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客网

山东即墨渔民“祭海”风俗(2)

纪阳君2024-03-21

近年来,随着考古发掘,在青岛地区发现了大坟口文化、龙山文化墓葬及居住地遗址100多处,其文化遗址主要分布在青岛诸市区的沿海地区。从墓葬中发现有多种深海鱼类的骨骼和成堆的鱼鳞,并且有捕捞的鱼具一一船和网坠。有的遗址中有数层海蛎子壳,数量极为可观,说明一代一代的人们大都靠食用这类海产维生。有的墓葬中的随葬品还有非常精制的蚌器,说明当时的渔业活动较为频繁,海上活动也有了一定的发展。

春秋战国时期,青岛地区属齐国。齐国是所谓负山面海具有广大国土的“泱泱大国”。在齐太公及齐恒公、管仲时期,发展经济的主要措施就是“便渔盐之利”。经过历代君主对海洋的不断开发和利用,才使得齐国从“土地辟、人民寡”的贫困条件下迅速发展和强盛起来,成为经济强国。而以琅那(今胶南)为中心的沿海地区(即今青岛地区)也成为闻名天下的富庶之地,琅琊成为齐国航海中心和优良港口城市。

秦始皇统一后,对琅琊的地位十分重视,灭齐后,置琅琊郡,郡治琅琊。琅琊成为全国 36郡中唯一的滨海郡城。从公元前219年至210年,秦始皇三次巡抵琅琊,并派齐方士徐福出海寻三神仙,求不死药。徐福船队出海前,“请得斋戒,与童男女求之”,即戒斋沐浴以祭海神。至今在胶南琅琊台海中仍有斋堂岛、沐官岛等岛屿和生动丰富的资料与传说。说明至迟在秦代,山东沿海已经有了祭祀海神以求平安的海洋宗教文化活动。从此以后,这一地区的敬神祭海活动便以各种形式流传下来,其祭祀对象在明以前为海神。自明太祖朱元璋在各主要港口敕建龙王庙后,祭祀龙王成为祭海的主要对象,一直延续至今。

热门推荐

最新文章