穴,两边各三穴,一行九穴,不能中途增加或减少。左手拿秧苗,右手插秧。秧苗头部夹在拇指与食指中指间,三个手指头伸直插人水田中。这期间左手迅速用拇指中指分出一穴的秧苗量,右手插完后,直接取走。这样就加快了速度。眼睛只盯着田里。秧苗要栽得正,行(俗称横行)列(俗称播理)要整齐,每穴苗数均匀,栽插深度符合要求。大部分秧苗就放在第一长条内,也抛一部分到中间。在前面插的人要把多余的秧苗传到下一条。插秧很辛苦,一直弯着,容易疲劳。半天下来,腰都直不起来。早稻一般在五月一日前完成插秧。现在有插秧机。
“早田布了心里松,雨仔霏(音梅)霏麦煎芳。”生动地描述了早稻插秧完成后,农民轻松的心情。麦煎,就是用春耕前收获的大麦,磨成粉,加糖加水煎成的成片的食品。
接下去就是田间管理如灌水除草施肥防治病虫害等。秧苗成活后不久要薅草(除草),一季两次。上个世纪八十年代以前,农民还要跪在田里徒手薅草:胯下是一列秧苗,两边手可及的大概各3-4穴,一趟可除草的宽度为7穴秧苗。一只手按在泥里,用另一只手伸出去除杂草。先用手推,把杂草连根推起,回手时手指分开耙过一遍,顺便抓住杂草,塞进田里做肥料。两只手轮流着除草,再向前。这样子薅草膝盖会被硬物硌得满是伤口,大腿内侧被秧苗刮擦得红红的,蚂蟥叮在手脚上。而且田水冰冷,俗话说“布田寒,薅草抖”。现在有除草剂,这种落后的方式已经不用了。
还要除稗草(俗称拾稗)。稗是一种杂草,混在移栽后的秧苗植株里。拾稗时,两脚分别踩在一列秧苗的两边向前行进,边走眼睛一棵棵一行行左右扫描,看见稗草就拔起。稗很像秧苗但高大一点点,主叶脉较白,叶片较窄,柔软。没有经过训练一般分辨不了。拔下的稗就塞进田里做肥料,如果靠近河沟,就扔到河里,那时节河里漂浮的尽是绿色的稗草。
小暑过后,早稻渐渐成熟了。先到田里取样,割一点点看看成熟了没有(同时也搞一些迷信,俗称拍稻鬼)。早稻一般在上午八九点之前割下,经过中午暴晒后,下午收回家。那时候雨水较多,有时要抢收。因为接下去就要插晚稻,收割时田里留一层水。
割稻时,以人在田头,面向田中时为准,要从右边开始。一人割六列(这取决于每穴稻子的大小),从田头一直割到田尾。第一个先割一小段后,第二个才下去,第三个也是要在第二个割一小段后才下去,一直排到最后,形成阶梯型。左手抓住稻子靠近根部的地方,右手拿镰刀去割。第一列留头要高一点,用于支撑割下的稻子,其他各列都接近地面。割的时候要从右到左,一穴一穴,一列一列地割,一口气割完两行六列,刚好抓满一把,横着放在身后的地上。再割完十二穴,挨着放在第一把的旁边,形成一小堆,头部集中、尾部张开像扇子,俗称稻扇。割下来的稻子抓在手里也有诀窍,第二穴稻子要跟第一穴的成不同的角度,两穴稻子在头部形成交叉,第三穴的方向同第一穴,第四穴同第二穴,一直到割完一把,最后抓在手里的稻子,头部成叉状,像剪刀或燕尾翼,俗称拍铰刀剪。这样就可以把交叉处放在留头较高的稻茬上,避免浸水,又易于收取。现在有收割机。
收稻子一般在下午3点过后,避开一日中最热的时段,也让割下的稻子接受正午及午后烈日的暴晒。由于田里是湿的,要把一堆堆稻子抱到田埂上,放在一起,捆起来。然后用松担(一种用硬木做成的长而扁的挑农作物工具,两端装有尖锐的金属头)刺取,挑到船里运回,放在场院里。脱粒后,稻谷晒干,扬净,贮藏。稻草扎成小束(俗称禾草),晒干,过去用于烧火。
夏收夏种很紧张,七月中下旬收早稻,八月一日前要完成晚稻插秧。炎热的夏季也使劳动更辛苦。
