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客网

陕西民间祭祀习俗(家祭、庙祭、墓祭、年祭)(3)

溢洋桑2023-07-21

墓祭

墓祭也为陕西人民十分重视。祖宗的坟茔有老坟和新坟的区别。老坟即同族共有之坟,新坟为族内各支脉之坟。墓祭时,老坟、新坟都去祭奠,有“祖宗虽远,祭祀不可不诚”的古训。1944年《米脂县志》载:“岁时扫墓。每岁于清明、端阳、中元、冬至(或十月初一日)。主人夙兴,具香楮,酒馔,率子弟诣墓陈献品,上香焚纸钱,序立,呜炮再拜;并设酒、香表于后土神前,行礼如仪。是日,于家庙内设奠,仪式亦如忌日,礼毕,合家同食俊余。”光绪九年刻的《孝义厅志》:“凡民间少有家庙,每逢节序,生辰、忌辰、近则祭于墓,远则祭于家龛。”

墓祭除了岁时节日进行外,家中有喜庆大事,也进行墓祭。《陕西通志》:“入学、登科、拜官、焚黄等,乃于墓,则备牲设乐,请相礼赞行九拜三献礼。”

墓祭也数清明隆重。清明这天,族中男子先到家庙祭祖毕,然后到老坟地焚香燃纸,进行叩拜。祭毕,把预先准备好的肴馔、馒头、酒浆分给族人,席地共餐。民国12年(1923)《兴平县志》:“清明拜扫,作纸钱焚于墓所。姻戚以纸钱相遗,互相拜墓。”《高陵县志》:“清明前二日为寒食,家长率子弟,妇女往祭坟,若有葬在去年者,则前一日祭,曰新坟。”《续修礼泉县志稿》(民国24年):“清明前一日为寒食节。凡丧未逾三年者,先奠祭之,名曰上新坟。至清明日,上坟烧化纸钱,先茔有残缺者,亦于是日修补,名曰拜扫。”《同官县志》(民国33年本):“新丧家多以是日(寒食)备酒馔、冥资上新坟,清明日,再备至祖先墓拜扫献新,并以五色纸剪长络悬树上,随风飘扬。”清光绪三十一年本《绥德州志》载:“清明,家家皆谐先茔齐至坟前会祭,分餐俊余,为上坟会。”清嘉庆十九年刻《汉南续修府志》载:西乡县“祭则元旦设祖先神主于堂上,元夜祭于门外,并神主焚之。清明,祭于坟,男女少长成至。七月十五祭于门外,十月朔亦如之。”城固县“清明祭祖于墓,芟除荆棘,挂纸钱。”洋县“清明上墓,长幼毕集”。西乡县:“清明日,男女上坟,各进新韭、笋、茗,奠酒焚帛。”

陕西人民清明时除了墓祭祖先外,还有祭奠历史名人墓的习俗。南郑的纪信墓,城固的张骞墓,洋县的蔡伦墓,勉县的武侯墓,白水的杜康墓,白水的苍颉墓,韩城的司马迁墓。绥德的扶苏墓、蒙恬墓等,尤其是黄陵的黄帝陵,清明时节必隆重祭祀,敬献各种祭品,宣读祭文,十分肃穆和庄重。

麻谷祭。农历七月十五日,古称中元节,俗称鬼节,祭祀在黄昏。《高陵县志》“中元,祭先在黄昏,仪如正旦,然后折麻谷以献,盖告穑事成也。”陕南也有此俗,中元祭祖,除焚香烧纸外,其供品是以新的粮食(作成熟食)和瓜果为主,并敬献桑(蚕丝)、麻(帛布),意在让祖先同享丰收之果实,故谓之献麻谷。除了献麻谷还有让祖先尝新的习俗。庄稼成熟时,先收一点,做成熟食,先给祖宗牌位前敬献,然后才合家食用。

送寒衣。农历十月一日,陕西不少地方群众用各种色纸剪糊成衣服,黄昏时在祖先坟茔烧掉,谓之送寒衣。据民间传说十月一日为孤魂会,人们在送寒衣时,除给祖先焚烧外,还要多烧给无主的孤魂。《临潼县志》:“十月一日鸡鸣,焚纸,献馄饨祭先,谓之送寒衣。”《高陵县志》:“十月一日,荐馄饨于先人,仪如中元,又送寒衣于墓,即古履霜露而凄怆之遗也。”《周至县志》:“十月朔日,设馔祀先,焚纸于坟墓,名曰‘送寒衣”’。《续修礼泉县志稿》:“十月一日为寒衣节,以五色纸制成龛衣,焚之亲属墓前,名曰‘送寒衣”’。《渭南县志》:“十月朔日,鸡鸣焚纸衣,献馄饨祀祖,谓之送寒衣。”《同州府志》:“十月一日,煮面饺祀先,焚纸衣裳,日送寒衣。”《凤县志》:“十月朔日,家家剪楮帛①(①楮帛:楮(chu。楚),皮可制桑皮纸,楮帛是用纸剪成衣服巾带以祭祀祖先。)作寒衣,诣祖茔焚送。”《定边县志》:“十月初一日,日寒衣节,夜晚皆用纸卷、纸钱焚于门外,以送祖先。”《府谷县志》:“十月初一日,家人夙兴,持供馔及楮钱,五色纸为帛,至门外焚,又至祖考前焚,名曰‘送寒衣’”。陕南一些地方,是日祭祖不在坟地,而是在各家房前屋后的院落,路边撒上灰圈(欲给几个亡人烧纸,划几个圈,写上姓名),将寒衣和纸钱烧在其中,以示亡魂各取一份,互不争夺。

此外,大一点的岁时节令,都要祭奠祖先,如中秋、重阳、冬至、腊日等,最数年祭隆重。

热门推荐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