接下去就是七月半,人们用大米做成精致的食品金粿薄荷糕祭献给神灵和祖先,表示丰收的喜悦。
晚稻(俗称下季稻)从浸种到收割前,生产过程都与早稻相似,只是收割略有不同。晚稻收割时,田里是干的。因为接下去的冬种作物如蚕豆大小麦,必须播种在干的田里。割稻时,第一列稻茬不要特意留得较长。稻子抓在手里,头部也不要形成交叉,就抓成一把,照样是两把稻子平行放一堆,但是第二把稻子放下时让它稍微一滚,这样就不会被风吹散。晚稻收成时天气好,少下雨,割下后可以放在田里一两天,等晒干后再收起。也有在田里脱粒的。
接下去就种冬种作物蚕豆大小麦等。
稻作生产习俗是农民在千百年劳动实践中总结出来的经验和智慧的结晶,是稻作生产必不可少的技术知识。与其他农作物相比,莆田平原上的水稻种植具有绝对的优势。稻作生产技术也显得特别重要。
捷克人的饮食以猪肉为主,日常民族饭菜是猪肉排 、甜酸菜和馒头片,捷克人喜饮啤酒,人均消费量160升,据世界首位。到了捷克,可别错过捷克人常吃的Knedliky,也就是面皮包肉馅的洋水饺,但是配上东欧人...
酒与民俗不可分。农事节庆、婚丧嫁娶、奉迎宾客等民俗活动,酒都首当其充成为主角。无酒不成礼,无酒不成俗,离开了酒,民俗活动便无所依托。贵州各民族绚丽多姿的酒礼酒俗,构成了贵州酒文化令人陶醉的千年画卷。能...
盐城的风土人情摸秋 立秋之夜,盐城北部地区传有“摸秋”的习俗。这天夜晚人们可以在私人或集体的瓜园中摸回各种瓜果,俗称“摸秋”。丢了“秋”的人家,无论丢多少,也不叫骂,此俗相传始于元代。 元末,淮河流域...
壮族迁徙及分布桂平市壮族除部分土著外,其余均从外地迁徙而来。另一部分来自贵州,另据壮族民间族谱记载,一部分则从广东迁到平南再迁入本市。服饰壮族男女惯穿自织自染的棉、麻布服装(冬棉夏麻)。男穿对襟唐装衫...
咖啡对于工作人员来说是必不可少的物品,特别是经常熬夜的工作者,不过喝咖啡杯子就很重要,一款舒适顺心的杯子能给人很好的心情,不仅如此还能提高咖啡的档次。本站小编为你带来世界上最大的咖啡杯。英国伦敦,一个...
达斡尔族是一个民族特点非常鲜明的少数民族。特别是达斡尔族长期以来的饮食文化方面表现出的爱吃“库木勒”,即柳蒿芽,后又成功地创办了“库木勒”节,把这种饮食文化现象转化为社会文化现象之举,就颇有自己的独到...
情人山头对唱歌(一)男:山歌没人起头我起头林光唱到西街头街上看看无限好 好比温州和杭州女:山歌很早妹起头天亮唱到没日头东边唱到水南户西边唱到张山沟男:唱起山歌没因由想妹和我同个枕头女:杜鹃开花红辣辣好...
来到杭州,除了欣赏西湖美景外,还有一个地方是必去的,那就是清河坊。清河坊自南宋以来,这里就是商铺林立、酒楼茶肆鳞次栉比,是杭州城的政治文化中心和商贾云集之地。据说,清河坊的得名,与南宋的太师张俊有关,...
香港的殡仪历史记载始于1930年代后期,当时香港的殡仪服务主要由义庄包办,但由于使用者的家境普通,所以义庄提供的殡仪服务通常只为灵柩暂存、大殓、出殡及下葬。而家境较富裕的,通常会光顾长生店的上门式殡仪...
死者、丧事礼称竹溪县对死者、丧事称谓,一直沿袭传统礼称,忌称“死”、“丧”。自己亲人死亡,称“走”。幼年死亡称“丢了”或“夭折”。病亡称“病故”。老年人死亡,加称“老”、“去世”、“过世”、“仙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